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母親輔導兒子作業將其打傷致死:別讓孩子為你的焦慮買單

今年1月3日的晚上,在陝西省武功縣,正在孕期的母親胡某輔導自己的親生兒子郭某做家庭作業。因為嫌兒子做作業時不太認真,母親情緒失控就對兒子進行了打罰。

後來到了凌晨發現兒子開始嘔吐,才緊急送到醫院進行醫治。但搶救無效,兒子郭某不幸死亡。

後經法醫鑑定得到的結論是,兒子郭某生前曾遭受過多次鈍性物體外力擊打頭部,至其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了嘔吐,後因誤吸,引發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

孕期母親輔導兒子作業將其打傷致死:別讓孩子為你的焦慮買單

武功縣法院已經對該案件進行了審理。被告人胡某,是死者的親生母親,事發時正處在孕期,最後判決胡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這是一場家庭教育的悲劇,由於母親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是放任自己焦慮情緒宣洩,最終做出了令自己後悔終生的事。

所以,無論生活讓你多麼崩潰,請不要發洩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為你的焦慮買單。

01、不是孩子不行,是父母太焦慮處處可見的"中國式家長焦慮"

"我孩子都兩歲左右了說話還不利索,只能一個字兒一個字兒的說,根本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這個怎麼辦呀?我快急死了,我要不要帶他去看看醫生呢?"這是一位兩歲男孩母親最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事實上,像這位母親一樣焦慮的家長並不是少數。為什麼家長們會如此焦慮呢?

家長作為成年人,他們面臨的各種壓力比孩子更大,有一部分是和社會大環境分不開的。現在生活節奏變快,以及嚴峻的生活工作壓力,使很多的家長在自己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有著種種的不安。

家長們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樣沒有特長,少了社會的競爭力,所以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的孩子文武全能,以應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孕期母親輔導兒子作業將其打傷致死:別讓孩子為你的焦慮買單

所以,實際情況就是,不論在哪裡,家長們聊的話題永遠是孩子。而討論最多的莫過於自己的孩子要到哪裡上補習班,哪裡的補習班質量最好?

最近是要給孩子報英語好、還是報數學好?相互討論中,相互比較、較勁的成分也有很多。

很多孩子,到了只有三年級,父母就會安排要提前上四、五年級的功課,以保證在孩子在班裡排名永遠名列前茅;而功課好了,自然就能學業前途一片光明。,甚至孩子的

而孩子的功課質量、考試分數,和在班裡的排名,成了家裡的晴履表。

網上有一段小視頻最近很火,一群孩子圍成一堆,舉著牌子高聲說道:"我愛學習,學習使媽媽高興,媽媽高興全家高興。"

一位女同事坦誠,這段小視頻說出了她的心聲。孩子如果作業做得好,考試成績好,她就滿心歡喜,家庭和睦;如果哪次孩子作業出錯了,分數考少了,她就立刻抓狂、噴火。

因為這位女同事認為自己和丈夫學歷、文化水平都不高,她只有從小進行嚴格教育,她的孩子才可能有出息,在未來發展中才有更多的選擇性。她的孩子在未來有出息了,她的晚年生活才有保障,不然一事無成的孩子會使她面上無光。

其實這種高壓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焦慮的情緒,是家長對自己自身的不自信,我們往往抱怨孩子不行,並不是孩子真得不行,而是我們自己太過於焦慮了,是對自己當下狀態不滿意的一種呈現。。

人們對於學習的態度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做為家長就是一個迴避學習、害怕學習的人,那麼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成為這個樣子,這是必然的。

02、孩子是父母負面情緒的直接受害者

就在今年4月17號晚上,一名年僅17歲的男孩在盧浦大橋跳橋身亡。這名男孩之前在學校與同學有過沖突,回家的路上,又與駕車的母親發生了爭吵。

從一段視頻可以看到,他的母親在橋上停車,先是走到左後座隔著窗戶與他對話,隨後返回車內但並未開車離開,緊接著男孩從車子裡衝了出來縱身跳下了橋。令人十分心痛的是,這個跳橋的孩子當時是毫不猶豫、決絕、不帶半分留念。

這又是一場家庭教育的悲劇。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裡英子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她喜歡的是天文,但是她的媽媽希望她考別的大學。在劇中,2019年1月1日英子已經失眠5天了,不過很可惜的是英子母親身為老師,卻沒發現女兒內心的煎熬。

《小歡喜》裡還有一個叫丁一的男孩,他想上地質大學,但是他的父母壓著他學了他不喜歡的金融。他因為高考的壓力也得了抑鬱症、長期失眠,最後找不到了他自己的夢想,跳樓自殺了。

丁一的死對英子影響很大,她失眠的情況越來越重,感覺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也無法快樂起來,老想哭、想解脫,這其實都是抑鬱症的表現。最後英子一個人去了深圳看星星,她以為到了深圳看到了星星就會開心,但是英子還是不開心。

後來她的父母找到了,英子媽媽不明白她為什麼這麼做。英子站在橋欄杆上對她的媽媽說:"對,你是為我好,這都是你講的,跟你講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解決我自己的人生...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孕期母親輔導兒子作業將其打傷致死:別讓孩子為你的焦慮買單

英子是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嗎?不是的,她愛她的父母,所以才想偷偷的逃走。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們以為這是愛的表現,"我愛你我才會管你,才會去要求你",但是這種強行通過外力去要求孩子行為發生的變化、一個結果的量化,這個結果不會持久的,而且會非常被動、辛苦。

最扎心的是,自以為愛孩子,反而會深深傷害了孩子現在很多的家長把焦點放錯了位置,他們心中牽腸掛肚的都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表現,而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家庭關係、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起來的。。

03、父母應該先找回自我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是父母的鏡子。

《窮養富養,不如教養》一書中說到個例子:"200年前,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個叫嘉納塞愛德華的人,他很有學問,而且注重自身修養,對子女教育也重視。至今,他的家族已傳8代,其中出了1位副總統、1位大使、13位大學校長、103位大學教授、60位醫生、80多位文學家、20位議員。在長達兩個世紀中,竟沒有一個後代被關、被捕、被判刑的。"

"同樣是在200年前,紐約州有個名叫馬克斯萊克的人,他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酒鬼、賭徒,對子女不管不教。他的家庭至今也繁衍了8代,在這8代子孫中,有7人因殺人被判刑,有65個盜竊犯、234個乞丐,因狂飲死亡或殘廢者多達400多人。"

以上是要說明遺傳基因的作用嗎?不是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咕咕墜地開始,父母的影響已經就發生作用了。孩子的行為會受父母的影響,家長是他們模仿學習的對象。

仔細觀察就不能發現,往往那些對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父母,都認為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也不愛讀書,看書就發睏,反過來卻埋怨孩子不好好上學唸書,做功課不認真,一聊到學習就會噴火。他們沒有想過家裡根本沒有讀書的氣氛,也沒有為孩子做出喜歡看書的榜樣。

這不是說要求我們每個家裡到處都是書,全家人都愛看書。只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知識、對書本、對學習一種渴望,這種真實的感受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曾經有一位美國的學者,對1萬多名膚色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的孩子進行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孩子首要要求的不是外在的物質條件,對他們而言,父母和家庭的關愛、家庭和睦才是他們最重要關心的。

所以家長情緒的解決之道是先向內尋,這是一個找到內心、找到自我的過程。和孩子交流時帶著覺察力,因為很多家長從來沒有去關注過孩子內心的感受,他們只是被自己主觀的假設限制住了。

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孩子自己主動的選擇學習和被動壓制的學習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最好的育兒就是育己,千萬不要讓孩子為你的焦慮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