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古城的思緒(原創)

陰平古城的思緒(原創)


有人說,歷史有多麼悠久,文化就應該有多麼燦爛。如果把歷史比作一條永不幹枯的長河,那麼文化就應該是在這條長河上盡情泛舟的長歌。如果把歷史比作是一棵紮根現實的大樹,那麼文化就應該是在這棵大樹上笑著怒放的心花。

年華追憶似水,逍遙了一本日記。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走近你,卻熟視無睹。你存在的田野,就是我的遠方的詩。在天然版的氧吧裡徜徉,月亮久了,太陽也想開闢出另外一條旅途。我要走出一片天,去發現另外一塊地。遠足果然厚道,它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值。

那一天,沿著鄉村愛情主題公園門前的柏油路,向西漫步,爬過一道山坡,我竟然意外地發現了你的顏值。我不禁一顫,難道是哥倫布移民轉世了嗎?難道麥哲倫又在環球航行了嗎?要不,就是我在穿越。否則,我怎麼會有幸拜讀到你的神秘面紗?

嶧縣古城的西門映入了我的眼簾。我觸摸著你的古色,彷彿嗅到了一縷古香,連韻味也像美酒似的,經久不息地陶醉著真實的夢境。

古代的陰平國,它就座落在現在的陰平鎮衛生院的後面。如今,這裡是一片麥田。在冬天的陽光下,嫩綠的視野,似乎正在優雅地翻找昔日的繁華。誰會想到,這裡正在沉睡著一座古城!誰又會想到,這裡曾經清醒過一座古城!

有城就有門。找不到其它的三道城門,我也不感失落。畢竟紫氣東來,能從東門走入你的領地,我也就以“稀客”自居了。吳承恩寫出了《西遊記》。我也要擁抱我的“西遊記”,只不過不是用筆墨外的指柔,而是用腳心裡的思緒。我便一路向西,求取古城之戀的真經。雖然有左右迂迴的小插曲,但是我畢竟聽到了上下求索的主旋律。

由於地形不太熟悉,我表面走了一些彎路,但層多景深。在曲徑通幽的導航下,我收穫到了一筆又一筆的巨大的精神瑰寶。

在石頭樓村的莊東頭,有一座石頭樓。這是該村的標誌性建築,堪稱村子的招牌。人是有姓名的。我想,村莊也不應該例外。這個村子想必就姓“石頭”吧,單名是一個“樓”字。石頭是一個複姓,或許只有這個村子才有權享用這樣的一個尊貴的姓氏。從村子中間的大道穿過,道路旁邊有一棵千年的古樹。這棵古樹的回頭率極高,也很容易上鏡。我始終不清楚,是樹想多看人兩眼,還是人想多看樹兩眼。

我彷彿是看到了它的多情。在風雨中歷經千年,腰桿依然充滿戰鬥的活力。它也是有標籤的。這個標籤不是貼在它的臉上的,而是刻在它膝下的一塊石頭上。定睛一看,上面赫然地寫著“槐好運”。哦,這是一棵槐樹。“槐”是“懷”的諧音字。村民沾著這棵古樹的靈氣,與好運打上了交道。我看見幾位八九十歲的老太太,她們正坐在樹下聊天。從她們的話音裡,我聽到的不是衰老和苦澀,而是年輕與幸福。這日子,無須補鈣,怎一個“甜”字了得!

移步換景。從賀莊村(位於石頭樓村的西邊)往北走,我來到了一個小廣場。四塊豎立的磨盤石上,分別寫著“陰鈾生輝”四個大字。沒學問,真可怕!細讀一下磐石上的文字,我才對“陰鈾”有了初步的認識。

這是西漢時期,在陰平侯國內流通的一種貨幣。由於貨幣是由青銅或黃銅鑄造而成的,所以又叫銅錢。據說剛出土的陰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人們就美其名曰:“陰鈾生輝。”陰鈾,只有陰平才有,它便理所當然地成了陰平鎮的專屬符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所有的水資源中,礦泉水算是最具有魅力的一種飲料了。它不需要生產,只需要人類搬運。搬運不是一種浪費的方式,而是一種消費的理念。

在“陰鈾生輝”的西面,有一眼清泉,名曰:“孝廉泉。”這是一眼小泉,卻與一個大人物有關。史書記載,東漢名臣袁安曾在此擔任過陰平長。由於他廉政愛民,所以群眾就用“孝廉泉”這個名稱來紀念他。文思泉湧。我喜歡泉水的味道,還有泉水旁邊的那個“袁安困雪”的故事的賢德。

無獨有偶。在“陰鈾生輝”的東面,正在撒歡的是一眼大的清泉,名曰:“馬刨泉湧”。當地人稱“刨馬泉”,也有說是“白馬泉”的。我看到的,不是人們取水飲用,而是幾位村姑在那裡清洗衣物。在戶外,還能夠找到一方淨土,這不就是記憶中的歡快的童年嗎?感謝你——返老還童的思緒。是你,讓我在君子的情感世界裡,看到了一朵盛開的蓮花。

馬刨泉湧的故事,滋潤著當地居民的視野,也亮麗了他們的情懷。我覺得他們的心態是無比驕傲的,彷彿是被鍍上了一層溫柔的“金”。遙想當年,唐王李世民在這裡,與王仁則交戰,場面該是何等的壯觀呀!天氣炎熱,地形不熟,斷糧斷水,唐王的處境簡直就是“糟糕透了”。要知道,糧是軍隊的命,水是軍隊的魂。斷糧就是要命,失水猶如丟魂呀!兵慌了,有時並不可怕。只要馬不亂,軍心還是能夠鎮守得住大地的頂角的,還是能夠支撐得起天空的底角的。

飲水思源。在唐王與眾將士痛飲的地方,陰平鎮政府組織能工巧匠們修建了一個唐王亭。亭柱上赫然地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不忘唐王定天下”,下聯是“應與白馬記一功”。汗馬功勞,想必就是這樣,名副其實地,在一個渴得快要死的邊緣立下的。這怎能不讓人拍手稱快呢?軍人身置死亡之地,白馬有厚生大愛之德。在我看來,白馬就是神仙變化的,它可以先知先覺。可是在那些做夢的女孩子的字典裡,白馬或許就是“王子”吧!神馬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偶像。這不是一朵浮雲,而是一種信仰。

唐王朝的軍隊,就像是那久早逢甘霖的禾苗,只因手握水靈的救命稻草,熱血就開始二度沸騰。勇氣澎湃,把敵軍打得落荒而逃,也就不足為奇了。反敗為勝的戰役,總是喜歡在史書的扉頁停留,撰寫出“精彩極了”之類的得意字眼。

馬刨泉湧,往小了說,威武了一位帝王;往大了說,拯救了天下大唐。折中一下,它復活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它是一個景點,這個景點承載著傳奇的煙火。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馬創泉的呼吸,將永遠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它不會停止噴湧的心跳。它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噴湧著,也流淌著,不反流進了男人善良的心裡,還流進了女人美麗的夢裡。這或許就是“愛的奉獻”的全部真諦吧!

人們總是善於親近它,用來消災避暑。人們總是樂於飲用它,用來補充能量。十幾種礦物質的營養體,無疑是天籟最深情最無私的饋贈。近水可樂,遠水可智。出遠門的泉水,人們努力嘗試過,用洗溪紗來挽留它,但總是無濟無事。它似乎在用無聲的語言,向未來傾訴:“我還想滋潤更多的生靈!”造福人類的心呀,和天地一樣高大!

在唐王亭的旁邊,怎能沒有白馬雄健的身姿呢?讓它刨泉的前蹄騰空而起吧!因為它需要用這樣的pose,來狂歡三下,來慶祝五分。

馬到成功。早來早成,一來就成。棗莊,你悅讀過嗎?嶧城,你拜訪過嗎?這裡的歷史,正在以“青青子矜”之美等你!這裡的文化,也正在以“悠悠我心”之勢等你!等著你,豐富細胞的文明;等著你,溫潤血液的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兩眼清泉,讓人類在此安身,也讓古樹得以立命。歷史的門牌號呀,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在斜屋村,我看到了五棵棗樹王。

這五棵棗樹,有二百餘年的風骨,均是拜張玉樹親手所植。張玉樹是何許人也?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嶧縣縣令,本是陝西武功人。因故鄉棗樹頗多,所以武功人多長壽。“每天一棗,長生不老”,張玉樹意在把陰平打造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帶頭種植棗樹,造福人們。棗樹的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如今的萬畝生態園的氣候。在這個園子裡生存,幾百歲的棗樹,村子裡擁有很多,田野上也擁有很多。它們不止是樹,還是一種積澱的文化。文化與文明同行,既可愛了夢的故鄉,又可愛了故鄉的夢。

天色已晚,但探尋陰平古城的思緒卻剛好黎明,至今仍在路上……

陰平古城的思緒(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