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率先復甦 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加速轉場中國

2020-04-23 10:13:55 閱讀:18

“國外主機廠有望加快同國內電池企業合作步伐,國外動力電池企業二季度有望加快轉場中國。”4月21日,

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博士在直播首秀中預測。理由很簡單,當前海外疫情蔓延仍然嚴重,國內產業鏈則已基本恢復。另外,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吸引著海外巨頭的投資。

儘管一季度數據比較難看,但3月份的數據還是給了行業信心。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合計生產約11.2萬輛,同比下降57%,動力電池裝機量合計約5.68GWh,同比下降54%。然而,3月份,動力電池裝機量約2.76 GWh,環比增長了363%。

“蛋糕”整體縮減的同時,市場集中度在進一步提升。據統計,裝機量排名前10企業合計約2.68GWh,佔整體裝機量的97%。

在特斯拉爆發式增長的帶動下,LG化學繼續高歌猛進,3月份實現裝機電量526MWh,裝機排名從2月的第4名上升至第3名。同期,寧德時代的裝機電量約1.21 GWh,比亞迪裝機電量為654 MWh。

2019年上半年,LG化學牽手吉利成立合資公司,預計將於2021年底前建成10GWh的電動汽車電池工廠。

電池廠的轉移也帶動上游材料產業的轉移。

“受國外產能、物流及進口等因素限制,鋁塑膜供應鏈迅速往國內轉移。”蘇州鋰盾總經理夏文進介紹。蘇州鋰盾是我國鋰電池封裝鋁塑膜行業的龍頭。

夏文進還建議,為了防止出現斷貨等風險,國內軟包鋰電廠家應加強本地供應鏈廠家的試樣與開發進度,特別是對全面國產化體系的鋁塑膜開闢綠色通道,幫助供應鏈提升。

上游設備廠商率先感受到了市場的熱度。

“很多人可能覺得,受疫情影響,我們的訂單會下滑,其實不是那樣的。”新嘉拓副總經理周研介紹。他認為,2020年全球龍頭電池廠進入新擴產週期,擁有核心技術、率先進入國際供應鏈的國產鋰電設備企業將獲得更大的受益空間。

據統計,當前CATL、比亞迪、松下、LG化學、三星SDI、Northvolt等全球動力電池龍頭至2019年底產能合計約185GWh,2022年產能規劃達到621GWh。

儘管一季度市場情況不理想,但對於全年的情況,業內仍保持相對樂觀。

張小飛認為,今年EV乘用車(電動乘用車)產量有望保持增長,且EV乘用車單車載電量將保持上升趨勢。理由是,特斯拉上海工廠的放量,加上傳統車企從高端車型開始電動化,B級及以上車型是其主打車型。

當然,對增長的預期也不能過高。GGII預測,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將維持在130萬輛至140萬輛,帶動動力電池市場出貨80GWh至85GWh。

隨著產業增速的整體放緩,產業鏈各環節的利潤都會受到影響,直接表現就是產品價格的下降。

張小飛認為,電池價格以及上游材料的價格仍將繼續下降,但下降幅度會有區別。他預測,正極材料的價格下跌幅度有限;負極整體呈下行趨勢,應用仍以人造石墨為主流;電解液得益於儲能市場的增長,價格僅會輕微下降;隔膜方面,幹法隔膜的價格下跌空間很小,溼法隔膜價格下跌空間較大。

原材料方面,受疫情影響,南非與剛果鈷礦區、印尼與菲律賓鎳礦區、南美洲鋰鹽湖礦區和澳大利亞鋰礦石等,均出現減產與緩產情況。不過,由於國內鈷材料、鎳材料以及鋰鹽庫存量仍較大,目前價格還沒有出現明顯變化。

“他人卻步,我當前行。”張小飛說,如果以較長的週期來觀察,行業確定是向好的,這個時候,更需要信心和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