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東山圖畫、西陵形勝、

雅臺明月、靈洞仙湫、

三遊雨霽、五隴煙收、

赤磯(溪)釣艇、黃牛棹(zhào)歌:

"宜昌古八景"中的景緻,初見於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寫的黃牛棹歌,後有唐代詩歌文獻中記載過三遊雨霽、東山圖畫等,而"宜昌古八景"作為一個整體推出,應是從明清之時。

有七律雲:"

便數夷陵八道景,乾坤化育信難猜。

黃牛放棹遊靈洞,赤艇沉磯逝雅臺。

雨霽江天千嶂秀,煙收籬落幾人哀。

已然西塞歸形勝,即望東山古寺開。

"宜昌古八景",曾令無數遊人流連忘返,令文人騷客俯仰吟誦。而今的"宜昌古八景"何在?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一,東山畫圖

在宜昌城區中心地帶,高樓林立,交通縱橫,早已若是依然高聳在山頭的舊火車站,和東山大道的名稱,很容易讓人忽視這裡微巒起伏連綿十餘里的地形。

這便是東山,起於茶庵子,南止於烏稍尾,東臨樑子衝,西邊原有“六一書院”,如今橫貫於東山大道和城東大道之間,仍保留著大面積的蒼柏古樟,似在光陰裡吟誦:

"旭日曈曈上,東山霽色開",

"試看城東景,峰巒列畫屏",

"桃李逢春花錦繡,竹松透月玉玲瓏",

那些曾經讚美東山的詩句。

而詩句中描畫的景緻,便是明朝弘治年間夷陵地方官員和文人墨客要把此山用"東山圖畫"之辭,列為"夷陵八景"之一載入《夷陵州志》的理由。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東山寺(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東山圖畫"展現的不僅是自然風光,還有豐厚的人文底蘊。

東山上的慈雲寺、東山寺、東山草堂,尤其是始建於唐朝東山寺,坐落於東山之巔,與古白龍神井隔塘相望,與葛道山(現磨基山)隔江對峙。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寺中覽勝樓上,可遙望江流東去、俯看黛瓦街市,猶如圖畫之中。又從城中望東山,暮鼓晨鐘,古木蒼榮;

一面是江至之夷的滾滾逝水,一面是山至之陵的半壁沃土,腳下幾層硝煙沉櫓,頭上無限日月陰晴。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東山日出浩博沉靜,為舊時文人雅客的必觀之景,在舊府衙門額上便刻有"東山旭日"的匾額,以取旭日東昇,或東山再起之意。歐陽修為縣令時,也曾讚賞有加:

"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

"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誇"。

“獨攜此卷西陵泊,相逢邀看東山竹。”

更有後來者,為之俱詩讚嘆:

《峽州東山》

陸游

十年不踏東山路,今日重為放浪行。

老矣判無黃鵠舉,歸哉惟有白鷗盟。

新秧刺水農家樂,修竹環溪客眼明。

已駕巾車仍小駐,綠蘿亭下聽鶯聲。

《登東山寺》

(清宜昌貢生) 楊振世

信步東山上,憑高眺遠村,

雲連奔峽口,煙合鎖荊門 。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二,西陵形勝,又名:西塞晚霞

西塞即西陵山廟(現復建成嫘祖廟),原為前坪後坪的分界點。

西陵山位於城區西北南津關東南、長江與黃柏河之間,泛指從營盤崗到天燈峽口全景堡之間的山頭。

《宜昌府志》與《東湖縣誌》均載,"西陵山在社林鋪,縣西北十五里,蜀江之險始此。"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西陵形勝(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西陵山上原有一廟,曾由四川張道人擴建,建有靈官殿、正殿等大小房舍十餘間。寺廟的山門正對宜昌古城,上石匾刻有“西陵山”三個大字,為當時宜昌著名的寺觀之一。1940年宜昌淪陷,西陵山被日寇炸為廢墟。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靈官殿(德國柏石曼1909年拍攝)


西陵山一帶聚集了桃花村、白馬洞、三遊洞等諸多景點。白居易在《三遊洞序》中讚歎:"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

西陵山最高峰海拔只105.7米。站在嫘祖廟大殿前,千米之外的葛洲壩橫於一湖春水之上,延伸至湖心的防淤堤上雜樹生花。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扭頭向上遊的西陵峽口眺望,群山連綿,地處中國地理二、三級階梯分界線上,西去山高水遠,漸高漸遠漸蒼茫。古人入蜀,常在此置酒餞行,折柳送別,古往今來無數大家留有詩文和話。


西陵山水天下佳,我昔謫官君所嗟。

官閒憔悴一病叟,縣古瀟灑如山家。

雪消深林自劚筍,人響空山隨摘茶。

有時攜酒探幽絕,往往上下霧煙霞。

——北宋·歐陽修《寄聖俞》

另有兩篇頌揚“西陵形勝”的古詩,收錄在《宜昌府志》中:

峨嵋巫峽紫雲凝,一路奇峰露石稜。

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鍾神秀在西陵。

——清·肖際運《西陵形勝》

江流觸石浪成堆,帶繞孤城實壯哉。

山勢遠從煙際束,峽門高向日邊開。

累朝霸業埋焦壤,萬古灘聲走巨雷。

天險由來籍人力,時清不必問雄才。

——清·饒世榘《西陵形勝》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三,雅臺明月

在宜昌市西陵區南北位於小北門正街和西陵一路,東西位於沿江大道和北正街之間,曾經有條名噪數百年的街道,叫做爾雅街。

雖然這條街道不長,卻有不少的名勝古蹟坐落於此,像著名的爾雅臺,就在街上的爾雅書院中,還有明月臺、明月池,相映生輝。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爾雅臺(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宜昌府志》記載:“爾雅臺,在城西北隅所堂街”。相傳為晉代大學者郭璞避居夷陵注《爾雅》處,曾洗墨於池(即明月池)。

後傳宋代蘇軾、黃庭堅也曾經在此洗墨。明代稱這裡為“墨池書屋”,清代稱此為“墨池書院”。由此,此街命名爾雅街。後來,“墨池書院”所在地稱為墨池巷(在今新民街)。

雅臺明月的說法,一是因為爾雅臺與明月臺為聞名遐邇的古建築文物,二是因為月夜,登爾雅臺,空中明月映在靜靜的明月池水面上,亭臺樓閣,二月同輝,實為人間美景。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爾雅明月二臺》

(明) 詹同

爾雅臺前草木疎,明月臺前月影孤。

試問當年著書者,二臺留得此間無。

《雅臺明月》

(清) 王基煦

歷朝棟宇掩蒿萊,典午猶留爾雅臺。

三卷書尊東晉上,一椽屋老北城隈。

門臨隘巷緣多曲,土運中州喜厚培。

明月不言何處問,僅餘池影共徘徊。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四,靈洞仙湫

“靈洞”,即石門洞;“湫”,即深潭。石門洞又稱龍王洞,現在宜昌城西南約20多公里的點軍區聯棚鄉乾溪村。因洞口原有兩石如門,故名。

石門洞中空間之大居當地48洞之首,洞內建築始於宋朝。明太祖朱元璋昭書賜字後,相繼修建了龍王殿、張仙殿、佑聖殿、靈泉寺、臥雲樓和殿前的漱玉亭。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洞前峰巒拱揖環峙,群山秀麗如畫,筆架山(覆筐山)的旗山、鐘山、鼓山十分引人入勝。群洞上下環繞,恍若天上人間,令人心曠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騷客將此描繪成"輞川圖畫,桃源世界"。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洞內還存有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四個大字,煉達精確的概括了周邊山水,其書法碑曾幾經坎坷斷為數截,後又粘接重又豎立。

洞上山泉從翹翹蓬勃陽石和柔柔綻放陰石之間滴下,陰陽結合,沒有一絲人工雕塑的疤跡,人稱”陰陽泉“,遊人贊陰陽泉曰:"偷得浮生雙休閒,且作石門洞中仙"。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這裡有六百年石砌的八卦泉;這裡供奉著拂、道兩教都信奉的"觀音大士"。總之,這裡幽深奇特,十分清淨 ,實為仙靈之窟,適於道教修煉,便於洞中居住。

明代學者雷思霈所著《荊州方輿書》中寫到:"城西五十里有石門洞,眾龍居之,霈雨輒應,上有張仙以土書數字,風雨不變也"。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石門洞(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水調歌頭·和吳允成遊靈洞韻》

(南宋) 陳亮

人愛新來景,龍認舊時湫。不論三伏,小住便覺凜生秋。

我自醉眠其上,任是水流其下,湍激若為收。

世事如斯去,不去為誰留。

本無心,隨所寓,觸虛舟。東山始末,且向靈洞與沈浮。

料得神仙窟穴,爭似提封萬里,大小几琉球。

但有君才具,何用問時流。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五,三遊雨霽

“三遊”即三遊洞。“霽”即雨過天晴。

三峽名勝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洞天福地,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是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蹟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相傳唐元和14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夷陵,同遊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寫在洞壁上,三遊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遊"。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到了宋代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來遊此洞,各題詩一首於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後三遊"。

後來,到此洞遊玩的文學家與詩人不計其數,普通遊客也絡繹不絕。由此,三遊洞名聲遠播,成為華夏著名古洞之一。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三遊洞(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宜昌府志·山川》載,“三遊洞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濱大江之左,面臨下牢溪,巖洞幽邃。

三遊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層巖面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

洞中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鍾,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三遊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洞外林寒澗肅,風景極致,尤以雨後奇奧幻境新晴,江山如洗,清靜秀麗,分外好看,是為三遊雨霽。

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遊,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遊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餘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遊三遊洞,最佳時間是雨後。因為此時青山綠林如洗,峽江薄雲似畫。雨過天晴,你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

東眺:遼闊江天,鷗鷺高低飛翔;大小舟艟,往來帆影重重。

西望:灘險流急,江水奔騰咆哮;南冿關口,船工號子入雲!

抬頭:峽江兩岸,峰巒疊嶂,雲繞霧遮;

俯首:西陵山頭,野花芳菲,漫山吐翠。

一幅“三遊雨霽”山水圖,自然入選“宜昌八景”之中!

有關三遊洞的古詩詞太多,不知從何列舉,自到三遊洞,便可領略這山川之奇。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六,五隴煙收

“五隴”即五隴山。五隴山又名五龍山,因五峰連峙,蜿蜒如游龍奔江,故名五龍、五隴。五隴山隔江相對天然塔。

“煙收”即煙收壩。煙收壩,亦稱胭脂壩、煙洲壩,是宜昌古八景"五隴煙收"的點睛之景。煙收壩是宜昌城區長江邊的沙洲,常見桃花魚和各類候鳥。地勢南高北低,形似布梭。枯水季節面積約3平方公里,洪水季節則全部淹沒。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五隴山與煙收壩當年究竟有多美,能以“五隴煙收”入選“宜昌八景”之一?查閱當年《東湖縣誌》,答案自然給出:

“其間,清流潺潺,村落參差,林木蔭翳。凌晨薄暮,崗霧樸地,莫識津涯。迨清風徐起,微煙縹緲。獨嫋晴空,碧峰洗掃如黛,春華疏密,秋色丹黃,風景如畫。”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五隴山(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與之相聯繫是”寶塔鎮河妖“的傳說,傳說有五龍在夷陵為患,葛道山(今磨基山)的道士用七節降龍鞭狠打五龍,終將其治服,使之變成了一座五龍山。為了壓制這五座龍山的高度所形成的客山欺於江北主山,便在江北修建了"天然塔"。

塔對江五龍山,五峰連峙,狀若五龍蜿蜒臨江,每當朝暮時分,霧起煙收,江水,山色,塔影,帆櫓,一幅難以具述的世間美景,便在這江城徐徐展開。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五隴山》

(清) 景大任

朝見五隴煙,暮見五隴樹。

煙樹兩迷離,停驂不知處。

《五隴山》日落寒煙

(清)吳士瑛

移情薄暮望江頭,日落寒煙五隴收。

樵客歌聲沿谷去,青山勝有白雲流。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七,赤磯(亦作溪)釣艇

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三四百米突然擴寬兩千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

當下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在這兩島之上,南北岸高樓林立,若遇華燈初上,江天漁火,一派繁華璀璨氣象。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古赤磯(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據《宜昌府志》記載:"赤磯在縣西北五里,步闡築城之所"。由於赤石聳立江水中,其形怪異似虎,當地人稱"老虎礁"。每逢秋冬季節,枯退的江水衝激紅色礁石,泛起層層白色浪花,十分壯觀。昔日赤磯曾是宜昌人停舟垂釣的好去處。

春暖時節,"桃花流水鱖魚肥",赤磯江面,碧水連連,岸柳青青,漁舟點點。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赤磯釣艇是宜昌古八景中消失得最徹底的景觀,甚至連它的具體位置 也難以說清。

明《夷陵州志》有赤溪和八景之"赤溪釣艇"的記載,稱赤溪"在州西北五里,昔吳陸抗封步闡築城之所,東合大江",赤磯在後來的方誌中才出現。

《東湖縣誌》說赤磯"面西壩而負北壇,磯嘴插入江底,水勢旋折迂迴,經至喜亭而會大江"。

《夷陵州志》和《東湖縣誌》都稱至喜亭在西壩上。從同治《宜昌府志》插圖看,赤磯踞三江之中。

歲月更替,川岸消長,赤磯釣艇這一美景已隨水而逝,幾成傳說。

詩云:"幾爿洲壩虎礁紅,城壘江灣轉換中。記取垂綸饗兩岸,溪川浪底總歸同。"

其實,“赤磯釣艇”能入選“宜昌八景”,是因為還有一個妙處。《東湖縣誌》記“赤磯釣艇”:“兩岸居民業漁生涯,往來於洪濤巨浸中,叩枻擊楫,天真豁露,攜魚就市,挈榼提壺,相與共飲於赤磯之上。竹笛洞簫,川鳴谷應,真太平幸民也。官斯土者悠然有餘思矣。”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八,黃牛棹歌

“黃牛”即宜昌黃牛巖。

距三峽大壩幾公里處,位於廟南寬谷中黃牛峽南岸的黃黃牛棹歌牛山腳下,臨江聳立著一座紅牆黃黃牛雲濤瓦和金碧輝煌的古建築,這就是三峽中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黃陵廟。

黃牛山高巖之上一大片石形,狀似躬耕農夫趕牛扶犁,故名黃牛巖。黃牛巖在西陵峽中,帆棹漿櫓,上下唱號子,名曰棹歌。古人唱雲: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黃牛峽(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東湖縣誌》載“黃牛山在縣西九十里江南岸峭壁間。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之狀,人黑牛黃,歷歷如繪。此崖甚高,江湍迂迴,行者經宿,猶望見之。”

原來,傳說在主峰黃白相間的峭壁上有一幅天然彩色圖案《巨神牽牛圖》,一個膚色黝黒的壯漢牽著一頭大黃牯牛信步而去,黃牛巖因此而得名。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

宋代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則寫得更細緻:“黃牛峽廟後山如屏風,疊嵯峨插天,第四疊上有若牛狀,其色赤黃,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凝目細望,神人、黃牛形象逼真,色彩豐富,惟妙惟肖。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唐·李白《上三峽》節選

“棹”即划船的工具。“棹歌”即船伕所唱的歌。船上險灘要拉縴,棹歌即縴夫們唱的船工號子。船工見什麼,唱什麼,流傳下來的峽江古謠,就是其中之一。

三朝黃牛,三暮黃牛。

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峽江古謠

宜昌古八景,你知道幾個?

東山圖畫、西陵形勝

雅臺明月、靈洞仙湫

三遊雨霽、五隴煙收

赤磯釣艇、黃牛棹歌

宜昌古八景

時代已付與了新的形象和韻味


圖文素材來自於網絡,侵刪。

2020.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