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變了,一切都變了

心境變了,一切都變了

最近不斷有事情衝擊著我固有的思維。

就在不久前,我有機會見識了一下AI智能機器人打電話,讓我感嘆的是有些部分AI機器人打得比真人還好些,完全聽不出來是機器人,儘管有些細節還有點瑕疵,算是瑕不掩瑜吧,起碼,一個正常人平均每打100通電話被拒絕90多次的話,久而久之是個人都受不了,這要是沒有一顆強大的小心臟的話根本做不來這種事,而機器人無所謂,就算被拒絕了,照樣打,一天可以打上千通電話,有時候被拒絕了依然熱情飽滿的重複之前的動作,關鍵是機器人現在可以做到越打越聰明瞭,相關負責人給我介紹了一個這樣的邏輯:當對方經常說到一個話題的時候,機器人可以通過語義把它拆分並歸納成高頻詞彙,一邊把這些語料注入到它的語料庫裡,一邊從語料庫裡按照一系列的權重設置匹配並提取出相對最合適的回答組合

這不禁讓我想到多年前我也接觸過一個做大數據翻譯的平臺,那個時候還不叫AI,還沒有現在這麼先進,也是用一系列算法可以通過語義把要翻譯的東西拆分並歸納成高頻詞彙,一邊把這些語料注入到它的語料庫裡,一邊從語料庫裡按照一系列的權重設置匹配並提取出相對最合適的翻譯組合,邏輯非常類似,也正是因為我之前接觸過類似的東西,可能是早期AI的雛形,所以要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話,我現在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

留給我的思考是:為什麼當年我接觸到的時候相對而言是比較不太認同的,甚至會認為這個行為動作會在邏輯上有一定的bug,而現在我接觸一個差不多類似的事物的時候跟以前的反應卻大不一樣呢?

後來我明白了,主要是關注的點不一樣------當年我是太追求於翻譯出來的精確效果,畢竟翻譯是一門藝術,沒有最有意境美的只有更有意境美的,我始終認為連工作多年的學者和老師都不能說自己翻譯的是百分百完美的,學貫中西是個遙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我不認為大數據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而現在機器人打電話不一樣,我關注的是機器作業代替人工作業的程度,也就是說,人工作業會有被拒絕的時候,機器作業也是會有被拒絕的時候,但是以拿到客戶意向來說,看哪種作業方式划得來一些,畢竟我早期是經歷過電銷作業的,我是深深的明白這個作業過程的難度。

說到底,還是心境變了,也許是被一些事情先入為主,也許是經歷過一些血淋淋的教訓和磨難,導致有點固執己見,當你發現有些事情想想其實那樣也對的時候,你就慢慢想通了,只是這個時間稍微可能會長一點,人是因為觸動才會改變

如果是短短的時間裡多次被衝擊,多次被觸動的話,那更不一樣。

最近聽到一個觀點:越是拿情懷,勵志,雞血,夢想,遠景等等等等這些所謂的正能量說事的公司往往越是不賺錢!因為不賺錢嘛,所以只能來搞這一套了,不然的話隊伍就不好帶了,假如一個公司賺錢的話,就完全不用那麼多廢話嘛。一開始的時候,我還不能理解,後來仔細想想還真是!畢竟絕大多數初創公司一開始要啥沒啥很苦逼,很少有初創公司一開始不缺錢的,那些不缺錢的初創公司他們就不喊口號,而是趁年前還有幾個月卯足了勁去幹,做到一個體量,賺到錢了多分一點就完事了,他們是這個思維,這個玩法。

我是一個有覆盤習慣的人,也許是我在初創公司呆得太久,尤其是那種要支持沒有多少支持,要資源沒有多少資源,要借鑑要參照的東西都不會有太多的情況下,還要把事做成的那種初創公司,很多時候我都是去網羅對方來我們公司,十年來,辯證地看,真正能夠把事情做成,做成我期待的那種程度,至少是後任做出前任無法做到的成績和高度的人有,但不多,我以前還自責地認為我是不是眼光太挑了,很多時候明明是門檻級的要求反而卻變成了一種這個時代稀缺的品質一般,以前幾句話就可以結束戰鬥了的事情,現在我發現不能那麼做,畢竟池子太小,不得不讓我退而求其次,

久而久之,反而變成了我在面試的過程中不斷去挖掘對方可能是TA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自己的某些屬性而不是能力,我現在都已經越來越不看重能力了,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能夠把事做好跟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維度。

後來發現,有些人其實真的是完全可以不用跟TA那樣廢話的,怎麼講呢?我這麼說吧,越是企業做得很成功的企業家,像熊曉鴿、俞敏洪他們,越是平易近人、和藹、謙遜,越是把自己修煉到極致,越是公司不咋地的老闆,能力一般般,脾氣倒不小!同樣的道理,越是有真正有貨、有智慧的人,越是心有靈犀一點就通,因為彼此都在一個頻道上,相反一下就能一拍即合,大大減少一系列溝通成本,你說什麼TA都能get到。所以很多人你其實可以幾分鐘就結束戰鬥的------get不到的直接下一個嘛。

最近越來越能夠辯證地看一些事情,比方說,以前我對那些還沒來面試一開口就問薪資的人會很反感,畢竟我都不知道你的能力如何,我怎麼跟你定薪呢?有些人稍微點了一下之後還在那裡糾結,我基本上都懶得跟他們廢話了,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不能怪他們浮躁,只能說他們運氣不好------只能說他們之前遇到的都是一些這樣的先知道薪資多少,再去面試的公司,不要笑,或許這樣的公司還真的不少呢,他們只是養成習慣了,那就隨他們去找那樣的公司吧,這樣一想你就可以一笑而過了,

遇到問題這樣化解就好。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通了就好了

有時候還是性格問題,對於認定的東西會一條路走到底,當自己見證過,觸動過,發現其實另一條路也對的時候,其實也未嘗不可,畢竟明明有條更好走的路,為啥不走呢?

現在越來越覺得,工作,到了某個階段關鍵就在於性格了,自己很多時候都是從小白走過來,像那種能力、方法論、資源、人脈等等都不是太重要,一開始沒有也沒關係,後期都可以獲得,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太對了,甚至會決定你能不能成事,能不能早一點成事,只是如果用別人的故事來解讀這句話的時候就好像成功學洗腦一般,用自己的經歷去覆盤感受才會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