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一首山水詩,讓你感受萬物和諧、物我合一的生態美意識

當前,人們對於王維的研究早已是一派繁榮的景象,無論是從禪意或者畫意,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本文就主要從王維山水詩中表現及其蘊含的生態美意識方面著手,用現代人的眼光去探討王維的山水詩中所涵蓋的環保價值,這對於進一步瞭解王維的山水詩及其思想有一定的幫助。

王維山水詩中蘊涵生態美學意識,具有較濃的禪思,其實其禪思也具有濃厚的生態美意識。所謂生態美,就是人與自然生態關係和諧的產物,它是以人的生態過程和生態系統作為審美關照的對象。在王維的詩中體現為萬物和諧、物我合一的生態美意識。

王維的一首山水詩,讓你感受萬物和諧、物我合一的生態美意識

這同樣也體現在王維山水詩對於空的營造上,在《輞川集》中就集中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體現了王維所追求的萬物和諧的理想。

如《鹿柴》,王維在這首詩中就表達了在輞川、在鹿柴,不僅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且萬物生長有序,皆有生機,即便是密林深處的苔蘚,也能得到陽光的溫暖,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生態。

再有《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歌完全描述了一個寧靜的世界,是佛家“以靜為樂”的禪學理念的形象寫照,在這裡,自然界的寧靜與詩人排除世俗雜念後心境的寧靜,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心靈相通,相互理解的高度。

王維的一首山水詩,讓你感受萬物和諧、物我合一的生態美意識

這首詩歌主要表現為詩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為樂,“明月來相照”正是大自然與詩人之間的心靈對話。

還有《斤竹嶺》,這是一首描寫竹海的歌,全詩無一竹字,卻處處是竹。但是這首詩的深意,不僅僅只是寫竹海,還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裡並不是一片原始竹海,有路有人,人與竹,和諧相處,渾然一體。

如《山居秋暝》,詩人通過這首詩把控山雨後,秋天的那種涼爽,松間明月的那種幽光,石頭上清泉的聲響,以及女孩子們浣洗回家的歡笑聲和漁船緩緩穿過荷池的動態,非常和諧、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王維的山水詩中也集中地體現出了萬物和諧的美學觀點以及以靜為樂的禪學理念。和諧美是王維山水詩最本質的美學特徵,也是《輞川集》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題。

在這些詩歌中,不僅每一首詩中各個意象都成了一個完整的和諧的世界,而且詩人的許多詩都創造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意境優美,寧靜祥和,遠離塵囂,由這些意境最終組成了一個新的優美恬靜的世界。

如此看來,王維的詩的確具有萬物和諧的生態美意識,但是生態美意識仍具有獨特的禪宗特色。首先,他認為世間萬物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因此也是相互影響的平等客體,作者或以平靜的心態賞識著自然界的萬物,或將自己作為一個平等的客體融入萬物之中,將空寂的禪思折射到萬物之中,同時也體驗充滿禪思的萬物帶給自己的禪意世界。

這些都和佛教精神是不謀而合的。因此說當道教主張順應自然,祈求昇仙時,儒家大興比德說,凸顯倫理時,佛家卻走向了一個與自然親和交融之路,將自然視為生活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王維的一首山水詩,讓你感受萬物和諧、物我合一的生態美意識

佛教認為自然是與人親和並可以啟人悟道的生命存在,它是本體的合一。

它的核心是緣起論。它認為萬物有緣,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人也是萬物之一,因此它與其他事物也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

因此,佛教徒尊重自然的原始存在,並將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把平等的修行者加以對待,因此善視自然成為他們的自覺意識。

這本身就具備比較濃的生態美意識。

王維的一首山水詩,讓你感受萬物和諧、物我合一的生態美意識

這一觀念對於深受佛教影響的王維影響頗深。王維的詩被稱為是有禪意,禪意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空的理念。這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萬物之間的和諧場景,也體現了人與自然親和的主觀心態。

同時對於王維來說自然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也是他的修行場所與夥伴,因此在描寫山水時,很自然地進入修行時的心理狀態,也很自然地流露出修行時以靜為美、以靜為樂的審美心理,而這種審美心理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於空境的體悟上。對於空境的體悟也影響到了王維山水詩澄明的藝術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