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人處於文明社會,必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各行各業皆有其規矩,無規矩則不成方圓,佛門亦要遵守清規,人人皆知。

據《釋門正統》卷四記載,在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懷海禪師立下了天下禪林規式,稱之為清規。簡言之,清規就是禪宗寺院等地方需要僧眾和信徒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規則,對其行、立、坐、臥等進行規範,是佛子們必須要遵守的禮儀規範,相當於我們現代與其他人同住時定下合住條約,有一定的約束性。清規的制定,有助於佛子們的修行。

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百丈清規》到了北宋時期,由於流傳的時間太久,所以難免會出現混亂的現象,於是自崇寧之後,又進行了修訂,遺留下來的卷宗,被稱為《崇寧清規》。到了南宋咸亨十年,又再次修編,稱《咸亨清規》。至元代至大四年,東林戈鹹對其改定門類編次後稱《至大清規》,後將三本集中進行修訂,又刪繁補缺,最終修訂《敕修百丈清規》,在全國頒佈,所有僧人必須共同遵守。儘管名字依舊,但是其內容卻已不復從前。

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百丈清規》前四章主要是對國祭、佛誕日、祝聖、涅槃節等節日禮儀的規範,而這些規定是古規裡面所沒有的。自第四章之後,才是有關於叢林本身的規定,這些規定也描述最為詳細。但關於僧侶的行事規範,還要看《共住規約》,是所有佛子都要遵守的。

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而清規的情況,大致也就有以下幾種:

第一就是結夏與結冬,這行規定對結夏、解夏、冬至、年朝四大節極其重視。清代之後,出現了結冬不結夏的現象,經過糾正,依舊按照結冬之時坐禪,結夏之時講經作為慣例。

第二是安單。凡是受足戒律的佛子或是素衣缽盂俱全的遊僧到寺裡,都可掛搭。如果掛搭時間很久了,知道其行程旅途可以共同住的,就送入禪堂,成為安單,成為清眾,可以隨同結夏。

第三是大請職。在每年的八月十六舉行,舉行半月之前,要由住持查閱客堂開具的新舊住的名單,到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各堂頭首共議請職之事。到十六日,齊聚大殿的月臺,依次入殿,再到禪堂,依照職位送位。

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第四是貼單,這是對寺中就職人員和常住人員名單的公佈,在每年的十月十五日舉行。

第五是打七,這是結冬中的要事。叢林坐禪一般是九月十五起加香,就是說延長坐禪的時間。又從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七日舉行禪七,稱之為打七,都有其規定儀式。

第六為普請,就是說要邀請大眾進行勞動的制度,也稱作“出坡”。這項制度在唐朝之時就已經在各地實行。後世的普請只是做一些輕微的活計。

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第七為歲計,是歲末的會計報告,相當於現在的年終總計。

第八是肅眾,就是對違反清規的佛子的處分辦法。根據所犯不同輕規,有其不同的處分規定。

第九為榜狀牌示,相當於現在的公告欄。將重要事宜進行牌示以告知。

第十是鐘鼓法器。這是一種號令。在有事情需要集合的時候,就敲鼓打鐘進行通知,不同的時辰擊鼓便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就像鐘錶一樣,時刻的提醒著佛子們,一以貫之。

佛教中的清規指的都是什麼?和戒律一樣都是必須要遵守的!


不管是俗世還是佛院,有規矩必然是好的,儘管對人有一定的約束性,但若你遵守它,並習以為常,那你就不會認為那是規矩,而是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