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總有人抱怨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答案就是情緒阻礙了將道理融入於生活的過程,我們明白的是道理,但是我們相信的是“情緒”。

道德經|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01

每個人都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都被情緒主導了我們的內心。

人有七情六慾,我們無法將情緒與自己的人生相剝離,但是我們應該做的和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的情緒適度的存在,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情緒帶領自己前行,而控制自己情緒的過程就是修行。

道理我們都懂,但是當我們受到情緒控制時,便將道理拋擲在一旁,甚至還為自己找藉口說:“為什麼要遵循這些死板的道理,我現在就是生氣。”

這便體現了修行的重要性,人生缺乏修行的這一個過程,道理只是死板的教條,而修行則能拋開情緒,將“道理”融入自己的人生。

道德經|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菜根譚》有這樣一句話:

當怒火欲水正沸騰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一個人的憤怒或慾念彷彿沸水翻騰時,人往往是不能剋制自己的,雖然他自己知道這樣做是不妥當的,但又偏偏去觸犯,知道這個道理的是誰,明知故犯的又是誰,如果這個時候能夠冷靜下來,弄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犯的是什麼錯。在這個時候突然覺悟而改變念頭,那麼邪惡的魔鬼也變成慈祥的天王了。

我們在情緒發生時,自己即便能夠意識到這一刻自己的狀態是錯的,但是仍然任由情緒牽引著自己走向錯誤的深淵。

就好像很多人在衝動之下做出來很多無法挽回的事,說出來很多收不回來的話,都是因為我們任由著情緒主導了自身,這個時候真正讓情緒左右自己的是誰呢?其實還是自己。

轉念一想,這種狀態不僅荒唐而且愚蠢,我們最該相信的是理智,但是總牽引著自己前行的卻是情緒。

道德經|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02

而修行的過程就是擺脫情緒控制自己的過程,可以遵循著三步法則,叫“一停、二跳、三回”。

一停:停止自己的衝動

當一個人特別生氣的時候,不管你的情緒如何瘋狂,一定要停止自己的瘋狂行為,不要因為情緒衝動的時候說出來一些讓自己都後悔的話,做出來讓自己後悔的事。

有這樣一個原則,叫:三秒鐘原則,就是你衝動之前先停三秒,正所謂三思而後行,給自己一個冷靜和緩衝的時間。

二跳:跳出當下的角色

在生活中會有這樣一種體驗,我們聽別人訴說他經歷的痛苦時,會覺得雲淡風輕,我們生氣的程度和他生氣的程度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所以就有這樣一句話:這個世上的痛苦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但是當這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即便沒有那麼嚴重,自己也會特別的難過,這就是因為主觀意識和情緒會模糊事物的本質,擴大事情的影響,一件小事在情緒的引領下也會變得非常嚴重。

所以跳出當下的角色,用看待別人的心態看待自己的問題,目的就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當下的問題,擺脫被情緒主導的狀態,

道德經|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為之心去品味,就是讓我們拋開自己的主觀情緒,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審視問題的智慧,這是無為的核心。

三回:回味自己的事情

讓大家回味自己的事情,並不是事情過去之後還把痛苦的事情翻出來胡思亂想,而是讓大家換一種角度接納自己的痛苦。

你為什麼會感覺痛苦?因為你覺得痛苦是壞事,你覺得別人傷害你的時候,對於你的人生活產生了影響。

但是我告訴你,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有著不同的影響,即便你看上去是壞事的事情,未必是壞事,也是人生修行的機緣。

因為只有別人傷害你的時候,你才能會感到痛苦,只有痛苦的時候才會更冷靜,更清醒的審視自己的人生,而且在你接納痛苦的那一刻,你擴大了自己格局,從古至今,許多智者在開悟的那一刻,都是在痛苦中進行的。

所以,壞事不一定是壞事,它雖然讓你在某一時刻感到痛苦,但是它會塑造一個更好的你自己。

而回味痛苦就是接納自己的痛苦,當你接納了痛苦時,才不會在關鍵時刻只是在痛苦的狀態下,任由情緒主導自己。

道德經|為什麼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用這三個步驟去處理自己的痛苦,審視自己的痛苦,才能讓自己去克服情緒,這是一個修行的過程,這也是將道理真正融入於生活的步驟。

當你不再任由情緒掌控自己時,才能用理智去踐行道理。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