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为什么还没上科创板?

AI独角兽为什么还没上科创板?

5月10日,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迈得医疗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截至目前,上交所共受理了108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其中,首轮已问询85家,二轮问询35家。根据5月12日最新消息,之前已受理的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

从注册地来看,来自北京的企业数量最多,达25家。其次是江苏18家,上海16家,广东14家,位列第四。此外,还有一家企业的注册地位于开曼群岛,属于境外企业。

而在这108家公司中,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标准,称得上人工智能公司的只有5家:虹软科技、海天瑞声、天准科技、鸿泉物联、罗克佳华。跟“CV四兽”商汤、旷视、依图、云从比起来,这5家公司显得名不见经传。最多的是生物医药企业,有20多家。

缺乏长期盈利能力,成上板最大阻力

AI独角兽为什么还没上科创板?

券商表示,市面上那些有名气的AI企业,券商多多少少都去接触了。拜访一圈之后发现,达到上市条件的屈指可数。全国98家券商都紧盯着科创板,目前还没准备材料的,十有八九是不符合上板要求的。

1月30日晚间,上交所明确了首次申请上市的科创板企业应满足的五套标准,其中第五条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也就是说,科创板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上市。

缺乏长期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是限制AI公司登陆科创板的最大原因之一,人工智能目前大多停留在炒概念的阶段,安防领域是为数不多真正看到落地场景、跑通商业模式的领域。其他应用比如无人驾驶、医学人工智能,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估值存在泡沫,AI公司不急于上板

除了长期的成长性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外,AI公司迟迟未动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快速融资带来的估值泡沫问题。

由于过去两年VC、PE 对AI的推崇,导致一批AI公司在短时间内融到了大量的钱,2017年起,一些明星AI公司甚至掀起融资竞赛,多次刷新估值纪录。

2018年上半年,商汤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达到45亿美元。有消息称,此后商汤再度获得软银中国1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了惊人的77亿美元。据路透社的报道,旷视的估值也于2018年底达到35亿美元。此外,截至2018年6月,依图完成2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突破150亿元,同期云从科技估值预计达到220亿人民币。

AI独角兽为什么还没上科创板?


而二级市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接受这样一批高估值的企业?

去年在美股、港股流血上市的公司们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2018年在港股上市的科技企业均出现估值过高而导致的倒挂情况,美团、小米的股价至今仍处于破发状态。

最后看来,AI独角兽们迟迟不上科创板,也是为了保住估值。“在实际落地之前,大家对人工智能普遍持有非常高的期待值,招股书一旦把核心技术的来龙去脉写清楚,靴子落地,估值很可能会缩水。”

AI企业批量登陆科创板还需时日

“中国股市的核心点在于维护中小股民的利益,监管机构也担心出现第二个‘乐视’。监管机构早期求稳,也是AI明星公司们未出现在科创板名单上的原因。

券商还表示他们很担心这些大体量的明星,吸引着散户和中小投资者们趁着热点概念买进,但实际上他们的业绩完全不能支撑这个估值,最后变得像乐视一样就不好了。

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是一块试金石,试验成功后,A股、创业板、中小板的发审方式将逐步过渡到注册制。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更倾向于首批选择非明星项目。这样即使监管上有什么疑问,要求企业撤材料,产生的连锁反应也不会像明星公司那样大。

AI独角兽为什么还没上科创板?


同样,券商说,新兴的AI公司如果想要备战科创板,也需要一定时间。安防类的今年年底可能就会有一批企业登录科创板,无人驾驶、AI 医疗类,可能还需要3到5年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