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近年來學習王陽明理學大師心法的人是越來越多,那麼做為悟道的小白去談龍場悟道,真的就是為了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習他的那個明辨善惡,知行合一,對我們任何人都會有幫助,何況是慈善公益組織的個人呢?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俺認同此觀點 :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陽明先生被貶龍場,龍場的那個環境肯定是像原始森林一樣,雜草叢生,野獸出沒荒涼之處。可以說吃住衣行大多是靠自己自力更生,豐衣足食。面對著官場的失意,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心態相當的值得讚歎,哪怕自己做住的那個草棚,暫能遮風避雨,起名“何陋”。依然初心不改,不論是對自己的旁邊的僕人照顧有加,同時對當地的少數民族,克服語言不通,並與當地漢人都能圓融地生活在一起,瀟灑地生存著,而且還找到一個玩易窩,學習研究群經之首《易》,並且之後建起了書院開講(這是後話)。一句話,無論窮達兼濟天下。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在屋旁的一個石墩上,經常的靜坐,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為了更好地去理解這個頓悟,在這裡舉葉蔓先生故事事蹟可能對此悟有所啟迪。六十年代,葉曼在臺灣成立"文賢學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七十年代,在美國洛杉磯位於哈岡的家中成立"文賢書院",每週六免費開講《四書》、《道德經》、佛教的故事等課程。

以下是葉蔓先生與南懷瑾的學修過程(某電視採訪記錄節選文字):

葉曼:老師說放下,我說我放下了啊,要不是放下了,我又怎麼會大老遠跑來呢?他說連“放下”都放下。

主持人:連“放下”都要放下。其實您沒有放下。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葉曼:嗯,這一刻,聽到南老師這樣說,真跟醍醐灌頂一樣的,一股涼氣從頭上一直下來,當天晚上任督二脈都打通了。

主持人: 所以這個有時候這種打通,那個任脈和督脈不是你自己用功的問題,有時候是個道理的問題。

葉曼:道理的問題,所以說當你開悟的時候,就會發現心理跟生理都是一元的。

只是體會了「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確切含義,同時,使我瞭解並且確信「心物一元」。反過來說,物也能影響心。而心物兩個東西,實在同一的。

楞嚴經上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個「因次第」便是漸除的「事」,也就是悟後起修,是需要很多的精進功夫,逐漸的一步一步修行。

對於生死,我並不再在意,不過只要一息尚存,我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每一息。必須死時,我也隨時可以死。我是時時可死,但是我卻步步求生。

陽明先生與葉曼先生他們共同點都有非常紮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並且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不遺餘力地去做(包括悟後),他們頓悟體現他們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只不過陽明先生終成“陸王心學”之理學大師。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對我們的現實意義,最主要是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初心不改,積極樂觀的去生活工作,去完成自己的善願,總而言之,要向理學大師王陽明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只能說是逐步細緻地去落實到我們在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之中,那麼本人現在通過頭條號慈善公益鈺汶觀就是為了在這裡能夠跟共識者有緣人積極的去探討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可以在不同的題目下,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方向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含指導),為促進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出些綿薄之力。總之,最主要的願景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知行合一。

然而,不聞道,不致知,就無以返歸本性;不通達於事物,就不能清靜。在2020年新年初始,祝大家:家庭幸福,身心健康,福慧雙增,自然地知道悟道證道,吉祥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