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礦機,我們基於IPFS的白皮書基本原理,得

IPFS挖礦實際上是貢獻自己的硬盤存儲空間,所以主要考量的是存儲能力和上行帶寬。

選擇礦機,我們進一步深入技術細節,從時空證明、複製證明到零知識證明,論述了作為礦機硬件,應從CPU、GPU以及相對應的性價比去考慮。

隨著IPFS主網測試網的進行,官方也不斷在發現BUG,修繕硬件標準,我們的認知也在進一步加深,甚至很多認知也在顛覆。

今天我們進一步從收益角度再深入談談選擇礦機廠商。


首先還是要再更新一下收益基本信息。之前收益分為三部分:爆塊收益、存儲收益和檢索收益。作為分佈式存儲,大家自然以為收益是以存儲為主,至少也是包含三個部分吧。但實際情況是,IPFS官方也清楚,在初始情況下,哪個散戶閒了,會專門買Fil,再用Fil去購買存儲服務呢?而商家,比如抖音,說你給我提供500T服務,但我要做賬,所以要開發票。怎麼解決?

從短期來看,IPFS的主網上線,僅僅是能夠將存儲、檢索整個過程從理論上跑通,真正形成應用型的通證經濟,還需要磨合。在生態尚未形成之前,怎麼辦?

參考的例子就是滴滴打車,在一開始,也沒太多乘客願意下載APP,專門用這玩意來乘車,司機也覺得很奇怪,用這個去接陌生人。所以滴滴打車怎麼辦,補貼呀!先讓大家玩起來。

所以在起初階段,一方面官方挖礦釋放的比例是最大的,這就是所謂的補貼。另外,想要有存儲和檢索收益,是不是大家先要有幣啊,所以在前期的所有挖礦都來自於爆塊。

在後期市面上開始流通了比較多Fil了,才是開始爭奪挖礦權的開始。

根據白皮書最初設定,每30秒爆塊一輪,一輪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在第一年是153個,以後逐年遞減。後主網測試網上線了,改為每45秒爆塊一輪,為了避免空頭區塊,又加入了一個自然常數e,所以一輪爆塊數從1到4塊,都有可能,而每個區塊有多少Fil,也都是不一定的。能在每一輪有更多的爆塊,相當於原來一輪遊戲是2小時的三國志,現在是3分鐘的吃雞,節奏更快更刺激。

那麼由此看來,在初期選擇礦機廠商,硬盤、CPU、GPU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因為早期那些,連官方給到的基本標配都做不到的,完全不靠譜的礦機廠商,已經不是市面上的主流了。基本上各家賣礦機的主力,都能提供比官方更高配置的機型,比如英特爾系列、雙核、10或者20系列的礦機。

現在是硬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如何挖到更多礦是最重要的。這就要說到官方提出的集群挖礦。簡單說就是不是一臺機器挖礦,是多臺一起挖,有的方案是100臺機器,50臺負責爆塊,20臺負責封裝、20臺負責存儲、10臺負責檢索。也有的方案是一臺超跑機帶著100臺普通機。不管是哪種方案,第一都是玩集群,並且自己要開發一個集群的軟件系統,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有效算力,第二商家都不會告訴你,人家為什麼這麼設計,具體是什麼配置的機型。

那今天我們能確定啥?第一,初期獎勵主要來自於爆塊的補貼。想明白這個,就和後期才加入嘀嘀打車的司機,如果給他一個機會,他要不要一開始就加入,趕緊薅羊毛。第二,爆塊獎勵基於官方提出的集群方案,因此再關注什麼礦機配置,這已經不是最重要了。甚至從V客看來,可能購買礦機都不是最好的方案了。當然如果你足夠有錢,購買一整套集群方案,那麼性價比還是不錯的,但拿最近比較亮眼的1475的節點,雖然算下來1T也能節省到1500元,還能用3-5年,但一套購買需要21萬,都夠買一輛奔馳A級了,還有託管費用。

那購買一臺普通礦機,其實只是集群中間的一個小點,負責存儲、或者檢索中的一個功能,實際廠家在給你計算收益的時候,還是按照你實際礦機佔有多少T來給你算的。如果一開始購買的礦機只要16T,那麼按照比較靠譜的礦機3萬起,另外還有單臺的託管費用1萬到2萬。1T算下來接近3000元,考慮到起投點比較高,也不算很便宜。而後面再增加硬盤,理論上是可以的,但麻煩在於,實際操作過程裡,增加硬盤難免遇到可能損壞、關機等情況,這也是風險。那一次性買一臺96T的單臺礦機,倒是划算了,但也要接近10萬的費用。最重要的是,購買礦機的好處相當於買了一套房子,房子是你的產權了,裝修就是你自己負責啦。雖然這對房屋擁有者沒問題,但房子是用70年,而礦機一般也就是3-5年,而萬一遇到項目方大的硬件升級需求,賣礦機的廠商是否能夠給你免費升級,這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比如之前說沒有GPU的事,現在又要GPU,再比如最近官方又宣佈扇區從1G提升到32G。

如果你沒有那麼高的投資起點,就好比剛來北上廣深的白領,先租著房子反倒是更無憂的選擇,對於IPFS來說,租房子就是購買雲算力,低起點,中回報,少操心。麻煩就在於哪家礦商的元算力方案更好呢?來諮詢ipfs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