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的祠堂,為何會被老百姓砸毀,哪招來的這麼大怨恨?

此事聽來很像演義,卻是一件真事兒,新舊唐書都有相關的記載。

不過老百姓痛恨的不是狄仁傑,而是狄仁傑的兒子狄景暉,因為太恨他了,無處發洩,就把火發在了他父親的頭上,砸了狄仁傑的祠堂。

這是典型的古代版坑爹。

狄仁傑的祠堂,為何會被老百姓砸毀,哪招來的這麼大怨恨?

先說一下狄仁傑為什麼會有祠堂。

很多人認識狄仁傑是通過《神探狄仁傑》、《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影視劇,熒幕上的狄仁傑不僅智計無雙、斷案無數,而且不懼權貴、剛正不阿,才智與品行都十分令人佩服。

其實真實的狄仁傑比影視劇裡的更牛,人生更為精彩。他斷案如神,任大理寺寺丞時,在一年內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共涉及17000餘人,無一人喊冤。這是什麼概念?這就說明這麼多案件無一冤假錯案。

因能力突出,狄仁傑得到武則天的重用,引來酷吏來俊臣等人的嫉恨,誣陷他要謀反,被貶到彭澤當縣令。

狄仁傑的祠堂,為何會被老百姓砸毀,哪招來的這麼大怨恨?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了冀州大部分地方,河北為之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啟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這裡解釋一下,冀州和魏州是指同一個地方,唐朝時兩個名字改來改去。

魏州原來的刺史為了抵禦契丹,把周邊百姓都趕入城中,協助官府修繕守城器具,加固城牆。狄仁傑卻把百姓都放回家,讓他們照常出城勞作。

孫萬榮看到這種情形,驚疑不定,不敢輕易出兵。再加上狄仁傑名聲極大,人人都知道他特別聰明,孫萬榮懷疑其中有詐,竟然不戰而退,改去進攻別的地方了。

魏州兵禍消弭於無形,百姓們感激狄仁傑,爭相為他建立祠堂,頌揚其德。活著時就有的祠堂稱為"生祠",只有大德之人才有這種待遇。

狄仁傑雖然沒有主動要求百姓為自己建生祠,但有了生祠還是很高興,因為這不是簡單的名利,而是代表著百姓對他的認可。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對於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很珍惜。

可他萬萬想不到,自己在魏州建立的好名聲,會被兒子敗壞殆盡。

狄仁傑的祠堂,為何會被老百姓砸毀,哪招來的這麼大怨恨?

狄仁傑有三個兒子:狄光嗣、狄光遠、狄景暉(原名狄光昭),長大後都走上了官途。

狄光嗣是長子,最得狄仁傑看重,從小用心培養,並舉賢不避親,把他推薦給了武則天,任戶部員外郎,武則天誇他很稱職,後來官途坦蕩;次子狄光遠,在狄仁傑被誣陷時積極奔走救父,曾持狄仁傑所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官至州司馬。

長子、次子雖然沒有繼承狄仁傑的聰明才智,至少品德沒問題。三子狄景暉卻長歪了,入仕後到了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魏州,擔任司功參軍,貪婪殘暴,魚肉百姓,惹得治下的人們怨聲載道。

司功參軍並不是多大的官,只是正八品,相當於縣丞,本來做不了這麼大的惡。但狄景暉背後有人,上司、同僚們不敢多管,他就越來越放肆,老百姓忍無可忍,激憤之下砸了狄仁傑的生祠。

狄仁傑的祠堂,為何會被老百姓砸毀,哪招來的這麼大怨恨?

很多人會說狄仁傑被兒子連累,死後不得安寧,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狄仁傑當時還活著呢,得知兒子的種種不法之事,非常憤怒,立刻罷免其官職,讓他回家當個平民百姓。

很多官員為狄景暉說情,狄景暉也在父親面前苦苦哀求,表示一定會痛改前非,求父親給他一個機會。但狄仁傑都沒有答應,還對他說貪官就應該受到懲處,這是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所以,大唐子民砸狄仁傑的祠堂,不是因為痛恨狄仁傑,而是恨他的兒子狄景暉。狄仁傑也沒有包庇兒子,做出了公正的處罰。

狄仁傑在史上的評價極高,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又力勸武則天還政於唐,避免了有可能發生的分裂,是那個時期最為傑出的政治家。唯一的瑕疵,大概就是沒有教育好小兒子狄景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