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蓝莓之夜》

法国新浪潮:

新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新一代电影人在影坛树立地位、对叙事和电影风格进行大胆实验以抗议制片厂传统规则的潮流。

法国在二战之后,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均丧失掉了对社会主导认知的主导权,再加上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更是让少数的中间派也无所适从。而当时的青年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前途莫测的颓靡状态吸引了众多文艺作品的注意,并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即“新浪潮”。在电影方面,“新浪潮”导演表现出对电影传统的高度自觉,崇尚个性化表达,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即意识流。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安德烈.巴赞:伟大的电影史学家,评论家

意识流:

个体对感知体验的知性总结,总结之间又会产生新的结论,如此循环,永不停止。

意识流通常无逻辑且随意,它不受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的约束,是纯粹的主观现实,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外部世界的印象、某种情境下的情绪、偶然产生但又瞬息即逝的念头等等的总和。到60年代,特殊的历史原因使“新浪潮”导演与意识流文学作品开始产生化学反应。人物的主观意识开始成为电影的主要内容,它们与传统电影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没有连续性事件,事件之间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否定传统的完整故事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开放式结局不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表达人物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浪潮”电影在视觉上是艺术化的,在情绪上是抒情化的,在主题上是抽象化的。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王家卫:

散文类型的抽象派电影作家。

受到“新浪潮”电影思想的熏陶,王家卫在国际电影圈,以其独特个性的视觉风格和对人物意识流的艺术化体现,使之成为中国影史上最璀璨最耀眼的导演之一。2007年12月22日在中国上映的《蓝莓之夜》是王家卫首部用全英文执导的影片。本片沿袭了他一贯的个性化风格,以绚丽的色彩,风格化的构图,形散的叙事,主观的视角,为观众描摹了都市男女对于爱情的困惑与执念。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王家卫

相比意识流文学不同的是电影需要用自身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人物的所思所感,文学领域通常用到的技法在电影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王家卫又是如何用镜头语言替代文字从而形成个性化风格的?《蓝莓之夜》将提供问题的答案。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

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电影艺术,内心独白都是表现人物意识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是文学载体的专属优势,文字能不受技术手段的约束直接窥探人物的大脑,但作为电影因受其载体的手段限制,不能像文学那般自由进出,它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技术来展示人物内心,过多的使用人物内心独白对电影来说是种偷懒的做法,同时也放弃掉了作为电影的艺术身份。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好在本片并没有一味地滥用内心独白,仅仅当伊丽莎白在街边看见窗户里的男友和另一个女人你侬我侬时出现过一次,她纷乱的思绪犹如她蹒跚的脚步一般摇摇欲坠,而此时的内心独白只是由一连串的自问组成,其间没有任何理性的分析。再加上抽帧(后文中详述)和城际铁路的象征意义,内心独白不再仅仅依赖于文本,画面和自然音效强烈地暗示出人物需要“逃离”的意识活动。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内心分析:

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踪,并且是在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

内心分析与内心独白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相当分量理性判断。伊丽莎白离开纽约后,用信件与杰里米保持联系,王家卫以信件的形式使用内心分析的技巧可谓智慧之举。电影讲究的是整体性,其间出现的任何技巧都不能独立于影片存在,它必须是要与影片的步调保持一致并且在功能上要为“动作”提供支持。写信这一动作满足了“新浪潮”电影对内心分析的需求,在人物关系上也保证了伊丽莎白和杰里米的联系不会中断,最重要的是观众能在信中感受到伊丽莎白的意识流动,每一封信件都代表着人物对自我的剖析,这种理性成分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人物心理的进展,也使电影在阶段上具有“意义”。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自由联想:

意识通常会被客观事物的突然发生打断并激发一连串的思绪、浮想、印象和感触。

人的心智结构具有自我对话的功能,结合内心独白和分析,自由联想在意识流所有特性中是最具“创造力”的,其跳跃性决定了它只能在某件事物上做短暂的停留,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改变其思路轨迹,就像跳棋一样,只要给一个中介,它就能无止境的跳跃下去,可生活中,“中介”唾手可得。然而更微妙的是自由联想能虚构出自认为符合逻辑的推理画面并欺骗大脑信以为真。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这一点在阿尼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阿尼有着一双与过去纠缠不清的眼睛,当他抬起浓浓醉意的眼皮看向伊丽莎白时,她瞬间明白这个男人想用酒精摆脱爱情困苦的企图注定是失败的。苏琳风情万种地穿过酒吧吧台,阿尼费尽千辛万苦所做的心理建设瞬间就被击溃。望着湮没在别人怀抱的昔日情人的背影,阿尼脑中的联想自由地虚构出了足以撕碎他作为男人尊严的画面。终于,阿尼用最恶毒的言辞为大脑虚构出的背叛予以还击,苏琳受到前所未有的人格侮辱,但阿尼并没有得到复仇的快感,相反,他让自己陷入了更深不可测、黑不见底的意识流。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类似的事情也同样纠缠着莱斯利。王家卫隐去了父女之间的具体纠葛,观众无从得知是什么导致父女关系的决裂,却利落地将落脚点停留在父亲病危的通知上。莱斯利的第一反应是父亲又在喊“狼来了”,故作轻松的莱斯利在不以为然中泄露了对父亲的情感羁绊,直到确认父亲的离世,她终于承认对父亲的爱。刹那间,对多年的误会、固执、争吵、面子的懊悔与自责以及珍贵的回忆灌注了整个意识流。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自由联想同属心智活动层面,王家卫在表现人物意识或潜意识时会经常通过长镜头,高饱和度泼墨式的色彩以及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线来呈现电影的文学性。除此之外,蒙太奇、镜头诗化和抽帧是王家卫独领风骚的看家本领。导演尤其擅长在表面静止的画面下,呈现捉摸不定,虚无缥缈的流动意识。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蒙太奇、诗化、抽帧:

能够高度表现意识流形态的手法首当其冲的便是蒙太奇,它以事物局部镜头的快速剪切手法与意识流飘忽不定的气质高度吻合,通过不断积累细节来搭建场景,意在建立以一组离散的视觉印象,是分割时空,表现意识流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的不二之选。比如莱斯利在赌场中大杀四方的场景,王家卫用局部特写镜头将时钟,扑克,筹码等元素进行交叉叠化,营造出时间和金钱的流逝感。观众在感官上不用过多的依赖于故事传导情感,电影形式成为了直接表达情绪的手段。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诗化是新浪潮电影追求风格化的目标之一,因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每位“新浪潮”导演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表现手法,所以个人化的风格特征就成为了导演专有的“署名”。王家卫以绚烂的色彩,巧妙的构图和懒散的爵士乐相搭配,使电影在视觉风格上即模糊又暧昧,情感基调上即深邃又绵长。人物常常没有待在画面中心,景框内除人物以外的面积通常以鲜艳的色彩填充。灯光的布控也极为考究,人物的脸上总有高饱和度的霓虹灯色彩均匀散布,抑或在身体边缘形成光晕,

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浅景深镜头的局部聚焦让画面看起来诗意十足,人物的主观意识被高度浪漫化,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也得以充分展现。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最后是贯穿在王家卫众多影片中多次用到的手法——抽帧。在该部影片中它依旧发挥着无穷的魅力。所谓抽帧就是将1秒24幅的定格照片人为的抽走几幅,最低不低于每秒16幅。经过抽帧会使画面的“运动”产生顿感,即“一格一格”地动。

结合影片上下文来看,每每需要表现人物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时王家卫便会使用抽帧。这种手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赋予平凡的动作某种仪式感,让原本普通镜头的叙事功能得到升华,使人物持续地“若有所思”。另外,抽帧和慢镜头常常结合使用,即得到了慢镜头的深邃又避免掉了慢镜头的做作,让“凸显”自然形成,没有刻画的痕迹,观众也会在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的带领下,穿过人物的表象动作而更加钟情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反思:

用思想去思想自己的思想

王家卫导演的电影通常被大众简略地归档为小资小调的无病呻吟,是文艺青年必不可少用来标榜品味的谈资,这无疑都是对王家卫严重的误读。早在1959年,新浪潮电影就已然在欧洲达到巅峰,王家卫只是承袭了新浪潮的风格体系,用这种特殊的视觉符号表现现代主义电影的人文精髓。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或许在王家卫看来,电影的功能确实不止于讲故事,电影更重要的功能应在挖掘人类意识层面乃至潜意识层面的更深层动机,即通过电影中的人物观照出现实生活的你我,从思想上达成反思的共识。而在今天,“反思”这个哲学词汇已被滥用、盗用、误用,原本指“用思想去思想自己的思想”却被演变成“反省,自省”之类的含义,实属遗憾。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结语:新浪潮vs好莱坞

内在冲突VS外在冲突

非线性时间VS线性时间

巧合VS因果

开放式结局VS封闭式结局

新浪潮电影以人物内在冲突(意识流)为核心,多半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时间、空间打乱交错,再以巧合作为剧情的推动力,最后在开放式结局中让问题延续。同时新浪潮电影还继承了先锋派电影部分传统——不为叙事服务,只注重展现人物意识流动,而好莱坞古典模式恰恰与之相反——外在冲突核心、线性时间、因果逻辑、闭合式结局,这些都符合了人类心智的模式,也是好莱坞在电影市场占据霸主地位的法宝。

“法国新浪潮”vs好莱坞:如果电影不再讲故事,你还会去看吗

尽管新浪潮电影在镜头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和对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有很多叙事模式被好莱坞吸收借鉴,但因其沉闷、晦涩、松散,无故事的风格始终未能成为电影的主流。诚然,要消化新浪潮电影包括王家卫的电影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但世间万物的规律就是这样,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伴随不同高度的门槛,没有门槛就能得到价值的承诺即便不是谎言那也是致命的肤浅。

(非常感谢您能阅读至此,我会竭尽所能让您的阅读时间具有价值,您的鼓励就是我原创的动力,如若喜欢本文,请四选一:关注、转发、留言、点赞。总有一款适合你,再次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