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 | 上海品牌讀書會持續深耕,市民閱讀成美好日常

圖片

圖片

如今“思南”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

更是打造成了具有時代特色和海派底蘊的文化品牌。

圖為思南書局·詩歌店

(文匯報記者 葉辰亮攝)

又是一年世界讀書日,閱讀鋪就城市文化生活的底色。如今,大大小小讀書會遍佈申城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也為上海全民閱讀的書香版圖注入勃勃生機。

梧桐掩映下的思南讀書會,六年多來337期活動迎來近1200位作家學者,吸引逾五萬人共赴文學饕餮盛宴;北外灘建投書局近年策劃“上海史”“走進江南”系列讀書會,變身人文課堂;新華傳媒與上海社科院出版社聯手打造“上海·故事讀書會”聚焦海派文化……雖然疫情為線下讀書會按下了暫停鍵,但滬上一批品牌讀書會無不探索線上創新模式,匯聚“雲端”與讀者重逢,重塑城市生活的美好日常。

“思南矩陣”,上海讀書會書房群落效應的生動縮影

作為從上海黃浦區老洋房裡“生長”出來的海派地標,走過六年的思南讀書會以人文精神賦能建築空間,驚豔了時光,也見證了城市書香生態的激活升級。眼下,一公里長的“書香思南人文中軸”不斷拓寬,思南這處物理空間已轉化為精神空間,成為上海書展在文化氣脈上的重要延長線。

說起思南讀書會的雛形和緣起,當時思南公館承辦了部分國際文學周活動,但一年365天,“文學周”以外的日子怎麼辦?能不能策劃一個常態、開放、免費的讀書會?這個點子迅速獲得各方認同,思南讀書會品牌就此誕生。思南路上的這片梧桐樹影,在無數海內外文學名家和讀者心中留下美好記憶——英國作家大衛·米切爾將自己在這裡的經歷,寫進了長篇小說《骨鍾》;有青年學生在父親陪護下特地從外地趕來;有將思南讀書會視作大學課堂的退休老人,組建“思南一家人”微信群交流讀書心得……

圖片

如今,“思南”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打造成了具有時代特色和海派底蘊的文化品牌。“文化思南”這張上海的“新名片”,衍生出了《思南文學選刊》、思南書局快閃店、思南書局實體店、思南書局·詩歌店、思南賞藝會、思南美學課等一系列“思南矩陣IP”。恰逢世界讀書日,系列策劃和線上讀書會也應運而生——思南書局推出“語詞的帆”詩歌主題展;詩歌店上新“思南經典誦讀會”線上活動版、“書讀懂了”、雲間讀書會在“雲端”給讀者發出邀請函……讀書會主辦方邀請讀者在微博、小紅書、豆瓣等多個線上平臺“曬出”閱讀量,形成視頻後將在嗶哩嗶哩發佈。

圖片

讀書會六週年之際,“雲遊思南:文學閱讀重塑城市生活”將在文匯app獨家首播

從思南讀書會出發,幾乎滬上大多數出版社、實體書店都在探索打造擁有自身品牌的讀書會,或是藉助影響力大的平臺策劃閱讀推廣,一批讀書會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閱讀的“神經末梢”探至街頭巷尾。

從泛讀到精讀,讀書會引領品質閱讀駛向“深水區”

越來越多讀書會策劃人也意識到,持續穩定地輸出高質量內容,並不容易。從“刷存在感”升級到“擁有辨識度”,讀書會不光是吆喝推銷某本新書或“大雜燴”,還需花心思考量活動主題與自身定位的匹配度,以個性化解讀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引領品質閱讀駛向“深水區”。不少讀書會正著力深耕細分領域、打磨出鮮明辨識度。

以學習讀書會、陸家嘴讀書會、行知讀書會、長三角讀書會等為例,它們無不依託雄厚出版資源,聚焦紅色文化、海派文化、長三角一體化等主題展開交流,就像市民身邊的文化管家。除了推薦書單,學習讀書會·陸家嘴讀書會還策劃了系列線上“深度講堂”,比如推出“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特別策劃”線上活動,邀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的郭繼、黃金平,原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等嘉賓共話浦東,集結來自文藝界、理論界、高校的智慧成果,為讀者分享“浦東30年,我們記住什麼”“百年上海與新秀浦東”等主題講座,陸續在多個互聯網平臺同步播出。

圖片

“以往一場線下讀書會最多容納百人,但線上直播拓寬了受眾面,也對讀書會的形式和內容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告訴文匯報記者,除了書本身,讀書會還要持續輸出優質精神食糧和閱讀體驗,站在文化高度為讀者提供科學的知識體系供給,完成從泛讀到精讀的進階之道。

如今,更多讀書會跳出了“連鎖複製”模式,而是在持續經營中形成各具辨識度的定位,擁有了不同年齡、職業背景的細分讀者群。如望道講讀會主打哲學社科,以名著名家及重大事件紀念為基本點,推薦學界關注、中外公認的權威著作;上海師範大學的光啟讀書會則希望通過讀書會平臺帶動高校學子與知名學者互動,同時吸引學者簽約出版著作,讓讀書會成為學術知識的生產者、引領者。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闞寧輝認為,成熟的愛書人,不為一時潮流所左右;而一個有主心骨的讀書會,有助於培育出更多有主見、品位較高的讀者。“有著對人文、內容和價值的判斷體系,肩負起社會文化擔當,是一個優質讀書會最了不起的特質。”

本文轉載自文匯報

作者:許暘

編輯:範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