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如何面對工作中的996?

想起一個做建築設計的同學,初來深圳時人生地不熟,多年沒見的我們吃了一餐飯,第二次見面就是幾年後他離開深圳的前一天。

他說在深圳那麼多年幾乎每天都在加班,很可惜。
我反倒覺得,雖然忙碌,有些職業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有的風土、人文、歷史所留下的物證與審美,都會一一投射到我們的眼睛當中。化為無聲的素材和靈感,給予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認知——這是很多人一生都未必能擁有的感受。還有那麼龐大的系統那麼多人在支撐你的工作,甚至還能為一座城市找回或創造一種新的文化 ,真的很棒。
喜歡的工作總是996,也無妨的。

熱愛就是拿來消耗的,哪一天沒有了,我們也會找到新的出口。也許是生活,也許是別的。而習得一生都能結合自己的領域,在所見所聞中獲得滋養與啟示,是難能的自洽,我喜歡這樣的思考邏輯與工作習慣。今天分享的是幾年前喜歡的一部作品,重讀又瞭解到作者眼中的深意:
“城市最為強韌的生命力與複雜多樣的氛圍,卻不是出自統治者也不是規劃者之手,而是來自居民本身親手的培育。而且越是無法用理論性、合理性收編的部分,越能孕育出城市獨有的文化。也就是說,源自人們日常生活長期培育出來的文化,正因為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才會將人們吸引到城市來。”


“在思考群聚而居的意義與豐富性時,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是中國南部福建省的客家人所建造的集合住宅。在這種被稱為“土樓”的建築物中,大的地方可讓50個家族、約300人群居在一起。”
“以勒·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現代建築家提出的計劃概念中,企圖描繪出既健康又充滿理想的烏托邦建築與城市。某方面來說,他們面對混沌的現實儘可能地提出解決辦法,並且給社會留下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規劃中有些地方過於刻板,把人們本應多樣的生活硬是擠入單一的框架中。”
“我們應該向西歐廣場學習的地方,並不在於他們的造型手法,而是對廣場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廣場的市民公共精神。能夠帶給城市群聚而居的豐富樣貌的廣場,首先必須要能確立個人的主體地位,再來需要身為共同體一員的公共意識。”
“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遺產。古老的記憶與新的世界皆能生氣勃勃地共存的空間,才能成為城市真正的財產。”


#每天一本書#如何面對工作中的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