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路遙出生於陝北農民家庭,童年非常貧困,也在農村小學教過書。

這部十三萬字的《人生》,某種程度上是他個人心路歷程的曲折反映。

小說在1982年發表,在經濟發展,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引發了大眾對於傳統道德文化,城鄉差距等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高加林是有知識、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年,一心想做出一番成績。


可社會一次次以響亮的耳光告訴他:

“你的能力只是輔助因素,絕不是決定因素。”

  • 他教師被撤掉,因為大隊書記高明樓的二兒子畢業了要頂替他。
  • 被安排進縣裡當通訊幹事,因為他二爸當兵轉業回了地方當勞動局長。
  • 最後又回到村裡當農民,因為有人舉報他“走後門。”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感情方面也是一次次被命運捉弄。


從開始不願接受劉巧珍,害怕被一輩子綁在這片土地上。

到後來看到巧珍的好,慢慢接受農民的身份,愛上巧珍。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偏偏又得到去縣裡工作的機會,遇到高中同學黃亞萍,黃亞萍有知識,家庭情況好,也能帶給加林更好的機會。


經過糾結,加林放棄了巧珍和亞萍在一起。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這時,加林偏偏又失去了工作。

只得離開縣裡,離開黃亞萍,回到村裡。

巧珍也已經和踏實肯幹的馬栓結婚了。


高加林焦慮、彷徨、悔恨,一人望著這片黃土地,久久思索……



路遙對高加林的評價是:


高加林是一個在人生道路上的艱苦跋涉者,而不是一個已經走完人生道路的單純的勝利者或失敗者。

他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發展變化,觸發著當代青年們的思索。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劉巧珍也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具有傳統婦女的美德,美麗、善良、溫柔、全身心愛著加林。


即使在最後,加林一無所有回到村裡,她還是盡力幫助加林。


巧珍和亞萍是完全相反的形象,分別是傳統和現代的隱喻。


巧珍、姐姐巧英、妹妹巧玲,三人的不同,

也體現了社會不斷髮展在這個家庭上的顯現。


  • 姐姐巧英完全是和父母一輩一樣的生活方式和想法。
  • 巧珍雖然自己沒有文化,但是一些意識在覺醒,也覺察沒有知識的悲哀。
  • 妹妹巧玲有知識,有寬闊的視野。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時代和人都是在不斷甦醒和前進的。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德順爺、高玉德、馬佔勝、高明樓、劉立本這些人物中:


  • 德順爺、高玉德是勤勞善良,依賴土地的傳統農民形象。
  • 馬佔勝、高明樓所有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個人利益,圓滑世故,比較有現代意識,折射社會裙帶關係的不正之風。
  • 劉立本典型的封建家長,靠投機倒把發家致富。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第四代導演吳天明也在1984年,執導了同名電影《人生》,進一步擴大了小說的影響範圍。


電影和小說的劇情基本相同,只是更加突出了巧珍的正面形象,電影裡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表達巧珍的情感。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故事雖然講述了在複雜矛盾和特定語境下,年輕有為青年對土地意識,小農經濟觀念的積極超越,對美好未來的希冀和渴望。


但是脫離了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在今天《人生》依然能給我們帶來思考。


就像馬雲說過:

“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人生》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呢。”


賈樟柯也說過:

“30年閱讀史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高加林的故事不會在小說的結尾結束,他一定還會一次次把握住機會,離開高家村。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也許還會失望,迷茫,悔恨,但這是他逃不掉的宿命,他也終究會找到屬於他的天地。



就像黃亞萍寫給他的詩一樣:


我願你是生著翅膀的大雁,


自由地去愛每一片藍天;


哪一塊土地更適合你生存,


你就應該把那裡當作你的家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