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向彬:中國葡萄酒莊迷之未來(下)

溫向彬:中國葡萄酒莊迷之未來(下)

說到建設酒莊的初心,有必要給中國酒莊做一個簡單的分類。一種是純商業品牌,建設酒莊的目的往往是投資回報意義上的商業行為;另一種是出於情懷,屬於歷史類品牌,建設酒莊就是為了釀造出高品質的葡萄酒。

相對比浮躁的商業,我更傾向注入了情懷的歷史品牌,因為她是有靈魂、有生命力的。這篇文章探討的是中國酒莊酒的未來,所以商業品牌就不在本文表述範圍內。

回到正文,第三個要談的是中國酒莊未來的經營目標問題。

這個問題一想起來就比較苦澀,因為它涉及到中國酒莊的生存環境問題。殘酷的經營及競爭壞境,使得懷揣情懷初心的歷史品牌酒莊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以全馬力的商業推進來彌補酒莊現金流不足的現實。

時至今日,很難分辨商業品牌還是歷史品牌,這是一種無奈,後面也隱藏著深深的悲哀。

我曾經參加過國內葡萄酒行業協會的一次調研會議,聽聞國外一個酒莊的盈利週期是17年。在國外,葡萄酒是農產品,享受農業財政補貼。在中國,葡萄酒是消費品,需要繳納消費稅。此消彼長,中國酒莊的葡萄種植成本更高,所承擔的賦稅更高,從成本上就拉低了競爭力,這樣推算在中國一個酒莊的盈利週期可能要大於17年。

被拉低的中國酒莊競爭力直接影響了產品的性價比,造成長期以來大家說中國酒不如進口酒的認知,這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一個現實是絕大部分中國酒莊經營收入單一,企業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葡萄酒的銷售收入。在這樣內外夾擊的市場競爭中,市場拓展極為吃力,因此中國酒莊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市場競爭激烈,現金流短缺,生存條件惡劣,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酒莊未來的經營目標又能是什麼?

上市,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成為被嚮往的目標。

這個方向極具誘惑力,上市不但可以引入酒莊生命線中急需的現金資金流,還能通過資本共享引來大型經銷商的追隨,更能讓投資人和企業員工受益,可謂一舉多得。

這個場景一想起來就讓人心馳神往,這也好像是所有人的夢想。只是這個“上市夢”,還是我們建設酒莊時的初心嗎?

前想一步,上市融資後的酒莊向何處去?

後退一步,風投資本跟進要的是什麼?

這又是個揪心的問題,也是另一個角度的思考。(這個問題與本文要分享的主題不一致,先不予贅述。)

從結果導入,上市以後就是成功嗎?

看看寥寥數十家中國葡萄酒上市公司,達到多方共贏了嗎?答案在你我心中,顯而易見。

站在品牌維度考慮:且不提列級名莊,上市公司的葡萄酒品牌達到世界第三層級名莊品牌的層級了嗎?

這是個令人沮喪和悲傷的問答。

看到這裡大家會不會很絕望?你這言論,彷彿在說中國酒莊簡直無路可走。這是理解偏差,我想表達的是,上市不是目標,更不是結果,而是一種對資本理性使用的手段。

請大家認真思考我這句話。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三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中國企業對未來預期永遠存在目標無限制增長的邏輯。

營銷人這個群體最大的悲哀是什麼?我前些天看到一本書中寫到:“營銷人的成功永遠是暫時的,他們必須像陀螺一樣永無休止的轉動,一旦停下,便不可避免頹然倒下……。我自己覺得營銷人是永遠拉著重車走上坡路的驢子,一旦力氣不夠或摔了一跤,連爬起來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的感慨背後反映的問題是什麼?

是中國企業對未來預期永遠存在目標無限制增長的邏輯。回憶一下,是不是不論在哪家酒莊,通常在年底總結會上,都會討論一個話題,明年銷售增長率是多少?

“細思則恐”,我們是不是從來沒有想要否定這個問題的合理性?這種從未有人質疑的合理性背後是中國企業步入銷售額增長—增資擴大規模、銷售額增長—負債增資、銷售額增長—無限循環,我前文說透支未來指的就是負債增值,當某一天銷售額增長率不在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中國企業10年以上的很少,20年以上的更是珍品,或許這是癥結所在。

同樣的邏輯到中國酒莊,我們常說,“要打造世界頂級品牌”,“葡萄基地限產”、“產品限量”。但每年談到銷售額的時候,有誰聽說過“未來銷售計劃限額”?

我們做酒莊是一個長期的事業,前文我說盛唐的基地2000畝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因為我們要基地規模限量、葡萄產量限量、產品也限量,銷售額自然而然最終也會限量。

因此,與其讓企業在連年負債增長的情況下運營,倒不如實實在在的做能力範圍內的規模,長久穩定的盈利,哪怕是微利總比垮掉要好不是?這是我要分享的第四個問題。

第五個問題是一個普遍被忽視的問題:中國酒莊如何正確對待自身不足的態度問題。

從品牌營銷宣傳角度而言,我們都希望把產品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消費者,因此在推廣語中所營造的語境幾近完美。在酒莊酒的宣傳中,同樣普遍存在規避不足、展現完美的問題。

對待不完美通常會有兩種現象或思維存在,我個人總結了一下,一種是鴕鳥危機思維,另一種是掩耳盜鈴現象,我分開來解釋一下。

第一種鴕鳥危機思維:鴕鳥在躲避襲擊時,會把頭埋進沙裡,以為沒人看得見自己的身體。其實,人們很多的行為也如鴕鳥一般,以為只要自己“矇住眼睛”,便能逃避,便沒人知道,其實早已暴露無遺。這種鴕鳥反應源自品牌宣傳的本能,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正常反應。當不知道如何宣傳傳播時,對外極力的表現出完美,總是沒錯的。隱藏缺陷,保護自己。從所有推廣活動中傳遞出的所有信息都是我們是最完美的,絕少有承認自己不足,一貫以來,我們似乎很怕暴露自己的短處。

另一種掩耳盜鈴現象:掩耳盜鈴成語故事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主人公活成了傻子一樣的笑話。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看這則成語的時候,都認為這種故事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認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這樣的蠢人。

如果說,鴕鳥危機思維是埋掉腦袋騙別人,掩耳盜鈴現象則是捂住耳朵騙自己。

估計很少有中國酒莊人思考這種現象,但肯定很多人也思考過且看的透徹。只是看明白了又無法找到出路,就乾脆裝著沒看懂,反正天塌下來有莊主和投資人頂著,過一天算一天吧,最終演變成為了新時代的掩耳盜鈴現象。

如何破局?

正視自身的發展缺陷,面對過程中的種種不足,持續改進。不破不立,只有敢於坦誠示人,才是成功的基本態度。這是我要分享的第五個問題。

與大家分享的第六個問題是:企業的生存壓力應對問題。

葡萄酒是舶來品,進口酒的營銷我們已經落盡下風,似乎話語權、定價權都不在我們手裡。這種氣候已成,這時我們沒有退路,也就是說即便市場再殘酷,我們也要想辦法堅持下去,因為我們的堅持就是中國酒莊酒的未來。

進口酒兵臨城下,閉關鎖國肯定是沒有前途的,況且市場已經被國際化,中西交流未免不是一種辦法。實際上現在在業內普遍存在的合作方式,比如張裕的國際酒莊群、中糧名莊薈,酒易酩莊富邑合作(西鴿酒莊),我們盛唐國賓酒莊即將與西班牙葡萄酒龍頭菲斯特集團的合作,這都是為了企業發展及市場需要進行的核心戰略調整。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團隊對於西班牙菲斯特集團的合作初心卻不是始於商業上,而是我們從技術、管理上的全方位合作。因此,我們未來選擇合作的上游供應鏈除了商業合作,一定也要有技術層面的深入交流、能為我們盛唐國賓酒莊帶來葡萄種植、釀造等全方位提升的戰略合作。雙方受益、合作共贏,也只有這樣的合作,才會長久,才會對中國酒莊酒探索之路起著實質作用上的意義。這個給同行作為參考。

最後回到終極問題上,我們中國酒莊酒未來的終極目標具體描述起來應該是什麼?

盛唐國賓酒莊總經理劉建成在盛唐觀點發表的一篇文章比喻是比較恰當的,那就是成語“呆若木雞”,在全球葡萄酒酒莊中,五大名莊或許就是傳說中的木雞,她的品牌,她的市場,這個應該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做拉菲一樣的木雞,可能是我們中國酒莊人的夢想,或許是想都不敢想的夢想,更抑或是你沒有勇氣說出來、怕別人嘲笑的夢想?如果你真是這樣,內心最深處是不是有一點刺痛或尷尬呢?

拉菲不是一日之功,我們中國酒莊之路也走了近20年,我們為什麼不能從當下開始,靜下心來,耐住寂寞的論證規劃。用有限的資金,做適度的規模,在幾十年後,給中國留下一個讓世人敬佩的酒莊,也給中國創下一個類似法國的名莊配額銷售系統?

想都不敢想,還談什麼品牌和未來?中國酒莊不缺勇士,缺的是野心和韌勁!

盛唐15歲了,我們覺醒,我們有很多不足。我們想從當下開始,理性的學習,獨立的思考,在我們的土地上,種適合我們的葡萄,釀造我們自己的葡萄酒。做真實的自己,這是盛唐國賓酒莊的靈魂所在。

至於各種高精尖的硬件設備,只要我們需要,用錢隨處就可以買得到,又有什麼重要的?

不要只顧低頭趕路,撥開迷霧,路很長,無需浪費時光。

共同努力吧,中國酒莊葡萄酒人。

編輯:趙鑫

溫向彬:中國葡萄酒莊迷之未來(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