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 本文作者:陸培麗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研究員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院業界導師

中國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特聘講師

點擊鏈接收聽本文音頻:【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導語:為監管跨境資金流變動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需要對跨境渠道、利率匯率變動和跨境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畫像,利用科技監管技術來輔助監管跨境資金流。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片來源:搜狐網)

一、金融安全下跨境資金流監管的意義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金融系統性風險是指一個或者幾個重要金融機構的失敗,通過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聯繫而傳染並引起其他金融機構的失敗,進而造成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遭受巨大損失的風險。


在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金融領域風險點較多,而且呈現隱蔽性、複雜性、突發性、傳染性等特點。金融創新使得金融產品、金融業務之間的邊界模糊化,突出表現是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的資金流動。發展金融監管技術,以科技改善金融監管,以科技應對金融創新,以科技防範金融風險,正是當前金融監管技術創新領域聚焦的關鍵。


伴隨著一系列的開放措施,中國資本市場正逐步融入全球主流金融體系。主流指數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認可,意味著中國規模巨大的資本市場在國際投資者資產配置中正日益受到更多關注。跨境資金流動頻繁,投融資活動日益增加,可能帶來的風險點也相應增多。因此,監管跨境資金流動以及流動驅動因素的分析和預判,對於防範金融市場的“蝴蝶效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形成跨境資金流動的驅動因素


1.宏觀利率匯率因素


資本市場的成本是利率,由兩國利率形成的交叉互動是匯率。因此,利率是本質,利率差是促使資金跨境流動的重要動力。


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收益風險比最高的市場。美國財政部於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前,在其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中取消了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日元、黃金等避險資產回落,推動人民幣升值至6個月新高。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一:根據基欽週期建立模型,預測未來一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勢

今年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先抑後揚。在中國金融雙向對外開放的背景下,跨境資本流出與外資增加人民幣資產配置並不矛盾。特別是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蔓延、全球金融動盪、世界經濟衰退、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等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偏弱。到6月底,境內中間價和下午四點半收盤價各下跌1.5%。此後,受益於國內疫情防控有效、經濟率先復甦、中外利差拉大、美元指數走弱等基本面利好因素的支撐,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震盪上行。到9月底,中間價和收盤價較5月底分別上升4.7%和4.9%。10月22日以來,在岸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均上漲到6.6時代。


在人民幣匯率推升和國債市場利率依舊高於海外的情況下,各國資金會向中國流入,以低成本利率在海外借款,同時投入中國市場來賺取息差。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二:全球各區域利率比較

2.中國市場的流動性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


中國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已經超過萬億,資本市場的成交金額和美國資本市場已經很接近。從換手率角度看,中國資本市場也遠超全球各大交易所。超級流動性成為吸引跨境金融機構的重要原因,為跨境金融機構的經紀業務、自營業務、創新業務等鋪墊了基礎。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三:全球交易所換手率比較

三、用於監管跨境資金流的風險畫像


本文所指的風險畫像主要包括跨境渠道的風險畫像、宏觀利率因素的風險畫像以及跨境金融機構的風險畫像。畫像目標是綜合跨境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金額、流入流出資金的波動、驅動力因素、時間節點以及金融機構本身的風險問題,來預判及分析其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可能性衝擊。


上述風險畫像是一個動態監控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更加精準,及時做出預判。因此,風險畫像的功能服務於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後監管三個方面。


事前監管:

根據中美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後,取消在保險、證券、基金和期貨的外資股佔比。對於監管來說,全面開放是第一次,因此面臨著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匯率和利率有吸引力的情況下,外資紛紛湧入。但什麼樣的外資更願意進入中國,不同背景(歐洲、美國還是日本等亞洲地區)的外資目的性有何不同,從事前監管的角度,需要有一定的預判和風控。


事中監管:

監管機構需要有節奏地監控好各區域的利率以及匯率情況,從而監控息差套利的資金流走向,同時監管跨境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內的主要投資方向以及成本利潤等情況,以及對資金套利可能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進行監管。


事後監管:

監管機構可以從跨境金融機構每季度、每年度向中國證監會遞交的報告中審核,也可以從歷史統計分析中得出資金流的歷史趨勢及其驅動力因素。


以下我們從三個維度,舉例說明動態科技監管中的實際場景、數據要素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


1.跨境渠道的風險畫像


監管的對象是跨境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渠道。主要包括兩個渠道,渠道一是通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陸港通等進入中國市場,該渠道較為規範,監管體系也比較完善;渠道二是通過合理借款或者投資進入中國金融機構,比如通過合資公司的形式,或者全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該渠道的監管難度在於無法穿透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


案例:2020年度北向資金流向及行業資金流走向監控


本部分屬於事中監管的維度。例如,通過大數據方式自動動態監控發現,截至11月6日,北向資金本年度淨買入A股超千億元,其中滬股通僅淨買入138.88億元,深股通則淨買入911.46億元。其中,食品飲料等外資傳統重倉板塊近期遭北向資金拋售,而此前持股較為分散的科技類、順週期類個股獲得逆勢增倉,是造成年內北向資金“深強滬弱”的重要原因。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四:北上資金流向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五:累計北上資金流向

2.區域宏觀利率匯率的風險畫像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六: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的特點

本部分屬於事前監管的維度,監管跨境資金流最重要的是知道資金是趨於什麼目的而流入流出。通過分析驅動資金流動的因素,例如利率與匯率,來了解和掌握跨境金融機構的投資趨勢。這需要動態瞭解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策,以及由政策和輿情推測出發展趨勢,尤其是對於金融資本最重要的利率因素進行預判和分析。本部分可以通過監管科技中的自然語言分析以及知識圖譜方式來解決,但重要的是實現監管科技服務於發展趨勢的推測。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七:全球各種宏觀趨勢分析,以利率匯率為主線

當然,利率會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只觀察全球各國利率還不夠。還需要對這些經濟體的基本面有分析,並預判這些國家的利率是否合適,是否有套利空間和波動空間。此外,還需要判斷這些經濟體自身的金融風險,從而預判這些經濟體的資金是否會因為避險的需求而流入中國,並導致中國的金融風險增加。以全球各區域的金融風險畫像為例,針對全球性的金融風險預估,我們會以區域為單位為各個國家作出金融風險畫像。運用知識圖譜可以將所需畫像集合,得出一個及時、簡明、客觀、精確、綜合性的結果。


形成關鍵輿情後,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方法,基於點過程和傅里葉週期模型,對匯率進行預判,從而對資金流走向進行分析。根據圖八模型顯示,在匯率持續升高的情況下,預期未來幾個月從境外到境內的資金流會更多。圖九為美元指數週期模型,展示內容為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走勢,可進一步複核驗證人民幣兌美元的走勢。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八:深度學習方法建模對匯率形成預判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九:深度學習方法對美元指數形成預判

3.全球金融機構的風險畫像


跨境金融機構分析對於跨境資金流監管特別重要,2008年金融危機正是由於某些大型金融機構槓桿率過高、發行產品設計不合理和風險評估不完善等因素導致的。海外市場爆發金融危機,勢必會引發恐慌和資金的大規模集中流動。本部分主要側重於金融機構的業務分解、發展趨勢(事前監控)和財務指標(事後監控)的刻畫,以及通過相關指標監控分析該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決策性影響。所有數據都可以通過監管科技中的人工智能自然語言分析、大數據方式來完成。


金融機構風險畫像案例:金融機構的業務分解以及發展趨勢


跨境金融機構中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通常是在同一體系下監管的。投資銀行業務包括上市服務業務、二級市場經紀業務、債券交易業務和大宗商品業務等。跨境金融機構大部分年份的主要盈利來源於FICC業務,即固定收益(Fixed Income)、貨幣(Currency)及商品期貨(Commodities)業務。海外的金融機構歷史上是把利率、信用、外匯產品、大宗商品交易四類業務合併在一起,即業務類型合併、財務報表合併、人員信息共享,形成一整套FICC體系。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十:高盛的部分利潤分解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跨時空的交換。金融就是跨期價值交換,就是在雙方之間進行跨越時間交易。所有跨期價值交換都是金融,都是金融要服務的問題。FICC之所以會長期放在一起,是因為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期貨這三者之間聯繫最緊密,實現的都是有價值的交換。舉例來說,固定收益證券中最基本的利率是決定貨幣匯率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利率發生了變動,貨幣匯率也會隨之改變。從業務層面,當同一個部門同時監控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期貨,信息流會加強,透明度會提高,從而提升整個FICC業務的協調度。因此,金融機構風險控制水平的提升來自於信息對稱和資源共享。


投行業務的利潤分解成為我們理解投行業務和跨境資金流動的重要方式。比如,在自然語言文本解析中高盛的固定收益業務中有30%比例來自於跨境息差套利,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自然語言分析和大數據推測出息差最高的區域是哪裡,以及息差套利的主要收益來源是哪裡。


金融機構風險畫像案例:金融機構的核心指標對比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圖十一:中外資金融機構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對比(單位:萬元,人民幣;數據來源:WIND)

中國資本市場以及中資金融機構在過去有了長足進步,但核心競爭力仍然有待提高。我們通過對比分析一下中、美、日、歐等銀行的財務報表來比較核心競爭力,財務指標見正文後附件。


可以發現,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中信證券營業總收入僅為美資金融機構平均收入的1/8,ROE(淨資產收益率)超出美國銀行,高於歐洲與日本銀行,而後者受負利率衝擊,還處在頹勢。因此,中資金融機構的綜合業務和利潤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大數據指標體系是風險畫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從總收入的維度,而且可從ROE分解的維度去分析各金融機構的具體盈利來源,在具體的數據分析中,從ROE可以進一步分析槓桿率,資產週轉率,銷售淨利潤,並且結合第三小節提出的金融機構的業務分析模型,進一步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優勢。


四、通過風險畫像科技實現跨境監管,維護金融安全


目前跨境金融機構在中國的設置延續了海外的結構,但在申請業務許可方面會向不同的部門進行申請。比如摩根大通在華申請期貨相關牌照和業務需要經過中國證監會的許可,之後的期貨業務也將在中國證監會的監督下完成。

從監管角度,我們從風險畫像中瞭解到跨境金融機構的業務特徵、業務方式以及與其他業務相關聯的業務,從而推測跨境資金流的驅動因素。這是我們科技監管的目標之一。


從跨境金融機構的財務報表來判斷,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申請中國金融的相關業務,我們除了關注他們的盈利訴求外,還需要判斷相關的風險所在,以及該金融機構在全球投資領域中是否會產生風險。如果產生風險,該風險是否會對中國地區的業務產生影響,是否會影響資金流動,從而引發“蝴蝶效應”。這是我們科技監管的目標之二。


跨境金融機構的進入,對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會有進一步帶動作用。但是外國投資者紛繁複雜,是否需要穿透到最終受益人的監管,以及更進一步,分析最終受益人的風險變動對中國資本市場跨境資金流動的影響。這是我們科技監管的目標之三。


2020年4月1日,中國金融服務市場已經全面開放,取消在保險、證券、基金、期貨的外資股佔比。在跨境金融機構擴大開放的同時,防範金融風險,監控資金流動,尤其是境外風險對於中國金融系統性風險傳遞的防範,是我國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通過風險畫像進行金融科技監管,可以達到動態監管跨境資金流的目的,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有效路徑。


附件:2020三季報財務指標畫像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太和大視野」用風險畫像科技監管跨境資金流

————————————————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太和智庫,關注時代需要。

微信公眾號:taihezhik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