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將深刻的改變全人類的政治經濟運作模式,其深刻程度,可能不亞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表現在金融市場上,就是帶來劇烈的震盪,而且給世界經濟帶來逆全球化的趨勢。

那麼誰要逆全球化?誰要讓中國與世界脫鉤?中國與世界脫鉤,對誰的好處最大?顯然不是中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馮科老師,為我們從宏觀視角解讀全球金融市場,並指出中國在“逆全球化”跡象出現時,應該如何應對。

01 全球經濟在三個層面的雙循環體系

如今,全球金融市場只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全球經濟的交互,也只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我們把全球經濟看成是一種雙循環,它有三個層面。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第一個層面,也就是最高層面在歐美。它是一個知識與金融價值交換體系,這個價值體系負責知識的創造和金融的運行 。第二個層面在中日韓亞洲國家,主要負責製造業產品的生產。日韓的製造業偏高端一點,我們偏中低端。第三個層面的經濟循環在亞非拉國家,主要是資源大國,提供石油、鐵礦砂土這些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這三個體系是互相交互的,發達國家負責發明科學技術和運行金融,製造業國家負責製造、負責購買,學習引進這些知識技術,然後生產出產品後向全球銷售。所以製造業國家容易形成出口和順差,有了錢之後,又把這個錢存回到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要比我們更成熟、穩定和健康,所以我們賺的錢都去買美國國債、股票去了。

資源大國也一樣,賣了石油之後錢還是會回到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所以全球經濟雙循環的第一個循環是歐美的知識價值創造體系、金融體系與中日韓的製造業體系進行交換的經濟循環。第二個循環是中日韓製造業生產體系跟資源生產大國進行交換,對他們進行投資,他們給我們提供資源品。但大家賺到的錢重新迴流到美國為主的金融市場。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美國和歐洲會覺得中國是全球化獲益最大的國家。中國從2001年加入WTO後,到2008年外貿出口按年均20%—30%的速度增長,一下子就變成了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但中國也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比如環境汙染、大量的消耗資源。現在全球貿易爭端重啟,逆全球化聲音增強,其實就是歐美國家想把中國從全球化的利益環節中切出去。

在全球經濟雙循環的格局下,最先倒下的可能不是中國,而是日本。就像華為和蘋果競爭,倒下的不是華為和蘋果,而可能是三星和諾基亞。

02 美國的金融過度與中國的金融不足


全球經濟除了中國之外,長期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歐美的金融體系長期存在金融資源過剩的問題,想盡辦法去貸款,讓老百姓負債、讓大家刷信用卡。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金融化水平還比較低。中國有14億人口,15到64歲的人口比例大概佔70%,但是工作年齡的人口持有信用卡的總量大概2億多張,也就是10億人中只有20%的人擁有信用卡。

但美國幾乎人人都擁有信用卡,幾乎所有人都有貸款。2007-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這麼搞出來的。該貸款都貸完了,就給窮人貸款,還不上怎麼辦?房價上漲之後搞個氣球貸,比如房價從5000美元漲到1萬美元,上漲的5000美元打個八折,再給你貸4000美元去還貸和消費。因為窮人沒有還款來源、沒有工作,到後來危機就爆發了。所以美國是金融過度而實業不足。

現在美國是發現產業空心化之後,想往回走,就要找個理由把中國從全球經濟中切割出去,新冠疫情的爆發提供了一個理由。所以中國面臨著全球經濟雙循環中的一些新的挑戰。

華爾街在次貸危機之後並沒有吸取教訓,上次把錢貸給窮人爆發了危機,現在把錢貸給優質上市公司,讓他們回購股份。流通在市場上的股票少了,根據供需原理,股票價格就要上漲。所以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到2019年,這11年間美國股市一直上揚。這種做法很奇怪,沒有實體支撐。基金經理和華爾街大鱷賺到錢後需要找個理由減倉,所以新冠疫情爆發,美股出現了四次熔斷,這是很典型的金融操作。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這次危機比次貸危機還嚴重,但比起1929—1933年的大蕭條,政府學會了釋放流動性。所以股市又急劇反彈,然後金融大鱷出貨,大賺其錢。

中國的金融市場,全面開放比較晚,國民參與到全球金融市場還是受到限制的。所以當全球金融市場狂風巨浪時,中國的金融市場能保持相對的平靜。我們的“江河”與世界的“湖海”不是連接在一起的。金融市場開放的晚,能讓我們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較小,負面影響是中國經濟利用和運用外國的資本也受到了限制。

中國是先進行財稅改革再進行金融改革。中國還是要加大金融開放的力度,加大跟全球金融市場的交往,充分的運用全球金融市場的資源,這才是我們的方向。如果我們受到疫情的影響,受到外部的壓力,將自己閉關鎖國,那就錯了。未來,中國應該更多的去爭取大宗商品的定價權,比如上海的金融期貨交易所,是不是可以搞成全球性的?

03 環球金融市場危機與中國的應對舉措

如今,信息技術的進步,讓資金流動的速度加快,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因為貿易摩擦的存在,真實的貿易循環可能會減弱,而金融交易反倒會越來越活躍。下面,我們看一看全球金融市場在一月份之後的表現。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2020年3月,受疫情影響,在10個交易日內,美國市場出現了4次熔斷的狀況,這是歷史上所沒有看到的,熔斷次日又出現了三次大幅度反彈。美國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動盪時期。

十年期美債作為傳統避險資產收益率在3月上旬持續下降,一度降至 0.5%,表明市場的悲觀情緒。無限QE推出後,市場流動性緊張趨緩,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在 0.9%左右波動,但疫情未止,悲觀情緒仍在。

美國高風險企業債信用利差擴大,違約風險上升。BBB及以下評級企業債信用利差快速上升,表明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利差擴大增加了企業再融資的成本與難度,一旦無法順利再融資,債券大規模違約,風險將傳染至整個金融體系。

2020年2月底至三月中旬,全球疫情開始擴散,金融市場波動較大,恐慌情緒顯現。投資者對經濟悲觀加劇,大幅拋售資產,美元流動性緊缺。風險資產和安全資產同時下跌,投資者找不到避險工具,那麼最佳策略就是持幣、持有現金。

再來看看歐洲的金融市場,歐洲應該避免歐債危機的再次爆發。作為疫情的重災區,歐洲各國經濟已經出現下滑跡象。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為了託底經濟,各國已經紛紛採取了財政救助政策。歐洲多國政府債務槓桿率較高,違約風險仍存。目前歐洲多數國家債務水平已經超過 2009 年末歐債危機發生初期的槓桿率,其中希臘政府債務率接近 200%,意大利以154%排第二,而葡萄牙、比利時、法國和西班牙也均超過 100%。

2020 年是歐洲各國主權債務償還的高峰期。從未來幾年歐洲各國國債到期規模來看,2020 年 4 月-12 月累計到期規模將達到 1.76 萬億美元,佔未到期總債務規模的比重達到 12%,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務違約風險相對較高。從 2020 年 4 月-7 月的到期債務國別分佈來看,法國和意大利國債到期規模最高。

在2007-08年美國次貸危機後不久,2010年就出現了歐債危機。歐債危機某種程度上是受次貸危機影響,因為歐洲人是拿很多錢去買美國的債券和金融資產,所以危機就會傳染過來。在這次疫情衝擊下,歐洲有再次爆發歐債危機的風險。

全球疫情籠罩下很多投資者都被迷惑,馮科教授告訴你怎麼看

那麼,中國的金融市場能獨善其身嗎?中國還有哪些政策空間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呢?

2020年3月中國A股大盤震盪回落,延續弱勢格局。月初市場出現反彈,一度回到3000點上方, 但隨著海外疫情擴散以及海外市場大幅調整影響,大盤也出現持續回調,指數一路震盪下行,一度跌破2700點。應該說,相比於其他市場,中國股票市場更具韌性,下跌幅度較小。

最後,我還有一個觀點是,既然我們要走全球化的道路,就要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在前一階段的改革中,金融改革排在靠後的次序。那麼在後一階段我們要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大全球金融市場的聯繫。更多的用全球的金融資源,為中國的實體經濟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