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钟会为何在灭蜀之后选择叛乱

这件事儿得从公元263年说起,权臣司马昭(就是其心路人皆知那位)派遣大军讨伐蜀汉政权,其中东路大军就是由钟会率领的十余万人由斜谷、骆谷进军汉中,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提议从阴平小道入蜀,魏军攻入成都,刘禅投降几个月后成都发生了一场所谓的叛乱,主角就是钟会。

先说说钟会何许人也,出身颍川钟氏,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聪慧过人,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的评价;二十几岁时成为司马师的幕僚被评价为有王佐之才;三十六岁就被封为司隶校尉(差不多就是现在的纪委监察组组长,至少得副部级待遇),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就说过“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敌人都这么评价,能力可见一般。)

分析一下钟会为何在灭蜀之后选择叛乱

注意这个眼神

就这么个主儿怎么会选择叛乱呢,有人认为说其“心存魏室”,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毕竟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奉郭太后的遗旨,这个想法太表象了,不靠谱,如果真是为了铲除本国权臣,干嘛还要带着一个死忠于敌国的姜维,深度分析都不需要,这是一个完全不成立的逻辑。

还有人认为钟会是居功自傲,特别是在其构陷邓艾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这个笔者觉得也不是很靠谱,钟会何许人也,不会因为搞掉一个经过十几次北伐残破无比的益州就自傲,他心里很清楚以当时魏国的经济,搞掉蜀国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如果不是因为蜀道难外加上姜维这个被孔明调教许久的将才增加了难度等级,恐怕曹魏早就动手了。

分析一下钟会为何在灭蜀之后选择叛乱

再看这个眼神

所以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三国末年的社会状态来进行分析。

先说这人口和兵力,灭蜀时,蜀国有人口94万,吴国有人口230万,魏国有人口450万,这个数字来源于三国志,陈寿大大写的,暂时认为就是这些人口吧,也就是说蜀国投降后还有十万蜀兵,再加上三路大军共二十万,成都地区大概屯兵三十余万。

再分析刘禅投降后还在蜀中的将领,邓艾、诸葛绪已经被钟会构陷被囚禁,这三十万大军已收入帐下,这可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当时驻守长安的魏军,应该是超不过三万人,而长安至剑阁是无险可守的汉中平原,直取都城洛阳是轻而易举的事。

魏国经过几十年的屯田,经济上高出其他吴蜀一大截,只要是能直取洛阳搞定司马氏后再吃掉吴国,一统天下的大功稳稳的收入囊。在高平陵之变后曹氏已然没有什么政治力量,大功得成后,找合适的时机再玩一把“禅让”,想想都美。

分析一下钟会为何在灭蜀之后选择叛乱

再品品这眼神

这种账面上的实力对比,实在是占尽了优势。钟会对权利欲望极强,怎能放弃这么好的成为一代枭雄甚至夺取天下的机会?在回想一下前三五十年的事儿,何进董卓还有曹操,哪个不是这样夺取了帝国的权利,更何况还有郭太后遗旨这样一个完美的入宫理由,换你你不反?

于是乎,钟会决定反了。

既然决心已下,自然就开始准备动手了,作战计划都出来了,还没执行就被司马昭的一封“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的警告信外加魏军口口相传的坑杀之闻就轻易化解了。

钟会同志连成都城都没能出的去!

分析一下钟会为何在灭蜀之后选择叛乱

失败的原因一,钟会不够低调,连司马昭夫人这种八杆子打不着的人都能看出来“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大部分人都能猜到他的那点小九九;

失败的原因二,大将出征,上位者必然会在军中埋伏好合适的刀斧手,司马昭又是一个有窃国之心的人,灭国大战这种大事不可能会放任大将拥兵自重,这种在历史上重演了无数遍的帝王心术熟读历史的人早该见怪不怪;

失败原因三,没搞定人心,就琢磨着搞事情。

欲望真的是可以让人迷失,尤其是权利,谁也不一定扛的住。

这个故事有两个问题可供我们思辨的,第一,别觉得自己行了;第二,别觉得别人不行。看官们可以把总结留在评论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兴替得失其实都与你我相关。

感谢关注收藏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