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夏天要结束的时候,我是有感觉的 —— 隔壁楼层的孩子每天上午 8 点练习的 BWV 639 可以完整弹奏到最后一个段落;楼下传来中年男子悠长的叫卖声「豆汁儿、麻豆腐、炸灌肠」;胡同里新开了两家啤酒吧和几户咖啡馆,终于可以看见笑容了。走在路上心里不禁重复着朱生豪说的:「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

「活下去」三个字,在 2020 年春寒料峭时听得最多。人人谨小慎微,如何应对封锁、如何建立与社会的连接,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命题。并不意外,在这个国度,食物,成了破解这场苦闷的钥匙,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线上美食盛会的风尚先驱。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的 7 位优秀学员在毕业后首次重聚,一起探讨 30 天的学习所带来的改变。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展开了。3 月,编辑部面向全年龄段中国公民进行招募,致力于培养这个行业的优质意见领袖。5 月,我们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陌生人 —— 被困在家中、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的学生;置身餐饮行业十几年、期待寻求全新突破的厨师;打乱了全年计划、前景摇摆不定的创业人……我们坐在桌子的两端,用口罩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在蓝色的口罩后,是谨慎小心的眼神。疫情反复的那些日子里,前来面试,是他们的决心与无奈。

所幸,封锁终将弥散。7 月,18 位处于各自人生阶段的学员,决定脱离常态,将生活里宝贵的 30 天固留在阿那亚海岸。属于他们各自不同境遇的 30 天究竟过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 8 月来临,首期班结束,有人泪目相拥于沙滩;有人说,连离别都这么风和日丽;有人惊呼,是这里救了我的命;而有的人后知后觉,在回归正常生活后自言自语:「改变确实发生了。」经历过后再回首,一步一光明。这一次,7 位优秀学员告诉我们:改变已经来临,迎接它。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我是一个喜欢用学习去改变自己的人。学习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东西,有改变当下的魔力,或者说,它能够满足自己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欲望。入学之前我的生活状态一度非常糟糕 —— 刚刚从国外隔离了 3 个月回来,经历了穿着防护服的长途飞行,回到国内继续隔离,这一切让我变得越来越焦虑。我有一个非常单纯的电影梦,也一直在追逐它的路上,可这一切都因为疫情被打断了,当梦想被无期搁置的时候,人的内心是会产生焦虑感的,你会抑郁,甚至惊恐。这 30 天是我在自己内心下的一个决定。离开舒适圈,切换生活环境,

我想试试看,用 30 天的时间,哪里也不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许宸轩:因为疫情和身体的原因,我在家休息了近半年,让身体恢复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但这种停滞也造成我对未来规划的迷茫。恰好在这个时间点,机缘巧合地看到了招生海报,就想来试试,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做自媒体人的能力。

徐蕙涵:「吃好喝好美食学校」招生的时候,我刚刚从美国烹饪学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毕业回到国内。就在我为找工作感到头疼的时候,有幸了解到有这样一所学校,它打破了一般人对学校的定义,选址在让人放松的海边,各路「神仙」老师来讲授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不只是吃吃喝喝,而是「吃好喝好」,并且还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好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出去。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恰逢收获时节,南瓜、苹果、土豆、胡萝卜被置于筐内。


李鸿辉:我是个厨师,平时的工作其实非常紧张,但随着疫情的突然到来,原本习惯的生活一下就被打乱了。工作十年,从未停歇,一直紧张、快速的节奏戛然而止,这让我有了时间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我除了做菜还能做什么?还能用哪些方式做菜? 如果换一种环境我是否能适应?用十年做一件事,虽然是我的热爱所在,但同时也非常枯燥。而且我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缺少和外界的交流。作为一个热爱滑板和机车的人,向往自由的灵魂不应该被束缚。当从朋友那里得知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给我一个拓展自身的窗口,就决定无论如何要尝试一下,没想到真的通过了面试,还挺幸运的。

陶冶:应该是对美食、美酒的不断追求吧!当时我是被海报吸引的,觉得一群可以相互探讨饮食之道的知音相聚在一起一定很有意思。入学之前,我正好也到了一个瓶颈期,「公司到家、家到公司」这样两点一线的状态让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突破了,每天安排完工作,基本就是在「养老」。

杨洋:最大的驱动力是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美食节目制片人转行到文化产业将近一年的时间,远离了原本熟悉的美食和生活方式的工作内容,让我有一种鱼离开水的不适,陌生而且没有信念感。是否应该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是选择继续突破舒适区?这是我每天都要问自己的问题。夏天的海边,关于食物和酒的课程,还有媒体人与名厨的分享,这一切都给予我许多好奇和想象。生活偶尔偏离周而复始的轨道,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王小诗:首先是我开始从事美食相关的工作了,想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给自己的认知体系做一个规整;再加上对《Food & Wine 吃好喝好》杂志调性的喜爱和认可,所以我觉得从课程到师资,「吃好喝好美食学校」应该都是我想象中那个理想化的存在。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从很小的时候做艺术体操运动员,到后来当模特,我对食物的要求其实功能性大于味道,就是因为这样,我会觉得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有好好生活过。我有很多朋友爱美食、懂美食,到了人生这个阶段,我也想要去了解它。

许宸轩:因为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能带来最直接的快乐。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从左至右:许宸轩,食物摄影师;陈碧舸,中国内地女演员、超模。


徐蕙涵:我爷爷、爸爸都很爱做饭,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厨房里都飘着饭菜香。小时候跟爷爷学的第一道菜是蓑衣黄瓜,拿两根筷子比在黄瓜两侧防止切断,小心翼翼地一点儿一点儿划刀口儿。当我把蓑衣黄瓜摆上餐桌的时候,家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从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能给别人带来幸福与快乐是一件多么有满足感的事啊,而食物,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

李鸿辉:作为一个 90 后,我对当年看过的日本动画《中华小当家》印象很深,里面很多桥段到现在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什么「黑暗料理」「传说中的厨具」(据说很难获取,但是用它们做出来的菜会「发光」),还有什么用冰做的刀给巨大的海鱼取子就可以不伤害到鱼,鱼肚子可以自己愈合……总之当年这部讲中国菜的动画,让我对做菜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小时候我还喜欢看电视上的美食纪录片,会偷偷熬夜,因为夜间频道经常会放送各种世界美食题材的纪录片。看到国外的一些大厨做菜的景象,真的觉得无比之酷,在我眼里他们就和如今的明星一样闪闪发光。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种下的种子吧。

陶冶:我本身是学影视制作专业的,所以很多东西我都希望通过镜头呈现出来,包括食物。我试图通过镜头还原食物最真的一面,这个真不仅是真实,也是真挚。真挚对待食物,忠于自己对食物本源的感受,关注它的色彩、形状和味道。

杨洋:大概可以回溯到我 5 岁的时候,老家的炝锅羊肉烩面,5 岁的我可以吃掉一整海碗;小学的时候我爱吃学校对面酒楼的鸡丝馄饨,每天放学必会去吃一碗。现在回想起来,吃东西是我最满足、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碰到好吃的食物就像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让我觉得幸福。长大之后的工作虽然是传媒行业,也依然进入了美食领域,一切都是从小爱吃的关系吧。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从左至右:徐蕙涵,美国烹饪学院毕业生;王小诗,自媒体创业人。


王小诗:起因特别简单,在我们家,不管是姥姥、奶奶还是妈妈,做饭都不好吃!以至于我很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的孩子拥有「妈妈胃」,一说就是「我妈做的饭巨好吃」。毕竟,生活是要往好了过的,越郑重其事地面对食物,越能有滋有味。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我本来以为是来度假的(笑)。海边很美啊,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和美酒啊!事实证明我想得太简单了,入学后的课业压力非常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我没有想到,我的同学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比我想象的还要强得多,而这也激起了我的求知欲和战斗欲。

许宸轩:我是一个相对内向的人,所以要进入这样一个吃住行都在一起的学校,内心是有点畏惧的,怕自己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节奏,或者给别人带来麻烦。硬着头皮来了之后,我发现尽管大家来自不一样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年龄和经历,但我们对食物的向往都是真诚的。有了这个共通点,一开始的陌生感很快就会被热情冲散,大家相处起来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

徐蕙涵:

做作业可真是脑力、体力的双重考验啊!在阿那亚的时候,我每天的前半段很开心,后半段就陷入完成作业的痛苦中,恨自己不是个美食编辑,没那好文笔。不过编辑部很机智地提出分组做作业,这迫使我们快速地熟悉彼此,然后为自己的小组做贡献。

李鸿辉:我本来以为真是个教做菜的学校呢(笑),结果来了以后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不是厨师,让我挺惊讶的。看到课程以后,还担心自己会应付不来,对于一个十年只是待在厨房和食材打交道的人来说,看到那些关于传播、摄影、写作的课程安排时,内心非常不安,很怀疑自己能不能行。当真的开始上课以后,发现这些安排其实很人性化,并且我真的拥有一帮能力出众的同学,尤其到分组作业的环节,大家集思广益,各显所长,所有我曾经担心的事情都迎刃而解了。

陶冶:唯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需要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内容。我是一个相对慢热的人,

小组合作的形式能迅速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反而让我更有融入集体的感觉。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从上至下:前美食节目制片人杨洋与徐蕙涵(左);艺术教育活动总监陶冶与李鸿辉(左)。


杨洋:做作业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拼,一起熬了近几年最多的夜,喝了最多的酒。


王小诗: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我对「吃好喝好美食学校」的最初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符合预期,甚至惊喜连连。唯一没想到的是,每天作业要做到凌晨,有一种进入集训营的紧迫感。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熊晓敏老师的酒器搭配课,简直像变魔术一样。用不同的杯形盛装同样的酒,竟然就能闻见、尝到完全不同的味道。另外,小宽老师用非常宏观的角度和时间跨度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论课。他让我们知道开餐厅光有情怀是不行的,技术层面不够、食材达不到标准、菜品不好吃,这些都会造成一个餐厅的迅速消失,花架子搭得再漂亮也没用。

许宸轩:写作课对我的影响最大。我是一个影像创作者,平时的文字输出是相对较少的。梅珊珊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下笔的思路,这和我平时对写作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影像和文字的相辅相成给了我新的创作灵感。

徐蕙涵:要说启发最大的课,还是梅姗姗老师的写作课。我从小就特别抵触写作文,初中时只要听见这个词就开始头疼。但梅姗姗老师用很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让我理解了,

为什么要写、什么样的文字是有趣的。她认真地分析了每一位同学写的文章,长处短处都说得很明确,也让我明白了生动的文字,可以给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带来满足感。

李鸿辉:酒器搭配课改变了我对杯子的看法,原来不同的杯形真的可以影响饮品的口感和味道,这是对我原本认知的一种颠覆。而李威老师则让我见识到了啤酒的多面性,我原本以为,啤酒就是胡吃海塞的代名词,没想到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陶冶:摄影课对我启发比较大。看了老师的作品后,我发现过去的我仿佛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食物摄影,每一次拍照都像是系统随机生成的,咔嚓一声,收工,开饭。抛开光影布景不谈,食物扮演的角色大概也只是无关紧要的道具。经过惜玉老师的指教,我渐渐开始明白,当质朴纯粹的食材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被呈现在餐桌时,它所体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滤镜所带来的图片质感,它还代表着按下快门的人对于食物的理解,更代表着厨师的匠心,而这一切甚至与器材没有太大关系。

杨洋:林述巍大厨的课程让我获益良多。他对于美食认真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他综艺之外专业的一面。林厨说,「按时吃饭」就是他理解的「吃好喝好」,简单又深刻。

王小诗:一定是烈酒课!我本身对烈酒完全没概念,当刘嘉郦老师用非常有趣的方式将烈酒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的时候,我才惊觉,「啊!我原来喝过这么多烈酒。」现在我已经脱离了「烈酒小白」的行列,最起码在外面点酒完全不怵了,自己也愿意多多尝试,慢慢去寻找最适口的味道,而不是一味跟随流行风向。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因为「吃好喝好美食学校」,我的人生彻底重新洗牌了。我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小伙伴,也因此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似乎重新打开了局面。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需要通过创作获取成就感的人,所以每一段经历对我的创作都是宝藏,每一个遇到的人,每一段走过的路,都可能成为未来我想要讲的故事的引子。

许宸轩:能认识这样一群人,是我最大的收获。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正在给予我不同程度的帮助。之前身边的朋友类型相对单一,而这帮同学却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他们在一起,我可以打开很多不一样的思路。

徐蕙涵:我收获了 17 位热爱美食美酒的朋友和各个领域的精英老师。通过这个契机,我也找到了现在的工作,所以内心很感谢「吃好喝好美食学校」。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从上至下:李鸿辉正在腌制鸡肉;牛肉、土豆和香菇被放置在炭火上烧烤。


李鸿辉:当然是认识了行业里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这段经历给予我的都是平时在厨房里听不见也看不到的。

陶冶:我建立了珍惜食材的概念,也收获了物尽其用的能力。这 30 天下来,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要节约食材。我以前根本没有要用那些被「淘汰」的食材再去创作一道新菜品的念头。我意识到「吃好喝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珍视每一份为了「吃好喝好」付诸的苦心,和每一位愿意陪你「吃好喝好」的人。

杨洋:学校结束了,我也不再迷茫了。

王小诗:我现在的身份是一个创业者,而学校的这段经历,给了我关于创业方向的新思路,可以说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了。现在的目标明确,谈梦想这件事,首先就得谈勇气。没有勇气,就无法坚持;没有执念,就无法抵达。以及,永远不要丢弃内心的正直与初心。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我的这个明确节点,发生在一个夜晚。那天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做晚饭,到大约 11 点的时候,大家迎着海风坐在石头垒砌成的矮墙上,就那个瞬间,我好像突然找到了失去很久的平静的快乐。当下的感受,对我来说永远最重要。


许宸轩: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吧。在校期间,每天的生活轨迹都差不多,而且很忙碌,我并没能细细体味变化的发生。等离开阿那亚,重新回归到那种几乎停滞的状态,我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怅然若失之感。会觉得哪怕一群人 24 小时待在一块也不会厌烦,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徐蕙涵:在美国的时候,最开始我学习的是西餐烹饪,后来继续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完全没有触及过新媒体。从开学第一天,我的生活就变得充满新鲜挑战,非常充实。

李鸿辉: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林述巍大厨。当一个真正的厨师,并且是可能有相似境遇的人站到你面前,做着一些你想做却还没做到的事,会有豁然开朗的启迪作用。

陶冶:应该是学习品酒知识那一周。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懂酒和酒器,自己也收藏了很多,但那一周学下来我发现,原来我懂的只是皮毛。到现在为止,我也仍然在继续学习跟酒相关的知识。

杨洋:最后公布成绩的那刻。虽然我一直没有很在意分数,但最后的结果对我是一个肯定,让我更坚定了回到美食与生活方式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王小诗:没有明确的节点,也没有后知后觉,而是在我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发生了。第一次的小组作业,大家甚至还记不住彼此的名字,却能充满默契地分工合作,各显神通,我当时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脑子里就有了明确的概念:要改变了。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它原本对我非常不重要,不饿死,就足够。现在的我,想要「吃好喝好」。

许宸轩:以前食物更多是为了饱腹,当然吃到好吃的还是会觉得开心,不过也仅此而已,不会有更多思考。在「吃好喝好美食学校」亲眼见到各位老师对食材的爱和充满魅力的匠人精神,让我意识到,食物是有治愈能力的。

徐蕙涵:以前我不喜欢记录,面对美食,总是迫不及待就动筷子了。现在我更愿意分享它们,不光我自己吃开心了,还要馋一馋周围的朋友。

李鸿辉:食物本来在我生活中就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这个位置从未动摇,毕竟我是靠做菜养活自己的人。

陶冶:因为有健身的习惯,之前我基本顿顿都是白水煮鸡胸肉、煮西兰花之类,看重的只是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学校之后,我开始运用课上的知识,尝试调制健康酱料,让枯燥的食物变得美味。

杨洋:原本食物在我的冰箱里、碗里、相机里,学校之后,我会觉得食物是老友,它从一个和我分离的个体,变成了我的一部分。

王小诗:应该说食物的位置变得更高了一些,我对食物有了敬畏心。我了解到后厨才是最不会浪费食材的地方,优秀的厨师更加会尊重大自然的馈赠。从清洗食材到煎炒烹炸,再到最后的揭盖时刻,这一切,都是在烹调生活。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不会。为了延续在学校里找回的快乐,我甚至会常常回到阿那亚,回到那个我们熬过大夜、洒过汗水的地方,我们也经常在北京小聚,这种无缝衔接,让我能继续保持在比较好的状态里。


许宸轩:毕业回北京后,我去看了一场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对面就是海边集市,会有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围着喷泉玩耍嬉闹。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学员正在处理用来烧烤的土豆、香菇和牛肉。


徐蕙涵:会!太会了!我回来后整整一周老在做噩梦 —— 梦见忘写作业了。半夜惊醒,看着天花板,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躺在家里的床上,虚惊一场。

李鸿辉:恍惚的感觉持续了几天。在学校的那段时间,真像是乌托邦。另外特别想念第二食堂充满肥肠的卤煮,回北京就吃不到了。

陶冶:突然间回归朝九晚五的生活,还真有点不适应。

杨洋:到现在我也经常会想起大家一起坐摆渡车去海边的那段路,想起深夜食堂里听的歌,想起因切洋葱而泪流满面的那张脸。这种感觉特别美好,能慰藉日常生活中的疲惫。

王小诗:非常!当天晚上回北京看见那些高楼,一瞬间都有点懵。尤其回来第一周特别不习惯,经常早上醒了,会需要想一秒,我现在在哪里。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陈碧舸:我确实在学校里收到了很多善意。因为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不太好,大家对我格外地照顾。有些时候,他们看到我不吃东西,就很担心,看到我吃下去一口饭,就能笑出来。

我觉得是学校里的所有人一起治愈了我。所以谢谢你们。

许宸轩:太多了。几乎所有人都很照顾我,可能因为我本身年龄比较小,经历的事也少。很感谢他们。

徐蕙涵:每位老师都很照顾我们,因为大家的基础不一样,老师就会都很耐心地一点一点讲解。还有很多同学会给大家带好吃的、好喝的,其乐融融。特别需要感谢我的室友,我去别的房间写作业,回来晚了,她都会给我留灯。这 30 天对我来说很幸福,很充实。

李鸿辉:首先感谢大家不嫌弃我的审美,还有就是在做作业的时候文案方面帮不上太多忙。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要写一个很长的文字作业,陶冶同学可能是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主动询问我需不需要帮忙,那一刻脑子里就七个大字:世上还是好人多。

陶冶:刚开始还谁也不认识谁,第一节实操课我被鱼扎了手,自己也没在意,董楠同学第二天竟然还想着这事,给我送来了药。

杨洋:多得数不过来。大楠(董楠)每天早上起床会贴心地给我泡好茶或咖啡;Cindy(王瑞)在任何做选择的时候都坚定不移站在我身边;小兔(陈碧舸)会眼圈红红、特别认真地说有你们真好;第一周做组长时轩轩(许宸轩)说我要和你一组,让我觉得特别暖;小诗(王小诗)和潘潘(潘颖)在电梯里主动和我打招呼还帮我收快递……都是一些细碎的小事情,看起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发生的当下,它们非常宝贵。

王小诗:这一个月每天都是被大家满满的爱围绕着。我是一个去哪儿都特别爱准备零食的人,我们住的 3009 房间就成了一个「快乐老家」,大家都爱来玩。后来就变成了不管是谁买了吃的喝的都会送到 3009 ,连订蛋糕都直接往 3009 送。实在太怀念大家一起吃泡面、喝啤酒、聊天到凌晨的日子了。

其实说白了,能来这个学校的人,必定是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人,不失热情地活着,快乐会变成一种本能。


「吃好喝好美食学校」首期班 7 位优秀学员的「脱胎换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