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為什麼還沒上科創板?

AI獨角獸為什麼還沒上科創板?

5月10日,先臨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邁得醫療工業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受理,截至目前,上交所共受理了108家企業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其中,首輪已問詢85家,二輪問詢35家。根據5月12日最新消息,之前已受理的九號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審核狀態變更為“中止”。

從註冊地來看,來自北京的企業數量最多,達25家。其次是江蘇18家,上海16家,廣東14家,位列第四。此外,還有一家企業的註冊地位於開曼群島,屬於境外企業。

而在這108家公司中,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標準,稱得上人工智能公司的只有5家:虹軟科技、海天瑞聲、天準科技、鴻泉物聯、羅克佳華。跟“CV四獸”商湯、曠視、依圖、雲從比起來,這5家公司顯得名不見經傳。最多的是生物醫藥企業,有20多家。

缺乏長期盈利能力,成上板最大阻力

AI獨角獸為什麼還沒上科創板?

券商表示,市面上那些有名氣的AI企業,券商多多少少都去接觸了。拜訪一圈之後發現,達到上市條件的屈指可數。全國98家券商都緊盯著科創板,目前還沒準備材料的,十有八九是不符合上板要求的。

1月30日晚間,上交所明確了首次申請上市的科創板企業應滿足的五套標準,其中第五條為: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獲得知名投資機構一定金額的投資。醫藥行業企業需取得至少一項一類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批件,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也就是說,科創板允許尚未盈利的企業上市。

缺乏長期可持續的盈利能力,是限制AI公司登陸科創板的最大原因之一,人工智能目前大多停留在炒概念的階段,安防領域是為數不多真正看到落地場景、跑通商業模式的領域。其他應用比如無人駕駛、醫學人工智能,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估值存在泡沫,AI公司不急於上板

除了長期的成長性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外,AI公司遲遲未動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快速融資帶來的估值泡沫問題。

由於過去兩年VC、PE 對AI的推崇,導致一批AI公司在短時間內融到了大量的錢,2017年起,一些明星AI公司甚至掀起融資競賽,多次刷新估值紀錄。

2018年上半年,商湯完成C輪融資後,估值達到45億美元。有消息稱,此後商湯再度獲得軟銀中國10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了驚人的77億美元。據路透社的報道,曠視的估值也於2018年底達到35億美元。此外,截至2018年6月,依圖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投後估值突破150億元,同期雲從科技估值預計達到220億人民幣。

AI獨角獸為什麼還沒上科創板?


而二級市場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接受這樣一批高估值的企業?

去年在美股、港股流血上市的公司們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2018年在港股上市的科技企業均出現估值過高而導致的倒掛情況,美團、小米的股價至今仍處於破發狀態。

最後看來,AI獨角獸們遲遲不上科創板,也是為了保住估值。“在實際落地之前,大家對人工智能普遍持有非常高的期待值,招股書一旦把核心技術的來龍去脈寫清楚,靴子落地,估值很可能會縮水。”

AI企業批量登陸科創板還需時日

“中國股市的核心點在於維護中小股民的利益,監管機構也擔心出現第二個‘樂視’。監管機構早期求穩,也是AI明星公司們未出現在科創板名單上的原因。

券商還表示他們很擔心這些大體量的明星,吸引著散戶和中小投資者們趁著熱點概念買進,但實際上他們的業績完全不能支撐這個估值,最後變得像樂視一樣就不好了。

實施註冊制的科創板是一塊試金石,試驗成功後,A股、創業板、中小板的發審方式將逐步過渡到註冊制。這種情況下,監管機構更傾向於首批選擇非明星項目。這樣即使監管上有什麼疑問,要求企業撤材料,產生的連鎖反應也不會像明星公司那樣大。

AI獨角獸為什麼還沒上科創板?


同樣,券商說,新興的AI公司如果想要備戰科創板,也需要一定時間。安防類的今年年底可能就會有一批企業登錄科創板,無人駕駛、AI 醫療類,可能還需要3到5年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