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90後”人口特徵:婚育年齡推遲、未婚比例高

近日,研究青年與青年社會發展問題的學術理論刊物《中國青年研究》刊發了一篇題為《中國“90後”人口特徵及其形成原因解析》的研究文章。

該文署名作者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宇香,屬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規劃課題“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基礎數據研究”(項目編號:20GH06)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使用普查、小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等數據,基於生命歷程與社會變遷的角度,從出生、教育、就業、婚育等生命歷程演進過程出發,總結提煉“90後”在成長過程中的人口變化趨勢及現階段的人口特徵,並探討社會變遷對其人口特徵的影響過程。

研究發現:其一,在規模及基本人口結構上,“90後”規模在1.72億-1.88億之間,佔總人口比重低於“80後”,且佔比逐年降低;“90後”的性別比偏高程度及城鎮化水平都高於“80後”;雖出生於嚴格的計劃生育時代,但政策的彈性使得獨生子女特徵並非“90後”的普遍屬性。

其二,在受教育方面,“90後”各級入學率和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80後”,但在其人口內部,存在一定的性別和城鄉差異。

其三,在就業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推遲了“90後”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同時提高了“90後”就業人口的文化程度。

其四,在婚育特徵上,推遲婚育年齡是“90後”的普遍屬性,未婚人口比例高且未婚人口內部性別結構失衡嚴重,存在一定的男性婚姻擠壓。

文章指出,成長於我國社會快速轉型期的“90後”的人口特徵背後蘊藏了深刻的社會變遷,其生命歷程演進過程中所表現的特徵與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流動、教育事業發展等整個社會轉變過程息息相關,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變化過程。

在作者看來,處於青年階段的“90後”在教育、就業、婚育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受教育程度的城鄉二元結構、男性婚姻擠壓現象較為嚴重等等,需要我們從其生命歷程及社會變遷的角度把握“90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支持引導工作。

刊發本文的期刊《中國青年研究》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主辦,創刊於1989年的學術理論月刊。該期刊是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會刊,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等。

而成立於1991年9月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是中國國家級專門從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學術機構。其主要職能包括:研究青少年現狀與發展趨勢、青少年工作與政策、青年運動史,編輯、出版青少年研究類學術刊物,為政府部門制訂青少年法律、法規、政策和發展戰略,為青少年工作機構決策和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理論依據和信息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