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本來都屬於斯拉夫民族,兩國同宗同源,歷史上曾長時間是一個國家,但也存在深深的歷史恩怨和矛盾。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成為北約和俄羅斯激烈爭奪的唯一中間緩衝地帶。歷史上的恩怨和美國、北約外部勢力的干預等,促使俄烏兩國圍繞克里米亞半島等問題,不斷爆發新的矛盾和衝突。只要美國和北約圍堵俄羅斯的立場不改變,俄烏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下去,還會經常激化。

一、兩國本是同根生

公元9世紀,東斯拉夫民族在第聶伯河流域(今烏克蘭境內)建立基輔羅斯國家,為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共同祖先。基輔享有“俄羅斯城市之母”、“俄羅斯文明搖籃”的美譽。烏克蘭在古羅斯語中是“邊陲”之地的意思,是基輔羅斯國的西南邊陲之地。公元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迎娶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並宣佈基督教為國教(後稱為東正教,意為“基督教東方正教”),基輔羅斯成為歐洲基督教文明大家庭一員。11世紀,基輔羅斯進入全盛時期,版圖東至伏爾加河,西抵喀爾巴阡山脈,北起拉多加湖,南抵黑海,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這段輝煌歷史給俄羅斯、烏克蘭民族打上深深烙印,以至於今天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基輔羅斯歷史繼承者。

公元12世紀,盛極一時的基輔羅斯走向封建割據,後又遭到蒙古國入侵,基輔羅斯開始走向衰亡。國家分裂為若干個羅斯公國。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大軍西征中,東北羅斯成為淪為蒙古金帳汗國屬國,並逐漸演變成俄羅斯民族。西南部羅斯因地處偏遠,蒙古大汗鞭長莫及,被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征服,成為今天的烏克蘭。後來莫斯科大公國在擺脫蒙古金帳汗統治的過程中,宣稱自己是“大俄羅斯民族”,烏克蘭被劃歸“小俄羅斯民族”。約從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脫離古羅斯而形成為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15世紀烏克蘭出現哥薩克階層,但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哥薩克是生活在波蘭、俄國和克里米亞汗國邊緣地帶、第聶伯河下游石灘一帶的新群體。這一群體由逃亡的農奴、宗教人士、貴族和罪犯等不受政府管束的自由民組成。除從事漁業。農業和狩獵業外,這些人還經常劫掠南部韃靼人和土耳其人。16世紀50年代,哥薩克在扎波羅熱地區的第聶伯河島嶼上建立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議會-拉達,並選舉首領蓋特曼。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二、雙方歷史恩怨和矛盾很深重

1569年,波蘭與立陶宛實現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共和國(也稱波蘭共和國),並佔領了烏克蘭全境,只有南方克里米亞半島由土耳其控制。波蘭對烏克蘭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推行農奴制,建立大莊園,禁止烏克蘭農民開墾荒地、限制城鎮中烏克蘭人口數量、向烏克蘭人徵收沉重的賦稅。大力推行天主教,要求烏東正教會隸屬羅馬教皇,把信仰東正教的烏克蘭人眾視為二等公民。

波蘭的殖民統治激起烏克蘭人強烈反抗。從17世紀20-30年代開始,烏克蘭不斷出現反對波蘭殖民統治的起義。1648年烏克蘭爆發了由哥薩克蓋特曼(首領的稱呼)波格丹·赫麥爾尼茨基領導的反波蘭民族大起義。由於勢單力薄,赫麥爾尼茨基試圖尋求可靠的盟友以共同抗衡波蘭。權衡利弊後,赫麥爾尼茨基最終選擇與當時的沙俄結盟。1654年在基輔近郊的小城佩列亞斯拉夫,赫麥爾尼茨基代表烏克蘭與沙俄簽署俄烏合並的《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協議主要規定了烏克蘭承認沙皇的最高統治權,同時幾乎享有獨立國家的所有權利,但限制哥薩克軍隊為6萬人,並向莫斯科通報外國使團來訪情況。(蘇聯解體後,該協議引起俄烏廣泛爭議,俄學者多強調俄烏合並是基於彼此之間緊密的歷史文化聯繫。大多數烏克蘭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烏克蘭是俄國的“附屬國”)

烏克蘭語沙俄結盟後,1654年至1667年間,波蘭與沙俄在烏克蘭地區爆發了13年大規模戰爭,終於在1667年簽署《安德魯索沃條約》,烏克蘭領土以烏克蘭第聶伯河為界,第聶伯河左岸,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東部歸沙俄,而右岸即烏克蘭西部選擇了加入波蘭。由於政治環境相對寬容,西烏克蘭能夠保留烏克蘭族的語言、文化和習俗,民族意識更加強烈,也更加傾向西方,這種歸屬差異性一直延續至今。1787年,沙俄通過長期對土耳其戰爭奪取了克里米亞半島。1795年俄又同奧、普第三次瓜分波蘭,俄取得了長期在波蘭統治下的烏克蘭西部,最終完成了對烏克蘭的吞併,但烏東西部分野並得到彌合。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自從沙俄與東烏克蘭合併後,沙俄就試圖取消東烏克蘭的自治制度。1658年,由於在波蘭和瑞典戰爭中,烏克蘭先與沙俄的對頭瑞典結盟,後又與波蘭親近,引發了俄烏戰爭,烏克蘭大敗。1659年俄烏又簽署《佩列亞斯拉夫條款》,大大限制了烏克蘭的自治權利,如不經沙皇同意達拉不得推舉更換蓋特曼;蓋特曼無權進行外交和對外國宣戰;沙俄部隊駐紮在烏克蘭主要城市等。之後俄與瑞典爆發北方戰爭期間,彼得一世調用大批烏克蘭哥薩克軍隊來充當炮灰,而烏克蘭則希望沙俄派出軍隊保護其安全與利益,但遭到沙俄拒絕。由於沙俄違反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中有關保護烏克蘭的條款,烏克蘭最終決定與瑞典結盟來反對俄國。烏克蘭的叛亂為沙俄削弱其自治制度提供契機,沙俄乘北方戰爭的勝利之機血洗烏克蘭,並著手取消其自治制度。1722年,彼得一世在烏克蘭成立小俄羅斯衙門,全面推行殖民統治。葉卡捷琳娜二世基本廢除了烏克蘭自治制度,成立以總督為首的小俄羅斯衙門代替烏克蘭蓋特曼政權,總督則由俄國人擔任。至此,延續了100多年的烏克蘭蓋特曼自治制度被廢除。1783年烏克蘭自治單位-哥薩克軍團建制被撤銷。此外,沙俄還強行在烏推行俄化政策。

沙皇的奴化統治激起了烏克蘭人的強烈反抗。為反對沙皇的土地政策,烏克蘭工人和農民僅在19世紀下半葉發動了數千次大規模的反俄起義,但都以失敗告終。

一戰期間沙俄解體,烏克蘭在德國的支持下曾短暫獨立,後波蘭復國並重新佔領了烏克蘭西部地區。根據波蘭和蘇聯1921年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東烏克於1922年作為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1939年9月,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中關於瓜分波蘭的條款,佔領了西烏克蘭,東西部烏克蘭才真正統一成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前夕,1990年7月16日,烏議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國家獨立宣言,正式脫離蘇聯獨立,改國名為烏克蘭,並加入聯合國,至此,烏克蘭才開始真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三、烏克蘭國內對俄態度涇渭分明

烏克蘭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是歐洲第二大國,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有130多個民族、4500多萬人口,其中烏克蘭族人佔77%,主要生活在西部,俄羅斯族人佔22%,主要分佈在東部和南部地區,其他民族佔總人口不超過1%。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俄語為通用語言,數據顯示分別以烏克蘭語和俄語為母語的居民在2001年為67.5%和29.6%,2005年為64.3%和34.1%,2006年為60%和38%。

長期分裂割據混戰和異族統治,使得烏克蘭獨立後國內分裂對立嚴重。以第聶伯河為界,左岸為東部和南部地區,主要是俄羅斯族人,講俄語,信奉東正教,人口約佔烏克蘭總人口的1/3,在文化、心理上親俄情緒比較重,歷史上曾有新俄羅斯之稱,希望繼續與俄保持緊密關係。近幾年,東南部敖德薩和西姆費羅波利為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重新修建紀念碑,為曾經解放烏克蘭、後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殺害的蘇聯傑出統帥圖京將軍建立了紀念碑;而第聶伯河右岸為西烏克蘭地區,以烏克蘭族為主,說烏克蘭語,宗教信仰是天主教,約佔烏克蘭總人口的2/3,長期分割而形成強烈的親西方情緒,一直以歐洲人自居,對加入歐盟的熱情高漲,對俄沒有好感,甚至把俄對東烏克蘭統治認定為殖民統治。在西烏克蘭,人們為二戰期間與納粹德國合作的民族主義者舒赫維奇、班傑拉等人樹立雕像和紀念碑,一些街道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經濟因素也使烏東南部地區面向東方,西部地區面向西方。東南部地區為原蘇聯的重工業和加工工業區,一直與俄經濟相互依存,希望加強與俄關係,認為“烏克蘭人是俄羅斯人的兄弟,兩者屬於共同的家庭”。而西部地區為農業區,主要面向於歐洲領國,視自己為歐洲的一部分,認為“我們原本就屬於歐洲”,主張加入歐盟一體化進程,強烈反俄。

烏克蘭獨立後的數次總統選舉,東西部地區涇渭分明。1994年大選,西烏克蘭選民支持親西方的克拉夫丘克,東部選民支持主張與俄發展關係的庫奇馬。2004年親西方的尤先科獲得烏克蘭西部17個行政區域的支持,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獲得東南部10個行政區的支持。2010年大選,東部地區民眾支持親俄的亞努科維奇,而西部則支持親西方的季莫申科。同時亞努科維奇被西部民眾指責為俄傀儡,而東部人則視季莫申科為西方機會主義者。選舉以亞努科維奇微弱優勢獲勝,但亞努科維奇從未贏得烏克蘭西部任何一州,季莫申科也沒有贏得東南部任何一州。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四、加入歐盟和北約是烏克蘭長久的夢想

俄烏兩國矛盾由來已久,俄曾長期對烏推行俄化政策,禁止烏克蘭民族思想與文化的傳播,後又有烏克蘭的大饑荒和斯大林的大清洗,兩國矛盾很深。獨立後的烏克蘭不甘心當“小俄羅斯”。出於居中獲利的現實考慮,加入了俄主導的獨聯體,積極加強與亞歐經濟聯盟的關係,但對在原蘇聯範圍內與俄簽署聯盟性質的條約非常謹慎,國內民眾對於再次回到俄控制下的聯盟存在強烈牴觸情緒。如前蘇聯解體時,俄力主獨聯體國家建立由其主導的統一武裝力量,正是由於烏堅決反對並自建軍隊,才使俄計劃落空。1992年俄主導獨聯體國家成立軍事聯盟組織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烏克蘭就沒有簽字加入。1993年《獨聯體經濟聯盟條約》簽署時,烏克蘭也沒有簽字,只承認為聯繫國。

加入歐盟一體化進程是烏克蘭的必然選擇。俄對於烏克蘭而言,代表過去的專制壓迫和貧窮,而歐美則代表富強民主。根據IMF2014年發佈的數據,歐盟2013年GDP總額達到17.36萬億美元,俄只有2.2萬億美元。5億人口的歐盟人均34038美元,而1.5億人口的俄羅斯只有14586美元,俄白哈的歐亞經濟聯盟2013年經濟總量為2.4萬億美元。

為了實現國家現代轉型,烏總體上一直在脫俄入歐。克拉夫丘克執政時期,不顧國情,盲目全盤西化,導致經濟工業全面災難性倒退,迫使克拉夫丘克採取兩邊獲利政策,既主張聯合俄羅斯,又主張加入歐盟和北約。庫奇馬當政時期,在國家各領域推進烏克蘭化,積極加入北約與歐盟,公開宣佈烏國家戰略是實現與歐盟一體化。同時庫奇馬也積極發展同俄的關係,2003年倡導建立獨聯體國家經濟聯盟,企圖兩邊獲利。尤先科時期親西方色彩更加突出,烏俄關係走向公開對抗。尤先科對內積極支持烏民族主義者,厲行去俄羅斯化政策,發佈命令禁止使用俄語,甚至在俄族人聚居區克里米亞也是如此,同時表彰二戰中同法西斯合作的舒赫維奇和班傑拉等人,甚至車臣前分離主義領導人杜達耶夫。對外深化與西方合作,推翻了庫奇馬簽署的關於與俄建立統一經濟空間協議,開始與北約進行聯合軍事訓練,支持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系統。這時期俄烏關係跌至低谷,走向公開對立,甚至兵戎相見。在俄格戰爭期間,俄烏兩軍在黑海對峙,尤先科甚至公開向格魯吉亞提供武器和作戰人員,為黑海艦隊參與俄格戰爭設置障礙,並宣稱烏克蘭“研發武器並加入北約是為了提防俄入侵,俄威脅歐洲安全”。亞努科維奇上臺後,為緩和與俄關係,2010年7月簽署《對內對外政策原則法》,明確放棄加入北約,奉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政策,不加入任何政治軍事同盟,實際上這是基輔重回“平衡外交”的結果,同樣切斷了烏加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後路。但此時烏克蘭與北約的關係並沒有疏遠,雙方仍積極開展各種合作,包括“海上微風”系列大規模軍演,北約還呼籲基輔對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形成本國的立場,並準備邀請其進行合作。在“平衡外交”影響下,俄烏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緩和。2013年底亞努科維奇暫停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轉而加強與俄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的經濟關係。亞氏暫停簽署的舉動只是權宜之計,真實想法是希望在歐亞經濟聯盟和歐盟之間達成妥協和平衡,從兩方面取利。但現實情況是,俄與歐盟都在加強區域一體化整合,要求烏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進而對亞努科維奇的東西平衡外交形成極大壓力,最終引發烏克蘭危機。波羅申科上臺後,退出俄主導的獨聯體,拒絕加入歐亞經濟聯盟。2014年12月23日,烏克蘭議會通過法律廢除《對內和對外政策原則法》中“烏克蘭保持不結盟地位”的條款,增加“為達到加入北約的標準”而深化與北約合作的條款,同時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烏徹底倒向西方。現在北約開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訓練和一些裝備,並展開年度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

從長遠看來,烏克蘭等國脫離俄主導的獨聯體,加入歐盟後,將為其下一步加入北約奠定基礎,使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面臨肢解危險,這將徹底擠壓俄僅有的戰略空間,極大壓制俄在歐洲和世界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也將徹底破壞俄再次崛起和復興。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五、俄羅斯無法承受失去烏克蘭之痛

從地緣政治和全球戰略看,烏克蘭是俄羅斯重要安全屏障。北約已經形成從北到南的對俄中心區域半包圍圈,烏克蘭成為僅有的戰略緩衝區和安全屏障。如果烏倒向歐美,俄將完全暴露在北約軍事威脅下,失去烏克蘭對俄無異於一場嚴重的地緣政治災難。但如果烏克蘭處於歐美強權的影響或控制之下,俄羅斯南部平原無險可守。因此對俄而言,烏克蘭關乎國家的基本安全,是俄對北約東擴的底線,無論如何都要把北約東擴阻止在烏克蘭和黑海以西。

如果失去烏克蘭,俄出口能源的主要管網將會被歐美所控制,俄能源出口將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俄經濟將面臨崩潰的危險。烏克蘭是俄出口能源最大的中轉站,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連接俄羅斯與歐洲東西方之間理想的“能源走廊”。俄羅斯輸往世界市場的6條主要石油管道,就有3條過境烏克蘭,每年經烏克蘭輸送歐洲的石油為5500萬一6000萬噸”,俄向歐洲出口天然氣也主要依賴烏克蘭管網設施,其中每年向西歐國家輸送1343億立方米天然氣。目前俄出口歐洲石油天然氣的60%又要經烏克蘭的管網輸入歐洲。由此,烏克蘭對俄羅斯和裡海-中亞地區石油、天然氣過境輸往歐洲國家幾乎達到壟斷地位。烏每年過境運輸俄羅斯天然氣的收入大約為21億美元,過境運輸俄羅斯石油的收入大約為3億美元。蘇聯解體後,美國屢次挑動烏克蘭提高俄油氣過境費,使得歐洲爆發了數次“斷氣”危機,也加深了俄烏矛盾。

同時在對外貿易上,黑海是俄羅斯與歐洲許多國家貿易往來的主要通道,其每年進口商品總額的25%和出口的50%要經黑海-地中海運輸,因此烏克蘭和黑海出海口對俄經濟也異常重要。如果失去烏克蘭,北約將乘機控制整個黑海,俄商船往來於黑海水域和出入黑海海峽必受制於人,俄海上運輸安全將更無保障,蒙受的經濟損失將無法彌補。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2013年2月普京總統批准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強調優先發展與烏克蘭的戰略伙伴關係。可以說沒有烏克蘭的參與,俄羅斯多年苦心經營多年的獨聯體和歐亞聯盟就有空心化的危險,所以俄堅決反對烏克蘭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力圖將其拉在獨聯體和歐亞經濟聯盟體系內,防止烏克蘭西化,防止烏克蘭倒向西方引發多米諾效果,進而肢解俄主導的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徹底打碎俄復興崛起的希望。所以,在烏克蘭徹底導向西方之際,俄出兵佔領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以最大限度維護自己在黑海和烏克蘭的利益。

俄羅斯和烏克蘭積怨千年,如今繼續劍拔弩張,其實兩國同宗同源



結束語:最近,因俄羅斯軍隊扣押烏克蘭海軍三艘企圖強行突破刻赤海峽的軍艦,俄烏關係空前緊張,烏克蘭甚至發佈了戰時動員令,美國和北約機艦紛紛出現在黑海附近,俄軍也大舉增兵俄烏邊境。古語云:遠親不如近鄰,但鄰里矛盾也是最難解決的,再加上外部勢力的干預,俄烏這對冤家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下去,還會時不時激化一下。(本文作者:況臘生,內容節選自《烏克蘭危機警示錄——和平發展道路中的戰爭準備》,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