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須死,否則明朝必亡,為什麼?

縱觀歷史,每有大事發生時,都是福禍相依,有好就有壞,有忠必有奸。忠臣良將不得善終,奸臣佞賊綿延流長。

今天故事裡的這位明朝大忠臣也沒能跳出這個圈圈,雖憑一己之力救國家於危崖邊緣,最終卻被奸佞小人送上斷頭臺,他就於謙。

和所有的能人志士一樣,于謙從一出生就昭示著自己的不平凡。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須死,否則明朝必亡,為什麼?

于謙

相傳,在於謙7歲時,通過面相就被得道高人預言將來是拯救時局的宰相;8歲時就能出口成章,提筆對對子。15歲時就考中秀才,24歲時成為進士。真正的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並一直視文天祥為偶像,志向高遠。

真正讓于謙展示才華是在1426年即宣德元年,這一年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朱家藩王之一漢王朱高煦起兵作亂。于謙受命為御史,隨明宣宗親征平叛,平叛過程中,明宣宗對於謙的能力大加讚賞,所以,在平叛大獲成功後,明宣宗特別指派于謙去江西負責清理舊案,以平民怨。後又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兩地。

于謙在做巡撫的19年裡,以清廉和公正自律,勤政愛民,深得民心,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人何事,只要有罪必懲。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須死,否則明朝必亡,為什麼?

古木堡之變

公元1449年,蒙古也先率軍進犯,明英宗受內侍宦官王振慫恿,不顧于謙等人的阻攔,親自帶兵出征,在古木堡被亂軍俘獲。

待消息傳回北京都城,朝堂上下一片譁然,亂作一團。為保大明江山,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鈺登基,史稱明代宗,穩定軍心民心。也讓蒙古大軍無法用明英宗要挾邊關將領。

經古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庫空虛,戰力損失巨大,幾乎到了無兵可用的地步。為應對蒙古大軍對京師的進攻,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提議,令各地方官員起兵勤王,同時自備充足的糧食,馳援京城。該方案得到了明代宗的全力支持。于謙和他的方案最終保住了北京城,于謙成了北京保衛戰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使明朝統治得以繼續。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須死,否則明朝必亡,為什麼?

北京保衛戰

後又經過大大小小的多次戰爭,明朝與蒙古議和,明英宗回到了北京,被明代宗軟禁了起來。

1457年,明代宗重病臥床不起,于謙的政敵石享、曹吉祥等人趁機發動政變——奪門之變,使明英宗朱祁鎮復位。

同年,于謙被誣陷致死並被抄家。抄家之人從於謙居所只找到一件皇帝賜的蟒袍和一把寶劍,再無他物。

明朝第一大忠臣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人們都覺得於謙死的可惜,但放眼整個大明王朝,就會發現於謙必須死!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須死,否則明朝必亡,為什麼?

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為了防止有人武力奪權,刻意制定了很多的削弱武將、提升文官權利的方針政策。在於謙的時代,文官在朝堂上的實權達到了極高的地位,從於謙擁立明代宗就可看出,文官已經可以左右讓誰當皇帝的可怕程度。

同時,經過朱家藩王爭權奪利對大明王朝的清洗,大明朝本身已千瘡百孔,弱不禁風,其軍事力量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力不從心了。

如果還是一味的偏向文治,大明王朝根本無法在外敵環飼的環境下存續下去。

他,是明朝的大忠臣,但他必須死,否則明朝必亡,為什麼?

于謙的死,也代表大明王朝文官在權利爭奪中的一次敗北,這對明朝來說才是對的選擇,至少兵強馬壯,武力強國才不容易被外邦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