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麻袋帶來的國寶

九大鎮院之寶雲紋銅禁


兩個麻袋帶來的國寶

學術命名: 雲紋銅禁

出土地點: 河南淅川下寺(子庚墓)

所屬年代: 春秋時期器物

器物規格: 高28.8cm、長131cm、寬67.6cm、重94.2kg

出土時間: 1978年


“ 文物概覽”

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的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歎為觀止。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於西周初年,滅於戰國時代。之所以稱“禁”,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夏、商兩代末君,都因沉湎於酒而國家破亡。


周鑑於此,發佈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規定:王公諸侯不準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以死罪……


在這種情況下,王公諸侯雖在祭祀時可以飲酒,甚至違法飲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具卻烙下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酒禁”不像其他酒器,所見甚少。


“ 研究價值”

雲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此禁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

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它不是舶來品,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


“ 發現故事”

“就是個殘破不堪的‘光板’銅案,長方形的;其中一個邊兒上,還塌陷了大半拉子;整個案子,裂為七八塊,就像經歷了一場大地震一般,也像極了震後裂變的大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世綱先生說,“沒有現在的‘雲紋’,前前後後、上下左右,都沒有‘雲紋’,哦,就像近幾年流行起來的那些喝功夫茶的茶几,最普通的那種、沒有什麼裝飾的那種!”


與銅案同時出土的,是難以計數的彎彎曲曲的銅梗。“顯然,銅梗是從這個銅案上掉落下來的。但當時,你讓我想象這個銅案原本該是什麼樣子,說實在的,想不來!”


儘管難以想象它的樣子,但這麼個龐然大物還是震撼人心。“1米多長,霸氣十足,這讓我想起了‘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研究器物銘文,獲知這個墓,不是楚莊王,而是他兒子子庚的。不過,他的這個兒子,也是楚國令尹,就是常說的宰相!它是楚國黃金時代的器物,是楚國能夠爭霸中原的一種象徵!”趙世綱先生說。


儘管器型嚴重受損,但考古學家很快斷定:它,是一種罕見的青銅器物——禁。


“當時淅川的同志已經把銅禁,包括他們發掘的一批青銅重器,運到了倉庫。”趙世綱先生說,“淅川楚墓的發現,實在太過突然。丹江口水庫水位一下降,村民發現,有青銅重器露出來了,就報告給淅川縣文管會。淅川的同志出於安全考慮,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我去的時候,東西都運到倉庫裡了。但下寺楚墓考古報告,是由我主持撰寫的,前前後後的情況,我也很熟悉。”


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地區連降暴雨,板橋水庫等中小水庫幾乎同時潰壩,遂平、西平等29個縣市受災,涉及1200萬人,沖毀京廣線鐵路100多公里……事故發生後,1976年、1977年丹江口水庫連續洩洪——蓄洪——再洩洪,這麼一折騰,水落土去,竟把一個千年不言的楚墓群給“發掘”出來了。


楚墓群位於北高南低、向南一直插入丹江的一座高20~30米的土山上。這座土山,當地人稱為龍山;龍山上,有座寺院,名曰“下寺”;下寺與西北方的上寺,遙相呼應,“一在白崖萬山環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三十里,俗稱上下寺”,“學名”香嚴寺。


1967年,下寺被劃入丹江口水庫淹沒區;1974年,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下寺沉隱在碧波浪濤中;1975年,板橋水庫等潰壩;1976年~1978年,丹江口水庫洩洪,水位下降,楚墓群被沖刷而出。


下寺2號楚墓在漢代已遭盜掘,但還是出土大型青銅禮器80餘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貝等6000餘件,其中通高在61.3cm~68cm之間的列鼎7件。鼎內有銘“王子午”,故被定名“王子午鼎”。


“儘管最動人心魄的發現,是雲紋銅禁,但遺憾多多。銅禁徹底修復後,剩下一些殘件。殘件顯然不是銅禁的,卻與1號楚墓的兩尊龍耳方壺的構件極為相像,只是大一點兒。”趙世綱說,“1號楚墓的龍耳方壺,通高均為79.2cm。既然2號楚墓的殘件比1號楚墓大,那麼它被盜的兩尊龍耳方壺,通高肯定超過79.2cm,當與蓮鶴方壺相若吧!”


因2號楚墓盜洞遺留有漢代器物,考古學家推測它的兩尊龍耳方壺,可能早在漢代就被盜走了。兩尊龍耳方壺放置在雲紋銅禁上,盜墓賊盜移它們時,“打碎”了銅禁,才為今天的我們留下這片“雲彩”。抑或,雲紋銅禁以“玉碎”相抗爭,這才留在了主人身邊。


“ 細節賞析”

雲紋銅禁上的怪獸是龍是虎,似已無關緊要。但它們與禁身共同構建而成的銅禁,恰似在雲遊青天,那飄蕩的朵朵祥雲把銅禁裝點得騰雲駕霧,似夢如幻,飄然欲仙——此為醉酒之幻覺乎?此是酒中有仙乎?


雲紋銅禁,因此得名。


如斯銅禁,當初只是一“光板”銅案與根根銅梗。讓其復活的,是中國青銅古器修復界三大聖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級技師王長青老先生。


兩個麻袋帶來的國寶

1981年,當“雲紋銅禁”運到修復室時,是用兩個麻袋裝著的,打開麻袋一看真是讓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禁體殘碎為十餘大塊,且面板嚴重變形,無數雲紋剝落與缺失。12個龍形附獸和12個座獸不僅全部脫離禁體,且大部分殘缺不全。一般理解中,文物修復,那就是修修補補,文物大的框架應該還在,但眼前的這件“雲紋銅禁”只能用殘碎來形容。

兩個麻袋帶來的國寶

面對這樣一堆碎塊,王長青老先生與兒子王琛,開始認真仔細地對禁斷面進行比對,對銅梗碴口與碴口進行對接,對附獸與座獸的位置進行細緻的觀察分析,弄清了全部結構和鑄造方法,採用整形、加固、雕制石膏樣版、補缺配件、鏨花、大焊、鑄接、粘接、著色、作鏽等多種修復方法,歷時近3年才使“雲紋銅禁”修復完成。

兩個麻袋帶來的國寶

器身長方形,周圍由數層粗細不同的銅梗所組成:內層粗而直以作骨幹,中層銅梗稍細,由下而上向兩側伸出後上彎,外層銅梗最細,呈相互獨立的卷草狀。


內、中、外三層銅梗相互套結,但以內層粗銅梗起主要支承禁身作用。禁身四周攀附有十二個銅怪獸,前後備四,左右各二。

兩個麻袋帶來的國寶

怪獸有角,張口伸舌,凹腰,獸面狀,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後爪緊抓禁外壁。禁下有虎形足12個,兩長邊各三,四角及兩短邊各一,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揚尾。前足前伸,後僅有一管狀足,支撐器身。整個器形莊重而瑰麗,實為一罕見的珍品。


通過對此銅禁的多次仔細觀察,在銅禁上除了有分段的範縫之外,其他地方都未曾發現合範範縫痕跡。


而從銅梗盤繞彎曲的情況看,所用蠟料可能為蜂蠟稍加松香、油脂調製而成。


撰文:小河伯 編輯:任藝 審校:詹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