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老農翻修雞窩,考古隊趕到後,激動的說:等這一天10多年了

引言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五千年的歷史中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傳統文化,而古墓文化也是其中很獨特的一種。要知道,古人很看重身份尊卑這種事情,不僅在生前重視,在死後也要嚴格遵循身份等級的規則。所以為了在死後也能突顯這種地位的尊貴,墓主通常會把自己的古墓修建地十分富貴華麗,陪葬品也價值連城。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古墓,就是清朝新疆巡撫陶模

的墓,一起看看這個官員的墓有什麼獨特之處吧。

浙江一老農翻修雞窩,考古隊趕到後,激動的說:等這一天10多年了

01

事情發生在浙江嘉興市的一個村子裡,一位老農民想要將自家的雞窩翻新一下。考古專家知道這個消息後,竟然開始蹲點,並且十分激動,說大家等這一天可等了十幾年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個老農民的雞窩下面,就是陶模的陵墓。

陶模是我國清朝的一個新疆巡撫,幼年喪父的他生活在一個很平凡的家庭中。家中條件不算最好的,但也能夠溫飽度日。父親死後,陶模的母親就找到一個活計兒——憑藉自己的紡織手藝去賣絲綢,就這樣,母親將陶模養大了。生在戰亂紛飛的年代,一腔熱血的陶模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便進了太平軍的隊伍。眼看著自己的家鄉一天天地淪落,卻不能挽救,陶模十分痛心。於是,在太平軍中當雜役的他刻苦學習,發奮圖強,勤勤懇懇地努力著。功夫不負有心人,陶模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考上了進士

浙江一老農翻修雞窩,考古隊趕到後,激動的說:等這一天10多年了

02

一開始,他並不是新疆巡撫。因為陶模為人剛正不阿,所以在當甘肅知縣時,便是出了名的清官。他本身智勇雙全,而且心思細膩,經常立功,後來便成了秦州的知州陶模憑藉著自己的一身本領,步步高昇,最後當上了新疆巡撫,後來還成了總督。晚年時期陶模得了一場大病,在廣州逝世了。旁人將他運回嘉興的老家妥善安葬,皇帝還追封其為太子少保。由此可見,陶模在皇帝的眼中是有幾分分量的。

陶模的陵墓在嘉興市,在初次研究調查時,專家們瞭解到一些信息。村民告訴專家,陶家之前是村中為數不多的大戶人家,不僅家境好,聲望也好。村子裡的北邊全是陶家的地,陶模的陵墓就在這大片地的中心位置。前文提到過,陶模是一個清官,所以百姓們對他也十分愛戴。這陵墓的旁邊有幾座房屋,是人們自發修建的,為的就是方便給陶模守墓。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前來祭拜陶模的人也不在少數。

浙江一老農翻修雞窩,考古隊趕到後,激動的說:等這一天10多年了

03

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在那個特殊時期,陶模的陵墓被人打開,沒有發現寶藏的人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便把墓中的六塊石碑偷走了。剩下的兩塊石碑被鄉下的人抬走了,其中一塊被拿去做了橋板,但正逢大雨將其衝進水中,便沒了蹤跡。另一塊也無法找到,就這樣,陶模墓中的石碑都散落了。

後來村民回憶,其實還有一塊墓碑,因為體積太大,所以沒有被偷走。人們當時還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便將這塊墓碑隨手一扔,正巧丟到開頭老農民家的雞窩處,於是才有了開頭那一幕。老農民也是1999年才知道這件事,當時博物館的相關人員進行文物普查,根據線索找到老農民的家,挖掘之後發現了墓碑的蹤跡。當時這塊碑太大了,所以工作人員只好將聯繫方式給了老農民,告訴他在拆遷房子或翻新時一定要聯繫博物館。

浙江一老農翻修雞窩,考古隊趕到後,激動的說:等這一天10多年了

結語

就這樣過了十幾年,老農民在打算翻新雞窩時,突然想到當年工作人員的話,於是立馬聯繫了博物館。那邊博物館和考古專家等他的消息已經等了十幾年了,所以聞訊立馬趕到現場,開始蹲點。要知道陶模的墓碑歷史價值極高,所以考古專家才會這麼激動。這也是給大家提個醒兒,要有保護文物的意識,在發現文物時一定要儘快聯繫相關人員到現場進行勘測。

參考文獻:《名臣陶模父子行略》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