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背叛霸主晉國,趙鞅為何卻按兵不動?群情激憤、外援強大

春秋時期,晉國東部的衛國只是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常常被迫與晉國結盟,並實際上完全聽命於晉國,需要不停的進貢財物。當時的國君衛靈公並不願意長久處於這樣屈辱的地位,於是便與齊景公締結盟約,從而斷絕了與晉國的關係。

衛靈公背叛霸主晉國,趙鞅為何卻按兵不動?群情激憤、外援強大


  當時晉國剛剛經歷過了一場內亂不久,國內的重要卿族已經削減到了四家,趙氏家主趙鞅作為正卿開始主持晉國事務。當時的晉國在趙鞅的管轄之下非常強悍,即便是齊國也不敢與之爭鋒。因此趙鞅絕不能容忍魏國的背叛行為,他立即調集軍隊,打算襲擊衛國的都城帝丘,以迫使衛靈公屈服。在出發之前,趙鞅派遣大夫史默到衛國去暗中瞭解情況,並命他在一個月內回國反饋。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史默並沒有按時回國,這讓趙鞅心神不寧,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此,有人猜測史默很可能已經被衛國人殺害了,憑藉衛國的少許軍事力量,晉國大軍揮師討伐定能不戰而勝,不需要等待史默了。對此,趙鞅並不同意。在趙鞅看來,既然衛靈公敢於同晉國斷絕往來,就一定是做好了充分的主內,因此決不能草率行事,堅持等史默歸來後再作考慮。

衛靈公背叛霸主晉國,趙鞅為何卻按兵不動?群情激憤、外援強大


  過了半年以後,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詢問他為何在衛國耽誤了那麼久,史默回覆說是需要用足夠的時間打探對方的消息。並且他認為,晉國如果貿然出兵,不僅難以獲利,反而會遭受禍患。因為衛國已經任命了受到過陷害的賢臣蘧伯為相國,這促使衛靈公在國內贏得了民心。同時衛國還派遣大夫王孫賈向國人宣告說晉國正在壓迫衛國,並命令衛國凡是有姐妹女兒的人家,都要抽出一個人送到晉國當人質。消息傳開以後,衛國到處都是痛苦聲和悲憤聲。

  為了進一步激勵國人反抗晉國的情緒,衛靈公又讓王孫賈抽選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兒,準備送往晉國。結果出發那天,成千上萬的百姓不讓她們去晉國當人質,並憤慨的表示要和來犯的晉軍死磕到底。另外,史默向趙鞅反饋了一個重要動向,那就是孔子已經來到了衛國,其弟子子貢正在為衛靈公出謀劃策。

衛靈公背叛霸主晉國,趙鞅為何卻按兵不動?群情激憤、外援強大


  最後,史默認為衛國現在賢臣很多、民氣旺盛,且有外援,想用武力使衛國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趙鞅聽了史默介紹的情況以後,認為進攻衛國的時機並不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按兵不動,等待時機再說。

這則故事被記載於《呂氏春秋·恃君覽·召類》篇中,原文是“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今蘧伯玉為相,史鰍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易》曰: ‘渙其群,元吉。’渙者賢也,群者眾也,元者吉之始也。‘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趙簡子按兵而不動”。成語“按兵不動”便典出於此,用以表示暫時不行動,以待更好的時機。

衛靈公背叛霸主晉國,趙鞅為何卻按兵不動?群情激憤、外援強大


  其實,趙簡子(趙鞅)是晉國內部趙氏家族非常重要的一位家主,他在位期間成功完成了對趙氏大宗、小宗的整合,並在魏氏、韓氏、智氏三家的支持之下,消滅了範氏和中行氏。然而,彼時的晉國內部,智氏才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卿族。雖然在面對內外壓力的情況下,四家能夠十分緊密額配合,但智氏與趙氏之間貌合神離的態勢雙方對範氏、中行氏戰後安排的分歧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為了確保趙氏在晉國內部的威望,趙鞅在對外戰爭中,即便是面臨衛國這樣小國的挑釁也顯得非常沉著冷靜,絕不願意出現任何紕漏,這也是他執著於等待史默回國再做商議的根本原因。

  至於衛國,由於長期遭受晉國的壓迫,最終選擇了反抗。而衛國所出的位置上,只有齊國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對象。要知道,春秋時期的頂級諸侯國,除了晉國以外還有三家,他們分別是秦國、楚國和齊國。只是楚國長期被中原諸侯斥責為蠻夷,且當時與晉國的關係已經緩和,無法為衛國提供援助;秦國在穆公時期曾雄霸西垂,但不久便衰落了,他們下一次崛起還要等到戰國中期;至於齊國,不僅地理上距離衛國更為接近,同時亦有齊桓公九合諸侯的先例效仿,因此成為衛國的最佳選擇。

衛靈公背叛霸主晉國,趙鞅為何卻按兵不動?群情激憤、外援強大


  作為姬姓諸侯,衛國上層是以宗親為主的周人統治者,底層百姓則大部分都是殷商遺民,雙方之間是有一定隔閡的。然而在衛靈公精心的輿論安排之下,民眾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即便是宗室女入質晉國也不願意,可謂戰心可用,稱得上是一次經典的輿論戰案例。不過,既然趙鞅最終決定按兵不動,那麼衛靈公的這一系列優勢也就沒了用武之地,畢竟以衛國自身的量級是不足以,也不敢貿然主動出擊晉國的。

  後來,衛國屢屢發生動亂,太子蒯聵逃到趙簡子處尋求庇護,並最終回國成為國君,即衛後莊公。只是他行為荒唐、能力低下,在位不過三年就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