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五大舉措”推動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新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強化頂層設計,制定了“1+5”產業扶貧政策體系,確立了產業扶貧“三個必須,兩個確保”的總體目標,著力破解難題,著力常態化推動,實現了扶貧產業快速發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市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群眾12萬人,年人均增收4850元,527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全市產業扶持和增收實現全覆蓋,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升。

一、抓特色,提升產業發展效益。我市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圍繞黃河灘區、太行山區、黃河故道區、太行山山前平原區4個重要區域,結合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原陽縣建設210座精品蔬菜大棚帶動5600戶貧困戶,戶年均增收1560元;獲嘉縣建設400座香菇大棚帶動2000戶貧困戶,戶年均增收2萬元;輝縣市在山地種植山楂樹,帶動1000戶貧困戶,年銷售額達億元;延津縣財政獎補貧困戶種植優質麥和優質花生4.1萬畝,帶動貧困戶6100戶;衛輝市萬畝產業示範園和生態綠化育苗基地帶動貧困戶5500戶;平原示範區發展萬畝桃園;封丘縣發展6.2萬畝金銀花;長垣市發展千畝冬棗、臘梅產業……基本實現了“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形成了一批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主導扶貧產業。

二、抓載體,提升基地建設水平。充分發揮扶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三帶”作用,著力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扶貧龍頭企業,支持一批特色產業扶貧基地,組建一批高質量的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群眾組織起來加入到產業發展中來,架起帶貧主體與貧困群眾聯繫的橋樑。截至目前,全市發展帶貧主體2072個,建立產業扶貧基地701個,認定縣級以上扶貧龍頭企業19家,第一批認定全市帶貧企業226家,527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了“每個縣區培育和打造1個~2個扶貧特色產業,每個有貧困人口的鄉鎮建設3個~5個產業扶貧基地,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村集體經濟增收產業項目”的發展目標。

三、抓投入,提升產業發展活力。在市級層面制定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市級財政每年拿出9600萬元投入產業扶貧。加大金融扶貧助推力度,壓實金融機構和縣區主要領導責任,確定目標,明確任務,加壓推動,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得到持續增強。脫貧攻堅期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產業扶貧項目累計達到25億元,其中市級財政資金投入4.8億元。金融扶貧小額信貸累計投入28億元,精準扶貧企業貸款投入5.62億元,財政和金融支持產業扶貧發展累計投入近59億元。通過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

四、抓培訓,提升科技服務能力。特色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靠技術。我市充分利用農業科研優勢,與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市農科院等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持。推行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工作,221名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培訓服務7000次,解決難題1500次,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0個,受益貧困群眾10萬人。在原陽縣蔬菜基地建立起貧困群眾實訓示範基地,並逐步在全市推廣,讓貧困群眾“在幹中學,在學中幹”,真正掌握農業實用技術。

五、抓機制,提升產業扶貧推動力。堅持高位謀劃,高位推動,縣鄉主要領導親自抓產業上項目,努力提高產業扶貧項目的質量和效益。堅持每月召開產業扶貧推進會議,雙月開展產業扶貧項目觀摩,季度舉行產業扶貧現場推進會,擴大視野、借鑑交流,比學趕超、共促發展。建立產業扶貧臺賬,掌握縣區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鄉鎮產業基地和貧困戶的產業收益情況。完善產業扶貧考核評價機制,對縣鄉產業扶貧目標進行細化量化、專項督查和評估通報,表先督後,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抓好產業扶貧,是增加農民收入、補齊全面建成小康“三農”短板的重要保障,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眾志成城努力做好產業扶貧工作,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