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驚喜都不意外

01.

弗雷德裡克·桑格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世界上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

1958年,他第一次獲獎後,採訪記者蜂擁而至,其中有記者問道:“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一意外驚喜的?”

因為在這之前,桑格僅只是個普通的助理研究員,一直默默無聞。桑格十分簡潔地回答說:“驚喜都不意外。”

隨後他就銷聲匿跡,淡出人們的視線,在實驗室裡呆了二十多年。

1980年,他再次獲獎後,採訪大軍更多了,又有記者提出關於驚喜的話題,桑格也再次回答說:“世上所有的驚喜都不意外。”

如果說確有個別天才科學家是因為靈機一動,或靈感突現,進而趁熱打鐵,擴大戰果,用試驗進行證實,從而得到成果,一舉成名,大紅大紫。

桑格則是在人人皆知的奮鬥領域裡,朝著似乎不可實現的目標踽踽前行,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心無旁騖,全神貫注。

他兩次獲獎的兩項試驗,分別各做了十年,是標準的“十年磨一劍”。他的兩獲諾獎,就是這樣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一磚一石積累起來的,一鋤一鐮種出來的,一步一腳走出來的,其中辛苦磨難,付出多大代價,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他拒絕驚喜之說,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說,獲獎也在意料之中。

誠如評獎委員會給他的評價:

“有些時候,重要的科學發現是突然出現的——如果時機恰當,而前期研究也足夠成熟的話。但桑格的發現不屬於這一種,測定蛋白質的結構是他多年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結果。”

所有的驚喜都不意外

02.

驚喜,又驚又喜。一般來說,喜是肯定的,驚倒未必。

因為,古今中外,不論幹什麼,不論何時何地,人們收穫的所有驚喜都是水到渠成,實至名歸,享有的所有驚喜都是所有的驚喜都是種豆得豆,春華秋實。

要不然為什麼驚喜總是落在那些孜孜矻矻苦幹拼搏者的身上,而永遠不肯光顧那些平庸懶惰之輩,他們怎麼從來不知驚喜為何物?

科學家桑格可以毫無爭議地花開二度,兩摘桂冠,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諾貝爾獎即使再頒一億次,也輪不到那些懶人庸人,因為即便是史上最遜色的諾獎得主,才華也比他們要高出一大截子,勤奮要高出數十倍,成果更是天差地別,令其難望項背。

有些個驚喜,看似來的偶然,有些意外,好像天下掉餡餅,其實都有著深刻的主客觀原因,都有著必然的合理因素,都要為此付出千辛萬苦的努力,只是我們這些局外人不知道罷了。

譬如得中高考狀元,喜是必須的,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或“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但未必會驚到哪裡去,因為他們平時的學習成績,一模二模三模的排名,學霸的桂冠,都是明擺著的,超級穩定,人人皆知,只要正常發揮,即便不是狀元,也得是探花、榜眼。而絕不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奇蹟,平時班裡成績排在倒數的學生一躍而成為狀元郎,去誇街迅遊,這種驚喜連就最敢想象的小說家都不敢瞎編。

買彩票中了大獎,算不算驚喜?驟然發財,腰纏萬貫,喜自然是沒問題,但驚就驚不到哪裡去了,因為你長年累月地買彩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大獎的夢都不知做過多少回了,最終的心想事成,也在情理之中。

至於那種偶爾買一次就中大獎的幸運兒,其中獎概率就好像被來自太空的隕石砸中腦袋差不多,多少年也不定有一個。

所有的驚喜都不意外

03.

因而,如果你也渴望收穫驚喜,問鼎成功,那就學學桑格,埋頭苦幹,殫精竭慮,宵衣旰食,苦心孤詣,數十年如一日,不放棄,不拋棄。

只要你功夫達到了,工夫下到了,時間用夠了,心血付夠了,再加上必不可少的運氣,驚喜自然也會來敲門。

但若果每天做白日夢,空想不幹,或空話欺人,說多做少,驚喜就會繞著你走,如同參商二星,此出彼沒,永遠不會照面。

說話間,2020年諾貝爾獎已全部開出,獲獎諸位都是各領域的翹楚,成就斐然,皆在意料之中,可謂有喜無驚。

所有的驚喜都不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