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有社保嗎?

■本文作者:趙 超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


導讀: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大量集體土地被徵收,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新《土地管理法》對被徵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進行了規定。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徵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徵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本文將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情況進行介紹。

失地農民有社保嗎?

一、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發展


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直接影響了被徵地農民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以土地換社保的做法,最早在長江三角洲一帶出現,早在1993年浙江省就為失地農民購買保險,變一次性的土地補償為終身保障,此後這一做法已經向其他地區不斷擴散。


近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先後出臺了多個指導性文件。


2004年《關於完善徵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提到應為被徵地農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決定》(國發【2004 】28號)提出關於切實做好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有關要求和被徵地農民就業培訓與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 31號)明確指出徵地補償安置必須以確保被徵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活有保障為原則,做好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一是徵地補償安置方案從貨幣安置為主,改為社會保障安置為主。二是徵地涉及被徵地農民安置,沒有實行社會保障的,不得批准徵地。三是實行徵地補償費預存制度,必須充分重視建立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問題,通過加強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完善社保體系,確保被徵地農民的長遠生計是徵地補償機制改革的重點內容。


2020年施行的新《土地管理法》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進行明確規定。

二、地方出臺的具體政策


從地方實踐來看,各地區都針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具體情況不同特點進行有益的實踐,例如《北京市建設徵地補償安置辦法》、《上海市被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農業人員就業和社會保障管理辦法》、《青島市關於建立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西安市建立被徵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若干意見》、《南京市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試行辦法》、《天津市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試行辦法》、《重慶市關於調整徵地補償安置標準做好徵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通知》等,可見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被徵地農民問題的關注程度不斷加強,從中央政府到地方都在積極採取措施完善徵地補償機制,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


三、現行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幾種形式


1、基本生活保障模式。主要是參照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單獨設計的一種制度模式,保障水平相對較低。一般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設定為幾個檔次。


2、基本生活保障與社會保險相結合的模式。主要是根據被徵地農民的年齡、失地程度以及就業狀況的不同,或對其進行基本生活保障,或將其納入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3、直接納入城鎮社保體系模式。

主要是按照“低標準繳費、低標準享受”的養老保險政策,對“農轉非”勞動力直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由土地徵收單位從徵地補償費中直接撥付到社會保障經辦機構。


最後在明律師提示廣大被徵地農民朋友,各地政府因受制於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條件約束存在著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在短期內構建一個普適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比較困難的,只能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具體的實踐模式。所以如果遇到徵地問題應及時諮詢專業律師,瞭解您當地具體的徵地社會保障政策,以免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版權聲明:本文為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拒絕轉載!


在明拆遷律師諮詢

進入小程序瞭解詳情


失地農民有社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