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引言

最近幾天,Dior發佈了2020秋冬搞定的宣傳片,其中的各類時尚服飾,讓人目眩神迷。其實,與歐洲相比,”時尚“這個詞,它的內涵和表達本身,在中國都出現的更早一些。明代的時候,文人評價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曾經在《竹窗二筆》中用過這個詞,說”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做作為,凡唱自一人,群起耳隨之,謂之時尚。

由此可見,明代的人愛時尚、追時尚,從服飾風格到遣詞造句,無處不希望能緊跟時代潮流。明朝的女子也不例外。比起受到綱常倫理制約的士大夫們,明代的女子在追求時尚上,有著更為自由的選擇。她們著錦衣,梳高髻,風鬟霧鬢,是明朝中後期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昭示著整個明朝與前代殊為不同的社會面貌。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一、明朝的潮流服飾:”高定“滿街走,綾羅到處有

明朝女子在穿著打扮的時候,參考了宋制,但又和宋制大為不同。比起典雅蕭疏的宋朝風貌,明朝的襖裙顯得更加雍容莊重。上衣稱為”襖“,下衣稱為”裙“,襖、裙之上,再加一種”甲“,就是當時社會上最常見的女子裝扮了。明朝的女子,根據年齡、等級、時令的不同,需要準備不同的衣服。女子之間打交道,也流行用時興的衣服作為禮物、《金瓶梅》裡,西門慶去給林家太太拜壽的時候,攜帶的就是一套”紫丁香色通袖緞襖“配上”翠蘭拖泥裙“。

明朝女子愛追時尚,往往只用一兩年,喜愛的花樣就要變上一變。她們的襖根據花色和用料的不同,有緞子襖、綢子襖,綾羅襖;襖面上提花不同,典雅的則印藍,活潑的則提花,華貴的則織金。裙也要分為不同的形制。

比較常見的是百褶裙,用一塊麵料,沿著固定方向摺疊出褶皺,這種裙子,對製衣工藝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橫平豎直“,壓褶之後,裙襬上的紋路和?花樣要依然整齊如一,如果有參差或者有對不上的地方,那麼就要被當時的女性嫌棄。

還有一種裙子,叫作”月華裙“,這種裙子並不是完整的一片布整體裁剪出來的,而是根據需要,將布料裁剪做尺寸相等的細條,每條上面都要單獨刺繡出花紋,然後用金線鑲邊,最後拼接出來的,需要“量體裁衣”,用料越多,花紋越精緻,裙襬就越大,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高定“,被無數女子爭相購買和收藏。

為了配合”高定“,明朝女子的鞋子和配飾也有很多花樣。要想追求輕盈纖細的姿態,則專門配上高底鞋,走路的時候便顯得弱柳扶風,飄然欲仙;到了冬天,若想顯得雍容華貴,則可在頭上加戴專門的皮草裝飾,民間俗稱為”臥兔兒“或者”昭君套“,這類裝飾的價格往往非常昂貴,價格甚至高達幾千塊,但仍有無數愛美的女子趨之若鶩,頭戴臥兔兒,耳著丁香環,顧盼之間,美豔不可方物。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二、明朝的時尚:文化變遷下的暗潮洶湧

其實,在明朝剛剛成立的時候,社會上還沒有這麼崇尚”時尚“的風氣,《客座贅語》裡就曾經提到過這一點。南京的女子,在洪武永樂年間,崇尚素淡雅潔,服裝和飾品,往往十餘年,才會有一個漸漸變化的過程,而到了嘉靖以後,往往只用一兩年左右的時間,衣裙的用料、花色,乃至與之配套的花鈿、髮髻、鞋履,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若是不能緊跟這種變化,走在街上,往往還會被人笑話。在這種風氣的引導下,明朝女性對”潮流“的追趕,可以說是像從山頂滾落的雪球一般,不斷加速,越來越快。而這種風氣,和當時的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革是分不開的。

1.明朝時尚的物質基礎:中國的“白銀時代”

要滿足對於時尚的追求,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明朝中後期,隨著西方國家”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大量西洋商船載著白銀來到明帝國,來換取絲綢和陶瓷。中國通用的貨幣材料,由賤金屬銅、鐵,演化為貴金屬金、銀就是在這一時期,依賴大量進口的白銀實現的。

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提高,是這一時期的時尚潮流在人們手中不斷更新換代的基礎。人們手中有了足夠的白銀,自然就需要消費的地方,而最花錢的,就是”時尚圈“。

為了迎合當時市場的需求,明朝中後期,製衣的技術水平開始飛速發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就是提花。明中後期流行的提花技術被稱為”妝花“,是在各種貴重織物比如綾羅、綢緞上用挖花的技術,織就彩色花紋,緯線起花,經線填色,可以從縱橫兩個方向製出繁密的,色彩和形制都不同的異色花紋。《金瓶梅》裡面,被西門慶寵愛的吳月娘,身上最常穿的一件衣服,就是用妝花技術織就的“大紅通袖襖“。

除了妝花之外,當時的工匠還發明瞭“藥斑布”,盛行在松江地區,是一種白棉布做的,兩面用青藍顏色印染出花樣的布料,雖然顏色素淡,但圖案精細繁密,花鳥、山水、人物。亭臺無所不包,穿在身上,就彷彿一幅幅行走的水墨畫,精緻無比,令人嘖嘖稱奇。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2.明朝時尚之下的制度變遷:”蟒服“之下的等級失序

民間能夠自由地穿紅著綠的風潮,在我國古代,其實並不是一個常態。自古以來,在我國,不同的等級有著自己不同的穿衣規定,服色和材質都有著嚴格的約束。在洪武年間,沒有官身的庶民,頭上的帽不能用頂,帽珠也只能用水晶、香木,衣料不能是錦繡、綾羅,一切高級制物都不能使用,一線鮮亮的顏色比如大紅、鴉青、明黃,也是不允許民間穿戴的。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反而是皇帝自己率先打破了這個常例。

明武宗時期,皇帝開始信用宦官,宦官群體本身不像文人士大夫一樣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可以說全部是由皇帝給予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親信宦官能夠和文臣分庭抗禮,皇帝就賜給他們一種”蟒服“以示寵信。這種“蟒服”,形制與天子的龍袍極為相似,僅比龍袍上的龍形少去一爪,在洪武永樂年間,蟒服屬於天子常服的一種,即使是高官顯貴或者內閣首輔,也不一定能獲賜一件;武宗以後,則開始被濫用,宦官可以穿、錦衣衛可以穿,滿朝文武,只要得皇帝歡心的,都能穿上這件“違制”的衣服。朝堂上尚且如此,在民間,所謂的服裝禁令,則更不被人提起了。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3.明朝時尚之下的政治風雲:才子志難抒,佳人領風騷

從“蟒服”的流變,不難看出明朝中後期政壇的變化。中國上下五千年,每個封建王朝,在行將末路的時候,都會面臨著一個問題,即君權的動搖。在漢朝,威脅君權的是外戚世家;在唐代,威脅君權的是地方藩鎮,而到了宋朝以後,隨著科舉制的不斷髮展,文人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逐漸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到了明朝,已經成為了一股可以裹挾皇權的勢力。

為了制衡前朝,明朝的皇帝開始扶立宦官,製造黨爭,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到了明朝中後期,”黨爭“開始失控,”閹黨“和”東林黨“的彼此傾軋,已經到了影響國家穩定的地步。混亂的政局讓大量文人開始對國家失去信心,比起為了家國建功立業,更樂於沉醉酒色,在秦淮河畔的溫柔鄉里高歌痛飲,從而逃避黑暗的社會現實。青樓文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漸漸風靡起來的。而隨著青樓文化的興起,青樓女子為了自身的前途,爭奇鬥豔,就要在服飾和妝發上下一番功夫。

晚明南京地區的”秦淮八豔“,名動天下,被無數文人墨客所推崇,她們的服裝打扮,也經由大量的詩文,傳播到了全國各地,成為十分”風雅“的存在,讓各地女子競相追逐,成為明朝時尚文化的重要一環。當時的名妓如董小宛,她的“退紅衣”,就引起了當時社會上對西洋裝束的競相模仿;李香君常用的配飾的“桃花扇”,在後世更是被改編成了知名曲目,流傳百年,餘音不絕。

雲鬢花顏,錦繡綺羅之下,是身不由己的悲哀,亦如同搖搖欲墜、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古詩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但需知亡國的從來不是商女,而是讓商女隔江而唱的昏庸統治者。而明末的時尚潮流,就是枯木一般的王朝拼盡所剩無幾的生命力,在枝幹開出的最後一朵妍麗之花。是時代的成就,亦是時代的輓歌。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結語

”時尚“,一時之尚也。人們對時尚的追求,從來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明朝,尤其是明朝中後期時尚潮流的更迭,珠光寶氣、歌舞昇平之下,湧動的是如大江大河般奔行而來的亡國之音。

明朝“潮流服飾”為何興起?社會發展、青樓文化也盛行

天子不行王道,文人有志難抒,一腔才情抱負,都付諸秦淮河畔的十丈軟紅。而軟紅中女子,就這樣成了一個時代的標緻和寄託。她們代表著時尚本身,也被時尚所裹挾,成為凝固在歷史中的一個悲哀而美麗的側影,讓人嗟嘆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