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土壤裡的礦物質、

微量元素以及微生物等的變化,

正在影響著人體健康。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1

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化肥、農藥作為農業生產的一大催化劑,在給農作物帶來豐產的同時,也給農業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看不見的土壤汙染所生產出的農產品已擺上人們的餐桌:如“瓜不甜、菜不香、果無味、等問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因此,解決土壤汙染問題已勢在必行。

與水變黑、天變灰這樣肉眼可見的汙染相比,土壤汙染有著一定的隱蔽性。正因為這樣,土壤汙染多年來被人們所忽視。化肥過量是土壤汙染的一個重要因素,過量使用化肥可導致土壤板結、酸化加劇、鹽鹼化致使肥料利用率極低,地下水遭受汙染,作物長勢差,品質下降,效益低等連鎖反應。

我國化肥的利用率不高,當季氮肥利用率僅為35%,而溫室大棚內更低只有10%。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1980年至2002年中國的化肥用量增長了61%,而糧食產量只增加了31%。肥料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中國農業施肥中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中國農田磷肥的利用率僅為10%~25%左右。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分析指出,我國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5倍。筆者的估計是,我們每生產9斤糧食就需要消耗1斤化肥。如果每個人糧食定量按照30斤/月計算,那麼每個人每年因為生產糧食就消耗化肥40斤。因此,我們不得不“吃”化肥,尤其是我們的後代可能都避免不了。

國家領導人在抓生態環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缺鈣問題和骨質疏鬆症如今正越來越普遍化和年輕化。

“骨骼的健康需要鈣、磷、鎂這三種元素來支撐。這三種元素全部來自於土壤,但其在土壤裡的流失程度非常嚴重。數據表明,有些地方土壤裡鈣流失甚至達到百分之八十多。”日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徐恆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土壤裡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微生物等的變化,正在影響著人體健康,這一點已成為多位專家的共識。

2

土壤礦物質流失驚人

徐恆泳認為,正由於土壤礦物質嚴重流失,導致食物缺乏礦物生命元素,造成人體元素失衡,從而導致今天的各種慢病井噴式高發。

事實上,兩度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卡爾·鮑林在上世紀就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我們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數問題都肇始於在礦物質匱乏的土地上栽種的糧食,以及吃這些糧食的動物。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最近七八年來,徐恆泳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在研究資源、能源、環境、生態、健康等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上,尤其關注土壤礦物質流失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徐恆泳檢測發現,農作物會帶走土壤中30多種礦物質元素,而且流失量非常驚人。

人類用工業的方式進行農業種植後,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允許秸稈焚燒,包括人類排洩物不還給土壤,農民只給土壤施化肥來補充氮、磷和鉀,而不把農作物帶走的礦物質元素返還土壤。土壤中生命元素流失,土壤板結退化,直接導致人類食物中礦物生命元素含量降低,據分析,近年來人們食物中鈣、鎂、鐵、鋅等元素降幅均在40%以上。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如今食物出現兩大類問題,徐恆泳認為,第一類問題是多了一些不該多的,比如說農殘;第二類問題是少了一些不該少的,就是土壤礦物生命元素流失導致食物嚴重缺乏礦物生命元素。

而食物缺乏礦物生命元素,根本就沒有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徐恆泳說。

3

多方面影響土壤健康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所研究員陳能場在3年前就曾撰文提醒:在營養過剩的發達國家以及吃得飽的發展中國家,其實存在著一種更加廣泛的飢餓,就是由於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足,導致人體內這些成分的缺乏,這種飢餓因為看不見而被稱為“隱性飢餓”。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陳能場說,數十年來我國化肥,特別是氮肥施用量不斷攀升,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近一倍。加上以燃煤為主要能源帶的酸雨,其後果是土壤快速酸化。土壤酸化不僅導致外來重金屬不容易被老化,還會提高重金屬高背景地區土壤中所含重金屬有效性,從而導致糧食重金屬含量超標。

“微量元素和微生物是人體代謝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新的研究發現,一些機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正是人體腸道菌群代謝所必需的介質。”山東省生態與健康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孟祥兵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4

土壤改良是關鍵

在陳能場看來,公眾開始認識到除了吃飽,更要吃好,認識到食物品質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到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作為食物來源的土壤本身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的土地,必須需要改良了!

“期待學界和政府方面能對此更加重視。”陳能場表示,2005年美國出臺的膳食指南就指導大家努力做到在膳食過程中獲取足夠的營養。老百姓自救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做到食物多樣性,以獲得營養的平衡,這也有助於汙染風險的減輕,此外儘可能吃全穀物食物、不吃深加工的食物。“當然從源頭來說,更應關注土壤汙染和土壤健康。”

對於廣大的不健康土壤的改良,徐恆泳提出“草木農業”的概念,並進行了幾年試點實踐。“以枯草和殘枝落葉為原料,可以不斷補充農田流失的礦物生命元素。”徐恆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