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导读:从网上随便一搜“西红柿”,就有很多诸如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如今的西红柿越来越没味道,不如小时候的好吃了”。实际上,这不是几个人的感受,而是大多数过来人的感受。


20年里,咱们的西红柿其实已经改变了,从一个娇滴滴的林黛玉被迫进化成了一只皮糙肉厚的猛张飞。


西红柿的进化之路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西红柿,又名番茄。原产地为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带,大约明朝时期引入了我国,所以名字中会带“番”字。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西红柿,西红柿引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20多年的农村,野生西红柿路边时不时的可以看到。西红柿的“重大变革”也是从这20多年里开始的。

20多年前的西红柿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这里要提得重点是,20年前的西红柿不一定都是目前这种红色的西红柿。

像80后、90后这一代人,小时候在农村的话,可能大多数都吃过一种叫“贼不偷”的西红柿。它也是西红柿的一个品种。贼不偷西红柿,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野生绿色西红柿。它从挂果起,一直到果实成熟,西红柿都是绿色的。不知道内情的人,会认为它还没有成熟,所以就不会去“偷摘”。故而被叫做了“贼不偷”西红柿。

而如今,像贼不偷西红柿这样的绿色西红柿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不仅仅是贼不偷少了,20多年前哪怕是红色的西红柿,也是甘甜、多汁、皮薄、细腻的。以前的西红柿,能拿来直接“生吃”,大多数都是当成水果来买的。

如今,大多数西红柿已经彻底沦为了一种炒菜用的原材料。即便是用来炒菜,很多消费者也不太满意目前西红柿的风味了。

“皮厚、肉硬、汁少、无味”是大多数人对今天的西红柿的评价。

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人工品种选育和栽培,西红柿没有变得更好吃,反而越来越难吃了呢?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疑问。是人类太笨,还是西红柿太狡猾?

路为什么走偏了?

实际上,西红柿的现状在很多其它水果上都存在。只不过西红柿的特性将这一变化给放大了。

20年前,农村种植西红柿,多数是供自己食,最多也就是在地方上摆个地摊卖一些。主流还是自给自足为主。这是当时农业的大模式,果品、菜品的流通没有这么远距离,也没有这么频繁。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但是,如今不一样了。大多数西红柿种植户都是要将西红柿运输出去,进城市里的大超市,通过大超市将西红柿卖给市民。

比如,山东的西红柿大多数可能都要运到北京的新发地去,然后由新发地往超市送,再从超市流入到消费者手中。

整个流通过程,时间是很长的。

而20年前的西红柿,是基本没有贮藏性的,不可能支持这样的流通过程,也经不起这样的流通时间。

为了西红柿更好的商品化,对,就是商品化这个词,“毁”了很多传统的水果品种。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商品化,就得要求耐贮藏、耐运输、高产。至于风味倒成了次要的,不很难吃就行。

于是,在品种选育和淘汰中,很多皮薄、肉质细腻、汁多的西红柿品种,由于很难进行商品化,很难远距离运输,很难长时间贮藏,从而被淘汰掉了。

反而那些皮糙肉厚、耐贮藏、可以长时间、远距离运输的西红柿品种被留了下来。

这也就导致了目前市场上多数西红柿只能用来炒菜,想生吃,真是太难了。

市场利益的选择,是西红柿进化之路走偏了的助推剂。

对,还是不对?

很多人可能看到这里,会指责市场只顾利益,不顾风味。这指责很对,因为市场本来就是趋利的。在利益的影响下,西红柿种植户会选择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品种来种植。

另外,为了让西红柿更好的贮藏和运输,有些流向市场的西红柿都是半生不熟的,然后通过放置或者喷洒催熟药物来进行催熟。

在大城市里,你能购买到价格低廉的西红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些“皮糙肉厚”的西红柿品种,也要感谢现代催熟科技的应用。不然,20年前的那种西红柿,想要运到城里去,别的不说,成本高的吓人,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从成本上来说,西红柿的人工干预进化之路,是对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当然更喜欢以前那种好吃的西红柿了。

之前,笔者接触过一个作“水果西红柿”的科研机构,该品种的西红柿完全有小时候的味道,且风味非常好,只是价格也是惊人。一盒四个,要200多元,合着一个50元。一般人估计是吃不起的。


从林黛玉被迫进化为猛张飞,人工选育下的西红柿,路走偏了?

最后,笔者要说得是,当我们说西红柿的路走偏了的时候,也要看到西红柿的路也走宽了。

花5块钱能吃“猛张飞”,花50块钱能吃“林黛玉”,这也许就是西红柿商品化的最终奥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