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你認為這樣好嗎?

紫葉巖


這樣當然不好,這樣的人會活得很累,長期下去你只能活成別人所期待的自己,漸漸失去自我。

一個人要有主見,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規劃和目標,按照自己的方向去努力。

別人的看法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不能一味被他人的思想左右。

自己不足的地方,儘量去完善就好,不可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你無法去控制別人的想法和嘴巴。所以說:走自己的人,讓別人說去吧!

做自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就好了。何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辰一笑


你問一個人不管生活還是工作都太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樣好嗎?我的答案是好也不好?為什麼呢?因為:首先生活或者工作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好了壞了責任由自己承擔。網上有句極端的話說,啥事都聽別人的看法,你就像是個褲衩兒,啥屁都得接著。何必呢?

其次適當地聽一聽別人的看法。在複雜多變的職場上行走的自己,畢竟也處於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夠周全之處。想要做更好的自己,也需要以人為鏡,聽聽別人的看法,因為旁觀者清麼!但是隻能參考,不可全聽。因為最瞭解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最後是在不在乎的關鍵,取決於自己的判斷標準。正常情況下這個標準就是有利於自己正常的成長。所謂的正常成長。指在合法合德合律(符合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穩健地實現自己的夢想。你認同嗎?



天道若龍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仔細辨析的問題。題主的問題,我們不妨暫且擱置一邊,先反過來問:“一個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樣好嗎?”

比如,員工不必在乎老闆的看法,賣家不必在乎買家的看法,學生不必在乎老師的看法,兒子不必在乎母親的看法,丈夫不必在乎妻子的看法……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無窮無盡地列舉出來,因為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面對這樣的問題。

顯然,回答“不必在乎”是極其荒謬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你不是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而是和你的同類生活在或大或小的群體中。一句話,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脫離了群體,往小了說,你作為個體什麼都不是,甚至生存都成問題;往大了說,文明也就不復存在,科技無從談起,繁榮更是無處可尋。想想吧,生存能力強如魯濱遜者,亦朝思暮想、千方百計謀求回到人類社會。

群居的本質就是相互之間必須分工合作,而分工合作就離不開溝通協調,而溝通協調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群體中的成員不斷以各種方式交流各種“看法”。

那麼,所謂的“看法”究竟是什麼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第一,“看法”在一定意義上講其實就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被證明相當有用的各種“知識”和“經驗”,並因其有效而被廣泛接受作為評判事物的“依據”。過去人們尊老,當然不是因為老人齒落髮白,而是因為老人久歷風霜,擁有最豐富的經驗,因此也就是最厲害的“知識權威”。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今天,科技昌明,專業人士取代了老人,重大事項,難道你敢無視專家的“看法”?

第二,“看法”是形成“輿論”的前提。大多數人比較一致的“看法”就形成了輿論。而輿論不要說在媒體發達的今日有其重要作用,就是古人又何嘗不知輿論的力量?“三人市虎”、“眾口鑠金”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因此,你生活在社會中,一旦無視輿論,你的脊樑骨非被戳斷不可。

第三,“看法”實際上自然而然地就會演變為一個“聲譽評價系統”。例如,別人對你的“看法”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你的個人“口碑”。一旦你有了壞口碑,那麼不管你是否願意,別人都將對你避而遠之,如此一來,你還敢無視別人對你的“看法”?你還敢豪邁地宣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因此,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了解別人的“看法”,更要重視別人的“看法”。只有這樣,才能利己利人,合作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