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2020年4月9日,美日两国政要接连发声,呼吁和敦促本国企业撤离中国,并承诺斥巨资或以抵税形式补贴本国企业的转移成本。当然,这只是建议,并非命令,不存在强制性。但有资金的吸引,政策的引导,加上官方机构的威信,这个消息自然便形成了强烈的震荡。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一、撤离行动一直在进行


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早已经不局限在军事层面,就连经济领域都快成了一家人,当美国叫喊“制造业回流”、为企业回国“买单”的同时,日本也表态推出108万亿日元的经济计划,其中一项叫“改革供应链项目”,投入资金为2435亿日元,用于资助本国制造企业回归本土或迁至东南亚,以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不是说“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吗?怎么下一秒看到爸爸脸色变了,也立马换了一付脸色?


当然,“制造业回归”并不是今年才提出来的,事实在这几年之中,很多企业都在默默地计划或执行,只是动作谨小慎微,很多人没有发觉。先来看看一份资料,信息来来自网络整理,或许并不完整,权作参考吧。


1、2009年,耐克关闭中国工厂,转而与国内企业合作,只提供标准、工序与品牌;


2、2012年,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


3、2016年,菲利浦关闭中国工厂。


4、2019年,三星关闭中国工厂。


5、东芝从上海迁至泰国。


6、三菱迁回日本。


7、夏普迁至越南。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综上,美日很多企业已经慢慢将生产基地慢慢迁回本土或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因为顾及到负面消息的影响,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罢了。经过此次疫情,美日等国一方面在采购、供应和订单等方面遭受了挫折,不愿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另一方面沉迷“中国威胁论”,想从制造业下手,限制中国的发展,才有了“撤离中国”的呼喊。


据媒体调访,2018年以来,广东省内500多家外资企业逐步迁移至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1000余家日企在中国之外的市场开展采购业务;近四成的日本企业开始大力开拓中国以外的市场……


或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美日两国才会有了公然叫嚣“去中国化”的底气,但是只要稍一深思,人们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形成了强力磁场,并非那么容易摆脱。


二、中国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


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它的消费能力足以令世界眼红,在如此巨大的市场基数面前,任何一个小小的成功就将获利不菲,这也是无数知名品牌纷纷在中国布局自身商业版图的基础动力。


以通用、福特为主的美系汽车品牌,以日产、本田为代表的日系汽车阵营,都无法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通过2019年的财报我们就能看出,中国市场对于它们来说有多重要。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1,通用汽车19年全球销量为774.4万辆,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09万辆,占据了全年销量的40%:凯迪拉克销量为21.4万辆;别克销量为85万辆;雪弗兰销量为41.8万辆;五菱销量为100.3万辆;宝骏销量为60.8万辆。通用集团全年营收1372亿美元,净利润为67亿美元,如果不是19年底北美大罢工造成了36亿美元的损失,通用的净利润将达到85亿左右。


2,日产汽车全年销量为517.6万辆,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54.7万辆,占据全年销量的29.9%:其中轩逸销量为46.6万辆;天籁销量为8.7万辆;蓝鸟销量为4.7万辆;骐达销量为7.5万辆;奇骏销量为21.3万辆;逍客销量为18.2万辆;劲客销量为4.5万辆;楼兰销量为2.4万辆;途达销量为1.2万辆。


3、福特汽车19年全球销量为490万辆,中国市场销量为56.8万辆,占据全年销量的15%,尽管销量大跌26%,中国仍然是福特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4、本田汽车19年全球销量为482.6万辆,中国市场销量为155.4万辆,占据全年销量的30%。


5、丰田汽车19年全球销量为969.8万辆,中国市场销量为162万辆,占据全年销量的15%,是丰田第二大市场。


对比2019年全球销量冠军大众集团的数据,更能让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显露无余:大众全年销售量为1033.6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为423.4万辆,占其销量的38%,差不多与整个欧洲市场的销量相当。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那就是特斯拉。在美国面临破产的马斯克,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厚待,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从拿地到建厂再到竣工,从投产到交付新车,刷新了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最快记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上海超级工厂的一系列奇迹,直接助力特斯的股票爆红,一扫颓废之势。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不论是回归美国、日本本土,还是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产品成本将大幅升高,对企业的利润、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等方面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资本的目的是逐利,精明的资本家怎么会放弃已经到手的利润呢?在华投资、布局、经营多年,好不容易成了气候,又怎么舍得放下那么些年的辛苦打拼得来的基业?


三、中国制造有口皆碑,但优势却在逐渐消失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史,制造业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从那个叫蛇口的地方开始,中国制造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沉淀,已经成为亚洲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中心”:成熟而完善的产业链,发达的物流体系,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让无数产品刻着“Made in China”的印记销往全球。


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制造产业群成为了新的亚洲中心,截止2019年,中国出口业务占据全球14%,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也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但是,全球格局时刻都在变化,一味地自信并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稳定发展。我们来看看潜在危机,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


首先,中国的产业供应链目前仍处于中下游,只能享受10%~15%的利润,其它85%以上的利润仍是被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上游环节所控制。从某种角度来看,许多产业的主导权其实是被捏在他人手中的。


另一方面,除了完善的产业供应体系、完备的制造业人才梯队,中国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虽然中国工人的薪资相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较低,但相较于几十年前,相对于东南亚人工成本,大型企业或多或少都会见异思迁。低成本就像是商业洼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资本注入,几十年前的洼地是中国,但现在却在向东南亚转移。


这里还没说土地升值,外资政策的变动等方面因素影响,在资本家眼中,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所剩不多;在中国眼里,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关系到将来能否继续保持自身健康发展的大计。


《中国制造2025》的问世,随即成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提高创新能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升级技术,加强人才培养……这一切都围绕着中国制造业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完善与进步,并稳步跨入制造强国阵列这一核心目标。


成果得来不易,如何巩固与进步,才是防止资本流失的根本策略,当今中国具备这份魄力,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四、退无可退才是企业最尴尬的境地


其实,美日两国政府并不是不知道,本国企业很多都面临着退无可退的地步,喊出这样的口号一方面是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想被中国牵着鼻子走。可事实上,两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大体相当。


1、全球经济萎缩,能关的其实都关得差不多了。以通用为例,近几年来,通用汽车已经撤出了俄罗斯、印度、西欧等市场,基本上靠着美国本土市场、拉美市场以及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谋生,无论是回归本土还是迁至东南亚,中国市场的业务将大打折扣,对通用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福特汽车也是如此,2019年底,福特宣布关闭欧洲6座工厂,裁员12000人,来应对不断下滑的营收业绩。


2、撤回本土的条件极不充分。就算政府买单,很多美国企业也不愿迁回本国。一是因为人工成本高昂,二是当地制造业从业人员满足不了大规模用人需求,三是本国用工制度的限制,而其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就是工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2019年,通用汽车员工罢工40天,使得通用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6亿美元;福特汽车则在一年内连遭两次打击,首先是雇员退休计划这一项损失了22亿美元,然后是与工会谈判之后达成的新工资使得福特增加了6亿美元的支出。相比之下,中国的运营环境简直好太多了。


3、迁至东南亚也并非那么容易。首先是工人素质低下,无法与中国几十年来的人才建设相抗衡;其次是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让企业生产蒙上太多不确定因素;然后是东南亚国家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理想条件:人口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地域文化及习俗的巨大差别,等等。

美日叫嚣撤离中国?请先认清现实!


综上所述,美日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而且极容易出现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有句老话说得好,如果方向错误,那么停在原地也是一种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维持现状无疑是最安全的办法。


随着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已经逐步复工复产,而反观北美、欧洲,显然复工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迁回本土就意味着无限期停工,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中国是成熟的产业链中心,也是各大厂商的重要市场,如果放弃中国市场,无异于自毁长城,既无法享受便捷优惠的供应体系,又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这样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相信智商在线的商家是不会去做的。


而对于中国企业,中国人来说,如何得用自身优势,不断地创新进取,牢牢把握得来不易的成果,始终屹立在制造业的巅峰,是我辈最重要的使命。说到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努力奋斗,有十四亿人众志成城的决心,中国力量必将摧枯拉朽,长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