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一)

“為了大日本帝國,” 關行南海軍上尉在寫給父母的信中這樣說道,“我將會駕機對敵人的航空母艦發起撞擊式攻擊,以此來報效天皇的仁慈。我志願這樣去做。”

關行男寫這封信的時候,正值美日海軍之間的萊特灣海戰剛剛打響,日本人在這次戰役中首次動用了神風特攻隊對美軍艦船實施自殺式攻擊。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一)

其實,有關“神風”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公元1274年的一場風暴,當時,蒙古大汗忽必烈的艦隊浩浩蕩蕩地向日本駛來,突然遭遇海上臺風,龐大的入侵艦隊被瞬間吹散,全軍覆沒,日本人於是把這股拯救了其命運的颱風稱為“神風”,進而頂禮膜拜。事實上,“神風”這個字眼最初並非意味著自殺行為,而是在20世紀30年代作為一款曾經刷新了飛行航程紀錄的飛機的綽號。同樣,後來的“神

風”自殺式攻擊也並非全部由空軍和飛機實施,例如,在日本陸軍的隊伍中,由於缺乏足夠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許多日本士兵往往會攜帶著裝滿炸藥的揹包,在同美國人的激戰中,直接躺倒在美軍坦克的履帶下面引爆。除此之外,日本人還曾經組織特種作戰突擊隊實施“神風”突襲行動。

許多人也許認為,日軍神風特攻隊飛行員們的精神動力主要源於他們對日本天皇的頂禮膜拜。但事實上,參加太平洋戰爭的許多神風特攻隊員卻是基督徒或者天主教徒,上面提及的關行男就是其中之一,這就是為什麼他在家書中提到“天皇的仁慈”的原因所在。

部分問題還在於,當今世界,人們普遍將日本視為一個技術創新型的國家,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技術上卻遠遠落後於美英等西方工業化國家,就連日軍那款曾在戰後受到極度吹捧的“零”式戰鬥機,在一名美國軍官眼裡也不過是一款“運動型飛機”而已。

“零”式戰鬥機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出盡風頭,憑藉的只不過是它的輕盈小巧、機動靈活的作戰特性,而這種能力恰恰是西方國家那些工業技術型飛機所不具備的。與此同時,相對於戰爭初期英國、荷蘭等國部署在遠東地區那些性能落後且數量有限的飛機而言,日本“零”式戰鬥機更是技高一籌,佔盡上風。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一)

在裝備技術發展方面,不妨拿日本帝國與它的盟友納粹德國進行一番比較:為了對付盟國密集的防空火力,德國人專門發明了遙控滑翔炸彈,並在薩萊諾戰役中首次用來對付盟軍部隊。與之相反,同樣是為了對付防空火力,日本人卻使用了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飛機。

此外,為了對付美國的高空轟炸機,德國人發明了使用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梅塞施密特”Me 163型截擊機,而日本人則是去掉了其“零”式戰鬥機上所有能夠拆除的東西,通過降低重量提高速度,鼓動他們的飛行員直接駕機撞向美軍的轟炸機,從而實施另一種形式的自殺式攻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和德國雖然互為軸心國集團中的夥伴國,但二者之間的實際交往卻並不多,彼此之間進行技術轉讓的情況也極為罕見,軍事上的協同合作更是從來沒有。因此,日德之間雖然存在著相互聯絡的具體程序,但到了1944年年底的時候,德國人自身已經無暇自保,其面臨最終失敗的命運已經不可逆轉,因此對於日本更是愛莫能助。就德國自身而言,當時唯一的問題在於,這個希特勒一手打造的第三帝國將會在何種程度上、以何種方式走向覆亡。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一)

也許有人堅持認為,日德之間的聯絡由於空間距離上的遙遠而極為困難,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德國與日本之間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一條連續而又順暢的通道。當美國人因為珍珠港遭遇偷襲而對日本宣戰時,希特勒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對美國人宣戰,但此舉實際上加速了德國自身的潰敗。、

當然,在此之前,美國對於英國的與日俱增的全方位支援,不僅招致德國人的強烈不滿,也早已引起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人們紛紛懷疑美國人與德國人之間這種非戰爭狀態還能持續多久。因此,希特勒的對美宣戰,無異於為美國人提供了一個期待已久的藉口。

血與火:太平洋海戰史,一場改變戰爭形態的激烈較量(七十一)

的確,在此之前,美國人雖然奉行其所謂的中立政策,但實際上卻嚴重傾向於支持英國等民主國家,它不但以《租借法案》的名義為其提供武器裝備,而且還直接在美國基地為英國人訓練軍隊,維修英軍在戰爭中受傷的戰艦,例如1941年1月在馬耳他附近海域遭受重創的英國皇家海軍“卓越”號航空母艦。尤其值得說明的是,美國人甚至允許和支持其子民志願參加英國軍隊作戰,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