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稻盛和夫關閉“盛和塾”的思考

盛和塾是一個面向企業經營者的學習型組織,旨在持續分享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和阿米巴經營管理方法。它始於1983年(原名為“盛友會”,1989年更名),由稻盛和夫親手創建,目前在日本有56個據點,在日本以外的國家有44個分會,塾員人數達到1.4萬餘人。

關於稻盛和夫關閉“盛和塾”的思考

文化知識、生活智慧是用生命凝結而成的,對於人生來說,這是對人類發展最大的貢獻,對新生命最珍貴的給予。因此傳播知識文化就顯得義不容辭,那麼稻盛和夫為什麼要背道而馳呢?

他自己解釋說:如果(在我過世後)盛和塾的組織依舊留在社會上,總會有人想濫用盛和塾的名義、敗壞盛和塾的名聲,而且還會出現一位所謂的我的“代理人”站在臺上解說“稻盛哲學”。但這種解說肯定會糅合進去“代理人”自己的思想,是不能被稱為“稻盛哲學”的。

關於稻盛和夫關閉“盛和塾”的思考

這句話首先肯定了稻盛哲學是有價值的,關閉不是淘汰。接著很直白地表明被迫關閉“盛和塾”的原因是沒有接班人。而網上某博士解釋為稻盛和夫為了珍惜自己的名譽和對信任稻盛和夫的人負責。對於一個已被封為“經營之聖”的人來說,這點名譽何足言哉!從古至今又有哪位老師能對學生的才與不才負責呢!所以關閉“盛和塾”的原因肯定是和名利不相關的。

以稻盛和夫的社會地位居然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確實很難讓人接受。然而這或許是最殘酷的事實。首先,“盛和塾”傳授的是學問、思想境界,而不是企業經營管理。其次,稻盛和夫的思想境界已經到達了很高的高度,如他的名言“成為一個比降臨人世之初更好的人”,估計沒幾個人能懂!找個能代表自己的人就顯得很難。再者佛家、道家雖有高人,然而他們的學說是脫離世俗的,而唯一與世俗糾纏的儒家都快銷聲匿跡了,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已離世四十年了,所以找不到接班人,並不是不可能。

關於稻盛和夫關閉“盛和塾”的思考

歷史上有相同的例子,孔子71歲,顏回死了。孔子痛哭:噫、天喪予、天喪予,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大致意思是:天滅我啊、天滅我啊,一顆好的苗子還沒有長成棟樑之才就夭折了,一朵鮮花還沒有結果實就凋謝了。史書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賢人,而被孔子視為接班人的唯顏回一人。要知道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閱人無數啊!所以顏回死了,孔子的智慧只能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了,孔門也因此由盛而衰。

關於稻盛和夫關閉“盛和塾”的思考

思想境界高了,曲高和寡是自然的事,稻盛和夫之所以選擇關閉“盛和塾”,我想有他深遠的思慮處。他以他的影響力讓學子、有緣人反思這個世界,或許從中可以窺探到人類的命運到底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