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文:寫作猶如種田(一室千燈之14)

《寫作猶如種田》這個題目在昨夜睡覺前就想好了,當時還擔心今天忘了,立馬寫在紙上。我以為這個題目比喻恰當,我怎麼就不把寫作比作拖板車和吃飯呢?因為寫作與種田的相似點太多了。

我是一邊洗腳,一邊想起這個題目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眼睛都被炸得睜不開,每天覺得最累的還是眼睛,如果是大腦就好了。當人們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時,都不知天辰日月,哪還有什麼功夫思考問題呢?好在我還有寫作這一愛好,每天或多或少要思考一下,否則寫不出東西。

臺灣大學校園裡架設的那口"傅鍾"每節上下課只響21聲,因為第四任校長傅斯年校長生前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可是,目下,每天有多少人會花3小時思考問題?用半小時思考就算不錯了。在這個後現代社會,在這個同質化的當下,盲從者實在太多。譬如有權者在主席臺上說一句話,附和或趨同者多矣!敢於持不同意見者少矣!發話者竟然不知"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自我感覺好著呢!

群體性事件為何發生呢?就是因為有主見的鮮矣。方方日記仍在熱議甚至爭吵中,多少人獨立思考此問題呢?我以為,與其介入爭吵,不如自己拿起筆來寫上幾句。寫作真的很好,這真是一個訓練思維的好方法。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寫了497萬字的所謂"日記",如果從武漢疫情爆發之初算起,我的"武漢日記"已有84則(天)了。在這些文字中,有歡樂,也有憂傷,並實錄了人生百態。時光不可回溯,有些感受如果不及時記下,時過境遷,味道就大不一樣了,慶幸我及時實錄,才有了現在諸多反應:一是平臺幫助推送,如"中國報道網"及微信公眾號"劍南文萃"等正在連續刊發。二是一些留學生家長電話我,說此病毒太可怕了,謠傳在空氣中都存在……問我在武漢是如何防疫和抗疫的。我回答說都在微信公眾號"雙十一張友文"裡面。

現在越來越覺得寫作跟種田沒有什麼區別,都要辛勤地勞作,都要多花時間精耕細作。譬如種田要扯稗,稿件要校對(修改)。前者是要把異類清除,甚至斬草除根,後者是把一些錯誤挑出並改正。我的文字要上平臺推送,如果有錯誤或錯誤很多,就會影響推送效果,而稻田中的稗草如果不及時清除,屆時就會影響大米純度。

張友文:寫作猶如種田(一室千燈之14)

稻穀熟了,就得及時收割,否則就會漚爛在稻田裡。收稻穀就得付出汗水,不管是收割早稻,還是晚稻,都得起早貪黑,而且還要不怕累、不怕苦、不怕髒。即使蛇蟲螞蟥來襲,也要勇敢地出擊。"雙搶"正值三伏天,在家中都熱得難受,更不用說在烈日下炙烤了。"雙搶"即"搶收"和"搶插",城裡長大的孩子大約不懂這一專業名詞。武漢大學的關鍵詞之一是"弘毅"。所謂"弘毅"就是眼光長遠、毅力堅韌。城裡長大的和農村長大的孩子相較,一般而言,前者眼光長遠一點。譬如我初到武漢讀書,才開始使用電話。電腦在城裡學校普及了,而農村學校還當作稀罕物……也就是說城裡的孩子會比較快、比較早的接觸新鮮事物,而農村的孩子在滾燙的泥水中泡大的,他們的意志力就比城裡的孩子強大得多。如果一個人既"弘"又"毅",那該多好!

稻穀收回家後,還要脫粒或打穀……一系列程序走完,不掉幾斤肉,也得脫幾層皮。稻穀曬乾後,陳放於家中,若想吃大米還要擔到機房去碎打……往事不堪回首。

寫作同樣如此,查找資料,翻箱倒櫃;伏案寫作時,敲打鍵盤,累得肩膀酸、眼睛脹,沒有多少人能吃得消,"雙十一張友文"在泥水中滾過的,才將寫作與種田進行比較,發現前者還是輕鬆些。寫作之前的大量識字和閱讀,與秧苗育種又沒有區別。分田到戶之初,多少人還不會育種,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溼度和溫度。

有一個笑話說地主比他的兒子聰明一些。故事是這樣的,有人問地主與兒子,大米是從哪兒來的,兒子搶答說是從米袋子裡舀出來。他的爸爸卻說,你瞎說,大米是從田裡長出來的。這對不識稼穡艱辛的父子倆應該虛心地向"雙十一張友文"請教才對。

如果我讓20多年前寫下的東西繼續沉睡,也就是說不推送出去,與稻穀爛在田頭有何區別呢?幸好我現在找到了數家平臺,推起來呼呼神。如今,經過一番努力與思考,進駐了幾家平臺,讓我的文字發揮其功效,就像大米被人分享一樣,不同之處在於物質和精神之區別。

張友文:寫作猶如種田(一室千燈之14)

經過一番試驗,我發現自己的文字還是有人讀的。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文推薦數超過了20萬。我以為超過10萬+就算是祖墳埋對位置了。我的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至今還沒有超過10萬+的,但是有一家平臺能將我的作品推送達這個數,也算是對我的莫大安慰與鼓勵吧,看來種田這個活路還是做的呢,還是有回報的。自詡為"雙十一張友文"又自號為"功不唐捐齋主",看來是沒錯的。

作者張友文簡介:文學博士、副教授;自詡“雙十一張友文”(參評“副教授”和“攻博”各十一次、自名“公安文學言說者”、自號“功不唐捐齋主”;出版《回望公安文學》等專著四部,受邀至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等院校及公安實戰部門講授“公安文學”43場次,並在部分高級中學和高校進行(公益)勵志講座數場次。微信公眾號:gh_7b4e98b35f4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