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發燒友”也能造出無人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實習生 彭羽妍)一群非科班出身的“發燒友”,能否造出無人機?

這對於安徽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路航空”)董事長兼技術總監門振宇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深耕植保無人機、航拍無人機等產品的生產、加工,在這條路上奮鬥了15年,我已是公司年齡最大的成員了。團隊40人,平均年齡30歲,大都不是科班出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日前走進位於安徽淮北市經濟開發區的這家企業,門振宇一邊介紹產品,一邊講述了他的創業之路。

門振宇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專業。小學五年級時,他便與航模結緣。“就是特別喜歡,學校沒有開設航模課,我和好朋友就自己找機會接觸航模。一次,一個朋友給我弄到一張木製器械的圖紙,我看了以後很興奮,一連研究了好幾天。”

圖片

圖為門振宇在工作中 受訪者供圖

由於父親是司機,門振宇小時候經常陪父親開車、修車,耳濡目染,對一些機械知識並不陌生。為了出去玩飛機、船模型,他還曾偷過家裡的電池。“家人知道後,都會狠狠批評我一頓。現在想想,玩機械模型可以啟發一個人對於智能產品的初期理解和嚮往,打開眼界,還真要感謝那時候淘氣的自己。”

大學畢業後,門振宇來到公安部門工作。半年後,他覺得自己“放不下”對計算機、機械技術的喜愛,不顧家人和同事反對,辭職去了深圳。

“那幾年,為了謀生,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地打拼,做過網站、寵物產品代理等工作,但就是忘不了飛機夢。”工作之餘,門振宇先後自學空氣動力學、材料力學、自動控制、複合材料等相關知識,為研發無人機做準備。

2004年,門振宇朋友的公司要用無人機為北京某高爾夫球場做測繪,找門振宇擔任項目技術顧問,“這是從事無人機研發的絕佳機會,這樣的機會我已經等了很多年”。

然而不久,這家公司就被一家大公司收購,項目終止,門振宇不得不到海南找了一份新工作。

2006年,不甘心的門振宇再次回到北京,成立了一個小團隊,購買、改裝航測飛機,拍攝商業圖、地形圖。

但航測飛機成本實在太高,就怕摔下來損壞。門振宇曾算過一筆賬,只要在20架次飛行內飛丟一架飛機,或是10架次飛行內摔壞一架飛機,都會虧本。

圖片

意外總是不可避免,“飛機撞過山,掉過白菜地,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他回憶,有一次在山溝裡做航測,為了搶在天氣變化前完成任務,他們緊急採購了70多張三合板,再用膠布貼緊,花掉幾千元,專門鋪了一條木跑道,終於讓飛機成功起飛,圓滿完成了航測任務。

在探索航測過程中,門振宇開始嘗試運用所學知識研發、製造無人機。每一款新機型研發出來,他們都要反覆進行機械性能測試。他和同伴曾多次目睹自己的產品在試飛時從天上“摔”下來。“雖然心疼,但我知道,這是創業路上的必經階段。”

2010年,門振宇經人介紹,獲得了與空間科學家姜景山院士合作研發無人機的機會。“計劃是研發翼展7.5米、重量120公斤,可連續飛行24個小時的無人機。那時,能夠研發生產同等規模無人機的民企還是不多的。”

門振宇回憶,為了將該款飛機造出來,團隊在北京通州張家灣棗林莊的廠房,沒日沒夜地研發。冬天廠房沒有供暖設施,大家自己裝上暖氣片和煤球爐;請不起專業畫圖設計師,他們就請兼職設計師週末來幫著畫圖紙。

最終,從設計圖紙到首次試飛成功,僅用了5個月。“當時,姜院士誇我們是天才,這振奮了我和團隊的信心。”門振宇說。

圖片

圖為天路航空展示的無人機機型 王海涵攝

2012年,恰逢淮北市城市轉型發展、招商引資,門振宇決定回家鄉創業。當地政府提供了800萬元債轉股協議支持和2800平方米免租金廠房,在貸款申請方面也給予支持。

“剛回來時,有人質疑,認為我們是幾個是騙子,因為投資人、合夥人‘五花八門’,還有賣白酒的,能造出來飛機?”但大夥都憋了一股勁兒,在模具開發、程序編制等方面蓄力,積累技術經驗。

2013年,公司第一架民用無人機被北京一家公司採購。2014年,一個佔地6180平方米的新廠房投入使用。“但新產品的研發需要大量資金,還有配套硬件和人員成本。”

2015年,公司資金鍊出現問題,員工工資都難以保障,同事們不僅沒有離去,很多人還自掏腰包購買急需的配件材料,這讓門振宇大為感動,也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心。

平時,在公司車間裡,不論是哪個部門、什麼職務,大家都會琢磨如何更好地解決研發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是一群心懷理想的年輕人,大家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到一架架無人機從我們自己手裡設計、製造出來。”門振宇說。

圖片

天路航空團隊中,航空專業科班畢業生較少,大夥來自各行各業。技術人員來自於汽車設計、太陽能廠模具設計、機加工設計等行業,還有以前從事白酒銷售的人員在公司擔任管理。

34歲的苗豔武之前在礦上當技工,因喜歡玩航模,與門振宇相識。剛來天路公司時,苗豔武連鋁合金焊接等基礎技藝都不會。後來,門振宇手把手教苗豔武電焊和其他一些基礎技術。現在,苗豔武已是單位的生產、設計主力。

在門振宇看來,團隊成員知識結構和從業經驗多元化,反而有利於匯聚創新智慧,收穫“奇效”。“機械結構、電子、複合材料設計等一線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的80%。大夥思維較發散,可以將其他領域的機械方案應用在飛機上。”

“沒有雄厚的資本,也沒有最優秀的管理團隊,更沒有成熟的推廣渠道,但我們靠著口碑和產品質量生存。”門振宇感慨。從2017年起,公司開始穩步盈利,到了2019年,公司可以“自給自足”。在一次競標中,正因為設計理念新穎,天路航空把國內一個知名研發團隊的方案PK掉,拿下了訂單。

與此同時,天路航空已研發並試飛了TL-200、TL-400、TL-800、TL-X6等數十款多功能固定翼無人飛機,並與中科院空間中心、航天二院、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緊密聯繫,在林業、氣象、應急等領域進行科研合作。

圖片

圖為門振宇和團隊在工作中 受訪者供圖

“目前主要任務是完善現有項目,並做好高空救援機型等創新產品的研發。但眼下,技術人才和資金還是痛點。”門振宇說。

平時,門振宇擔任淮北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一直關注青少年的航空知識和素養教育。他曾專門邀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來廠裡實訓,從繪圖設計開始,直接參與無人機制造全過程。“我會一直堅持做這個項目,未來,哪怕只有小部分人真正入了行,我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同時,我呼籲建立提供生產、試飛等全流程實訓的基地和平臺,讓相關專業學生和感興趣的年輕人,能瞭解、鑽研並喜歡上無人機,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門振宇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