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文/关河

前言

《三个和尚》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发行的一部动画电影。该作品由徐景达、马克宣执导,并在1982年于西德上映,三个和尚的故事由此蜚声海外。

上映近40年来,《三个和尚》好评不断,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然,同时代还有很多优秀作品,如《大闹天宫》、《孔雀公主》、《九色鹿》等等,这也反映出上世纪60-80年代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热潮。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三个和尚》的故事内核基于中国民间谚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细细探究会发现,影片值得发掘的人生哲理有很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其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是含蓄而深刻的,而带给观众关于对分工合作的思考也是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

经过许久时间的发酵,《三个和尚》在今天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智慧呢?下面我就从电影的视听、叙事、隐喻、主题等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一、紧揪住人物与观众心理的视听

《三个和尚》中的音乐安排十分巧妙,观众看完一整遍,就像听了一首20分钟的歌。影片没有人物的对话,主要通过打磨神态、动作、心理来完成角色形象的刻画。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因此,从整部作品来看,伴奏的作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伴奏音乐与人物的动作配合的节奏恰如其分,开头三个和尚的依次出场,大汗淋漓地上山寻庙,伴奏是具有舒缓性的;小和尚与高和尚在计较挑水工作量时,伴奏是激烈而充满冲突性的;三个和尚面对大火蔓延时来回奔跑,伴奏则是紧张而急躁性的。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伴奏几近完美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随着此起彼伏的音乐,那颗时而忧心时而欢喜的心也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大概就是如此吧。

讲个小插曲,影片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三个和尚夜晚偷吃东西被噎着了,随后频频打嗝,引得不少观众捧腹大笑。影片通过生活细节很好地将人物心理表现出来,像这类片段其实还有很多,后面叙事上再聊。

影片如此出色的伴奏的背后,是一支强大的团队在支撑。上海电影乐团,成立于1956年的6月份,这支乐团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队伍也在不断壮大。60多年来,可谓是硕果累累。

上影乐团为一千多部各类影片和数百部电视剧配乐,并荣获了第一、二、三届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实现三连冠。

除了音乐,《三个和尚》在色彩上的运用也很有趣。它通过明暗对比很直观地反映出三个和尚的人物性格。高和尚刚来时,小和尚微笑表示欢迎,并暗示高和尚自觉去打水,自己背地里在窃喜不用干活。胖和尚呼哧呼哧赶来后,小和尚和高和尚则站在先来后到的角度看待胖和尚,表面一团和气,但是内心想让胖和尚打水,自己好歇着。这些是白天的人物活动。

到了夜晚,三个和尚都悄悄地从兜里拿出饼偷吃起来,并暗自窃笑。三个和尚都暴露出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贪吃、爱占小便宜、不愿与别人分享。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影片通过设置黑夜寺庙这一场景空间,展现了和尚在看似四下无人的黑暗里内心的真实想法。场景空间有双重作用,既有视觉性表达,让观众知道现在的时间是夜晚,又能够外化人物的心理,展示人物阴暗面。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二、反映集体智慧与人格塑造的叙事

① 干净利落的剧本,验证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鉴定一部剧本的好坏,有两个黄金法则,即整体性和情节是否始终在运动。《三个和尚》是以时间为线索,顺序发展的,从开头的三个和尚相继登场,到后来寺庙大火的高潮,再到最终的大团圆结局,无疑是干脆利落的叙事。

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较快,人物就始终在运动中,观众的情绪就始终被拨动,这非常有利于吸引观众注意力。最终三个和尚冰释前嫌,同仇敌忾,一起扑灭了大火,体现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哲理,验证了团队合作、集体智慧的合理性,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② 滑轮是点睛之笔

结尾,三个和尚分工合作,设置了一个滑轮,胖和尚在山下装水,小和尚负责从摇滑轮提上水桶,高和尚负责来回搬运。这种成功的运作模式即提高了三个和尚的打水效率,又能使每个人劳动,显得更加公平。三个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相处更加融洽。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③ 三个和尚的颜色设定另有玄机


影片开头,高山上的寺庙由全景拉近到近景,并出现多次,它交代了位置、时间。除此之外,整座山只有一条路,上下辛苦且距离远,这就为和尚们的懒惰内斗情节做好

铺垫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第一个小和尚出场,衣服是红色的,第二个高和尚则是蓝色,第三个胖和尚则是黄色。三个人身穿的三种颜色,也代表了不同的角色设定。

红衣服的小和尚,更加富有活力,他冲动且积极。在三个人都不愿意去打水的夜晚,小和尚第一个上前把菩萨像前玉净瓶里的水喝掉,随后高和尚紧跟其后,而胖和尚则是最慢的。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不仅如此,小和尚与高和尚一起挑水,双方都不愿意多损耗体力,于是僵持不下。这时候,小和尚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尺子测量竹竿的长度,以此来确定中心线。于是两个人才心安理得地挑水回寺庙。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黄衣服的胖和尚给人一种的感觉,甚至有些憨的可爱。蓝衣服的高和尚给人以沉稳,有足够的气场。 大火来临时,三人都忙去救火,而高和尚则马不停蹄地挑水,显示出了很强的行动力、控制力,甚至一时没注意挑起了小和尚。

这三个和尚看似都有些自私自利,但是具体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

④ 相同的出场细节告诉人们要慈悲为怀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想必大家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三个和尚的出场,都表现出了慈悲这一特点,进而反映传统僧侣所体现的善良形象。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小和尚走路时踩到乌龟摔倒,不仅没生气,反而把翻倒的乌龟正过来,好让它继续走;高和尚走路时,蝴蝶止不住地往和尚衣服里钻,原来是和尚怀里揣着一朵花,于是他就把花种在地上,让蝴蝶去采花蜜;胖和尚出场时由于天气太热,他跳进河里游泳解暑,上岸时发现鞋子里有一条鱼,出于善心他把鱼儿放生回去,并露出满意的笑。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影片正是通过正是这些出场细节,凸显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的善良品质。

⑤ 人格成长的设定,是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影片里的高和尚才来寺庙不久,曾主动打水,但是后来却拒绝了。这里如果小和尚和高和尚商定轮换打水,其实二者是没有冲突的,但是小和尚偷懒,高和尚意识到自己被压榨了,所以有了负面情绪,不愿意再去做事。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从开始的愿意,到后来接收负面效应,导致不愿意,这也显示出了高和尚的心理变化。

罗曼罗兰说:“人们烦恼、迷惑,实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高和尚和小和尚看得太近,忙顾着自己的小利益,反而忽视了集体。心理学上有个反馈效应,用在这里就是:你的暗自窃喜反而会强化别人的不安和失落,对人的心理带来消极反作用。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三个和尚都是因为内心的私欲而无端内耗,因为过分看重自己而分崩离析。大家都想喝水,但是不想自己受累,别人获益。这其实就是陷入了一个自我本位的思考盲区,三个和尚都站在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去理解朋友圈、理解世界。

这样的观念下,只有自己的利益是宝贵的,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最正确的。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这么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都变成了“阿巴贡式”的吝啬鬼,连一个早安都不屑于说,而是借别人一个早安。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真正去理解他人的内心需求,其实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影片就巧妙设置了大火这一冲突,把三个和尚都纳入一起,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思考才算得上是设身处地。

三人最终因为大火走向了齐心协力。当老鼠在夜晚来回跑动,不小心打翻了桌面上的蜡烛时,旁边的窗帘就被点燃了。三个和尚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火势开始蔓延。三人都明白:面临共同的挑战,遇到同一种困难,此时的内斗毫无意义,火势已经威胁到大家的生活,这与每个人休戚相关。

最终三人浇水扑灭了火灾,拯救了寺庙,也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开始袒露心扉。

其实三个人物救火的前后,也是他们心路变化的历程。影片通过巧设情节,让三个和尚意识到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具有启发性的。20分钟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格的完善与成长。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三、菩萨和水的弦外音

影片里的菩萨像出现多次,在三个和尚出现矛盾时我们总会看到菩萨的表情变化。这里菩萨像隐喻客观中立的旁观者,价值判断的界定者和情感体验的传达者。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小和尚才来寺庙时,给菩萨像前的玉净瓶浇水,菩萨像露出了满意的笑;三个和尚互不搭理时,菩萨像则一脸无奈;而三个和尚开始抢夺瓶子里的水时,菩萨表示极度的失望。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菩萨像的表情,也映照观众的内心感受,菩萨像在整部影片中是不受三个和尚物理影响的,它始终立在那里,如同我们观众。但是和尚们做的对错,菩萨像都看在眼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影片里的水也是引人深思的。水具有实在意义和象征意义。在许多末日电影里,人们会为了生存而争夺食物,并为此冲突不断。水也是生存所需。

虽然影片不涉及生存斗争这一概念,但是

对于和尚们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此外水在影片具有象征意义。水是珍贵的资源,为此三个和尚彼此争夺。所谓“物以稀而贵”,电影《血钻》里渔夫所罗门和丹尼的人生也因为一颗具有极大商业价值的极品粉钻而发生巨变。


水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寺庙免于大火毁灭;水还是团结大家的媒介。细细思考,水其实象征着世间重要而稀缺的东西,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像公司的业绩,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合作社的农业收益、APEC的石油等等,一旦三个和尚意识到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目标时,水的效果就达成了。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四、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影片里三个和尚的形象引人深思。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典型形象,或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我享乐体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枭雄,或“葛朗台式”的糟糕人物。

三个和尚故作矜持,在夜晚连连敲木鱼,但内心却已飘到九霄云外。外表一定要是美好灿烂的形象,但是内心却已经趋向腐朽。职场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屡见不鲜。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小和尚背地里偷着乐,拿先来居上的身份,站在道德高地指使高和尚干活。社会上同样有很多人凭着比你老几年的资历日日炫耀,颐指气使地安排你做这做那。

考虑自己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过分注重自我利益就成了自私自利,社会上不乏有如此的人。甚至美国哲学家安·兰德曾写过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德性》,以此反对自我牺牲,强调自私的价值。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三个和尚宁愿一起受罪挨渴也不愿意自己受累,让别人快乐。同甘却不能共苦的朋友,是一种虚假关系。自私,有好东西不能分享,躲在暗处闷声享用,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大价值,这其实是忽略了道德评判。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五、现实意义:从微观生物学到宏观大世界的分工合作

大团圆的结局注定影片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三个和尚经过苦难后,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明白了集体的重要性,并展开分工合作。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

由于目标一致(喝水),三个和尚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性,人心由此凝聚。三人通过巧设滑轮,都喝到了水,共同受益,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如此结果会形成正向反馈,鼓励人们继续去做,也乐意去做。

三人共同劳动,同样收获下,劳动量变成了1/3,营造了良好团队氛围,大家的心里也得到了平衡。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现实生活中分工合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生物学上讲,正是细胞的分工才结合形成大脑,我们人才可以正常思考,具有智慧。

从经济全球化上讲,正是国际贸易分工,各个地区发挥本地优势,世界大工厂的生产达到优势互补,全球经济才始终稳步前进。

汽车生产上,福特流水线开创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之后工人分工的生产流水线应用在各行各业。如今我们身边的家电、汽车、手机等大大小小的商品大都是需要分工合作的。

艺术上,16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和剧作家们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将故事情节和旋律结合,形成歌剧。

如今人和机器分工合作,形成新的自动化流水线。由人控制机器,机器去实地操作生产。

分工合作对于团队乃至整个人类世界来说,都是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三个和尚》:豆瓣8.7分的背后,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人性批判


结语

《三个和尚》豆瓣评分8.7分,经过了近40年的发酵,具有批判现实性,兼具人文关怀和社会寓意,如今再去欣赏,令人回味无穷。三个和尚的心路历程正是需要我们观众去深思的,如何更好地适应集体、适应社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由@关河青年 原创,欢迎您的关注与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