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有30%-50%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这部分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住院次数更多,受到临床医生和社会的关注。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久治不见效果

说话这会,黑龙江下雪了……

什么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在定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尤其是对病程的界定方面。

我国学者曾这样规定:

1.过去5年内使用三种抗精神病药物,三种中至少有两种化学结构是不同的,剂量和疗程均适当;

2.足量足疗程,但治疗反应不佳;

3.可能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病情仍然复发或恶化的患者。

在精神科实际临床工作中,使用三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足量且足疗程,但未达痊愈的患者,医生们可能并不关注于病程是否已经长达5年以上的疗程,依然定义且按难治性病例的诊治原则进行临床处理。

由此,我们也可以粗略的以为,精神分裂症并不是时间久了就难治!治疗的早未必不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作为医生,遇到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该怎么冷静应对?

镇静+思考+学习!这是医生马上需要做的!然后……按照下面提示做!

1. 应该重新全面且仔细的复习患者病情和病史,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误诊,确定有无共患疾病;

2. 和家属一起回忆、总结既往的用药。有无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如药物选择不当,没有针对核心症状;用药剂量不足或加药过慢,没有达到有效的治疗剂量;用药剂量过高或加药过快,病人难以忍受;换药过频,治疗时间不充分;

3. 是否存在影响疗效的因素,如服药依从性差、伴发躯体疾病、过多合并用药、大量吸烟、体重因素等;

4. 识别易与精神症状相混淆的药物毒副反应,如淡漠迟钝、静坐不能、药源性谵妄状态等;

5. 必要时作停药试验,以显露疾病的原形,排除药源性精神障碍。

停药后可出现3种结果:①病情好转,可能是消除了药物毒副反应之故,宜继续观察;②病情无变化,表明药物治疗作用不大;③病情恶化,说明治疗有效,应恢复用药,并加大剂量。

这些步骤和思考很重要!精神科医生如同侦探,要在细微处打磨,才可能发现治疗的突破口,千万别操之过急!通过全面的梳理和评估,重新审定诊断,排除人为的无效因素,以便后面的稳、准、狠的治疗。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稳准狠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具体的治疗策略?

这是一些总结,仅仅是参考,切忌死搬硬套!

1.增加药量和延长疗程

当常规剂量疗效不佳时,加药是最快捷、简便的方法,应该是优先考虑的策略。当然,加药要以安全和患者可耐受为前提。

比如临床上不太敢用的氯氮平加至850mg/d、奥氮平加至40mg/d、利培酮加至10mg/d、奎硫平加至1100mg/d。

上述剂量是国外建议,在中国应用似乎过大,这可能是人种的差异。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药物

2.联合用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之间的联用,因疗效不佳,副反应较大,目前已很少应用。一般都主张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联用,以及不同结构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之间的联用,且联用药物不宜超过二种。

①氯氮平合并利培酮;

②其他药物之间的联用:氯氮平与氯丙嗪、舒必利、五氟利多等联用亦见报道,均有一定的疗效。其实药物联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他联用方式也未尝不可。

3.辅助用药

目前较为肯定的主要有加用心境稳定剂、抗抑郁剂和苯二氮草类药,对伴有情感和行为障碍者尤为合适。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电抽搐治疗

4.合并电抽搐治疗(ECT)

这或许是很多精神科医生的杀手锏或者手握的最后大招!

安全性就不再赘述了!相信随着改良抽搐电休克的广泛应用,治疗的风险和副作用大大降低,禁忌症减少,患者及家属也易于接受。

因此,合并ECT治疗难治性应该会有良好推广!

写在最后,碎碎念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击垮

作为精神科临床医生,遇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很容易丧失信心,被眼前的困难击垮。

但细想想,不能因为是确定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就知难而退、无所作为,任由他便。而应该积极地想方设法、竭尽所能给患者以最佳疗效。

每一种治疗方法只要能使少数病例的病情好转,都值得在临床上一试。

加油!争取做个好医生!

有一种精神分裂症叫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好医生好一生

#青云计划##头条健康##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杨海晨, 杨孔军, 刘铁榜.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点. 中国民康医学. 2005. 17(6): 257-259.

2.Seeman MV. Narratives of twenty to thirty year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1998. 61(3): 249..

3.傅伟忠, 唐强, 陆林福.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年随访研究.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15(3): 150-151.

4.益海军, 朱志启, 吴累欢.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治疗前期间影响因素与临床疗效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19(7): 591-594.

5.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Schizophrenia:cor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UK). 2009.

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Compendium 2006. Arl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6.

7.成秀芳, 石夏明, 张艳萍. 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10(6): 342.

8.邓德清, 何小林, 徐贵云. 氯氮平治疗慢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 22(4): 231.

9.余国汉, 黄雄.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9. 25(6): 366.

10.Pantelis C, Lambert T. Managing patients with"treatment-resistant"schizophrenia. Med JAust. 2003. 178(9): 62.

11.Caspi A, Davidson M, Tamminga CA. Treatment-refractory schizophrenia. Dialog Clin Neurosci. 2004. 6(1): 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