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來談談B2B產業互聯網

B2B產業互聯網是什麼?它的最早定義衍生於“互聯網+傳統行業”,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和服務能力。後來又定義為基於互聯網技術和生態,對產業鏈和內部價值鏈的重塑和改造。

其實說白了,就是互聯網主戰場,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移,從B2C領域向B2B延伸發展的趨勢。由於它處於B2C消費互聯網的供給側、或者說產業鏈上游,所以它的市場規模只會比B2C大,帶來的機遇也將是空前未有的。

我也來談談B2B產業互聯網

目前很多跡象都表明,B2B領域毫無疑問成為新的風口,甚至會在十四五期間掀起新的一波經濟浪潮。

從我國目前確定的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來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都將是國內的消費力帶動國際大循環的形勢。那麼,消費升級就需要產業的升級,也就是說,現在及未來,都將會是內需拉動產業升級的現狀。

但是,產業靠什麼驅動?創新力是必然的。從近期國家重要會議不難發現,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改革等都將是產業轉型的主要驅動力和重要抓手。

不過產業目前面臨的現狀是什麼?筆者認為是供應側生產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很難有效支撐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我們經常會被BATM的產品力感染,誤以為經濟發展整體在加速,其實產業端的生產方式和創新力,遠不如活躍在我們眼簾的各種智能化平臺。

諸如天貓、京東、美團等消費端的互聯網平臺只能改變物質的表象,而無法改變產品和服務的內在創新力。再比如近期大紅的網紅經濟、帶貨經濟等,他們改變的也只是推送產品和服務的形式,而無法改變內在的、本質的因素——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根本無法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只能用一些互聯網手段刺激消費,長此以往只會越來越乏力,越來越脫實向虛。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消費互聯網領域的大廠們,也都開始佈局產業互聯網了。因為他們洞察到了,只有產業端的升級和轉型,才能源源不斷地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從本質上刺激消費,促進內循環的消費水平。

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在B2C領域玩的風生水起的大佬們,習慣了順水順風的終端互聯網的運營模式和市場玩法,該如何佈局產業互聯網?

有從OA切入的釘釘、企業微信,有從採購雲切入的蘇寧、京東,有以區塊鏈為主的百度,有佈局雲計算的阿里、騰訊、華為,也有像迅聯雲這種新生代的企業服務商,不管是從發票數字化切入供應鏈管理,還是從稅務數字化切入科技金融,亦或是從採購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入手,等等五花八門的商業模式和實現路徑,都想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大展身手。

但是誰能帶來和改變產業鏈內在元素,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流程和環節?誰能解決一個又一個的企業痛點,改變產業鏈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痼疾?誰能玩轉國有體制和市場主體的轉型矛盾,引領全行業形成數字化標準?這些未知的背後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總而言之,B2B的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新的趨勢,是繼B2C消費互聯網之後的又一巨浪,它將產生哪些網紅企業?將淘汰哪些殭屍企業?將構建怎樣的產業鏈新生態?將誕生怎樣的新業務?在這個全新的領域,面對各型各色的企業和產業鏈,沒有誰能夠主宰沉浮,一切答案盡在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