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說起這句詩,相信很多人都朗朗上口,耳熟的很。但要問您這句詩是誰寫的,估計各位都會犯迷糊了。因為在全唐詩裡包含這一句的完整的詩歌,被收錄在兩位詩人的名下,分別是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和宋之問的有所思。為啥會這樣呢?說出來您可能都不相信,這個和一線謀殺案有關。劉希夷是初唐,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

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根據唐才子傳裡頭記載,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一次他創作了一首名叫代悲白頭翁的詩,拿給宋之問看。宋志文讀完之後愛不釋手,尤其喜歡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知道這首詩還沒有公開發表,宋之問就起了貪心,像佔為己有,便懇求外甥把這首詩讓給自己。最開始劉希夷倒是答應了,但是沒過多久他又反悔了。就這麼一來二去,宋之問覺得自己被騙了,十分惱怒,於是一氣之下就用土袋壓死了劉希夷。

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不過關於宋之問是否因為奪屍謀殺了劉希夷,這件事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歷史上也沒有任何的實錘,那就很奇怪了,八字沒一撇的事兒,為什麼偏偏宋之問要被扣上這麼大的一個屎盆子,千百年來一直讓人戳脊梁骨,這其中的原因說來有些荒唐。就是宋之問這個人在唐朝口碑太差,因此才讓很多人都覺得多師殺人這種事兒他完全做的出來。

說到這兒,你們該問了,你說了一堆宋之問的事兒,這人到底是誰?您彆著急,聽我慢慢道來。這宋之問也是初唐時期一位很有名的詩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就是他的代表作。要說宋之問在寫詩上的造詣是人可是有目共睹,就連一代女皇武則天都對他讚賞有嘉。

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公元690年,武則天帶群臣遊洛陽龍門,玩的很是高興,別命令大家即興作詩,並且下令說,哪位愛情先寫完,朕就賜給她一件錦袍!於是群臣紛紛是擼胳膊挽袖子,一個個躍躍欲試。左史東方虯第一個交卷,武則天看過後覺得不錯,就把錦袍賞給了他。可這邊東方虯穿著錦袍,屁股還沒坐熱,宋之問的詩也交上來了。詩裡寫著,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軍工服務朝翔鳳,天子城,春杏著龍。這首名為龍門硬質的詩,洋洋灑灑寫了42行,用詞華麗,文采飛揚,不僅詳細敘述了武則天訪問龍門的事情,字裡行間更是把武周朝的新氣象狠狠地誇讚了一番。如此含蓄又不著痕跡的拍馬屁,武則天心裡是樂開了花,自然也就更青睞宋之問的詩了。

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但是錦袍只有一件,怎麼辦呢?思來想去,武則天最終決定從東方虯身上奪回錦袍,重新將它披在了宋之問的身上。東方虯眼瞅著別人來扒自己的衣服,卻又不敢吭聲,估計當時的心理陰影面積已經大大超出計算範圍了。按理說,宋之問才華橫溢,又深得上司賞識,只要踏踏實實靠才華吃飯,怎麼著也能在高手如雲的大唐文壇裡混個風生水起。可是這位仁兄偏偏把寫詩當成了謀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和過牆梯,不僅沒有繼承半點文人的清高,還硬是學別人玩起了於奉承了一套。

為了能夠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宋之問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當時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是武則天身邊的兩個紅人,宋之問就攀上了這棵大樹,使勁的巴結張家兄弟倆鞍前馬後地伺候人家,他不僅給張易之寫詩作賦,甚至還為他低三下四地端過尿盆。堂堂一個才子竟然在女皇男寵面前卑躬屈膝到這種程度,這事兒聽起來也是有點匪夷所思。

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而更不可思議的還在後面,宋之問曾經給武則天寫過一首叫明河篇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鴛鴦雞上輸贏度,屋卻橋邊一雁飛。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成才疑問今。這首詩乍一聽起來又是鴛鴦,又是不可心的,是不是有點情詩的感覺?沒錯,根據本事詩一書中記載,宋之問天后朝球,為北門學士,不許,左名和偏倚劍奇藝。意思就是說宋之問為了加入北門學士團,專門寫了明河篇給武則天,毛遂自薦。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宋之問寫的這首詩可不只是為了求官,他還有更羞澀的意圖,就是做女皇的男人。要說當時的宋之問,雖然年紀也老大不小了,但論相貌也算得上是風度翩翩,儀表堂堂,估計就是這樣的一張臉,給了他莫名的自信,讓她天真地相信自己,只要在女皇面前搏一搏,說不定就能單車變摩托。

武則天是怎麼回應的呢?據說他讀過此事後是讚不絕口,但卻悄悄的對身邊人說,宋之問確實是個難得一遇的人才,只是他口臭燻人,朕實在是無法忍受。沒過多久這話就傳到了宋之問的耳朵裡,因為口臭表白被拒,想來這事擱到誰身上都夠無地自容的了。難怪就連史書裡都說之吻終身殘粉。話說回來,宋之問的慚愧憤恨可能只是表現在了愛情上,在做人方面,他不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在成為人渣的道路上越奔越遠。

滿腹經綸,博學多才,卻因一缺點被武則天拒絕

公元705年五週朝發生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張氏兄弟也被誅殺。宋之問因受牽連被貶嶺南,大概是受不了偏遠之地的貧苦生活,還沒到地方,他就冒死偷偷地逃回了洛陽,躲在了好朋友張重之的家裡。收留逃犯在當時那可是殺頭之罪,可見張仲之這個人非常的講義氣!可沒成想一次張仲之在家裡與同道中人密謀如何刺殺當時掌權的武三思時,恰好被宋之問給聽到了,宋之問覺得自己鹹魚翻身的機會終於來了,於是趕緊託人去武三思那裡告密。後來張仲之被殺,宋之問卻由於揭發有功,不僅直接將功折罪,再次走上了人生巔峰。

不過由於在前朝口碑太差,為了上位還曾出賣過朋友。宋之問這棵牆頭草即使重新做了官,也始終不受人待見。張仲之時期,宋之問被流放到了廣西欽州,兩年之後,唐玄宗看到他居然還活著,想到死人之前的種種劣跡,心裡十分不爽,於是乾脆下了一道諭旨把他給咔嚓了。果然,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都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宋之問還真是憑實力印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只可惜他滿肚子的才行,沒用到正地方。不然的話,說不定現在唐代最受歡迎詩人榜單裡還能看見他的大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