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父母:別讓你的這種愛,再去傷害孩子

01

前段時間一條尋人的消息令人揪心:

24歲的浙江海洋大學大四學生周玲軍,於4月30日晚上與家人失去聯繫,監控拍到他當晚9點06分,獨自一人從學校走出,隨後消失在監控中。

令人遺憾的是,昨晚警方從浙江海洋大學旁邊的湖裡打撈起一具遺體,初步認定是周玲軍。

又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消息。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能想象到周玲軍的父母得知這則消息時傷心欲絕的情景。

看到這則消息網友留言表達對孩子的惋惜與不解:

※看見這樣的新聞我都想哭。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容易嗎?拋開物質不說,情感上怎麼能夠接受?活生生的一個人,說不在就不在了,讓家長怎麼接受的了啊!

※父母好不容易拉扯到上大學,卻得到這樣的噩耗,試問父母能承受的了嗎?不論任何理由,你們的做法不能為父母多考慮一下嗎?孩子們,三思而後行!

是什麼讓孩子如此決絕地離開辛辛苦苦養育的父母,同窗好友,手足兄弟?

當我們都在惋惜,指責孩子衝動不能替父母著想時,可又有誰能體會孩子的感受一一無助、絕望!

02

每個孩子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出了問題,做父母的要首先反省是否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出在了哪?

當蹣跚學走的孩子要撿起地上的東西時,媽媽怕磕著碰著,連忙拾起遞到手邊。

當上幼兒園的孩子要自己洗小毛巾時,奶奶怕衣服弄溼了,忙說別添亂了,我來洗。

當上小學的孩子要自己上學時,父母不放心路上車多,無論多忙都要接送……

等孩子長大後,家長變本加厲地這樣做。

父母用他們的"愛"為孩子築起,一道道防風防沙又防雨的高樓大廈。這就是溺愛。

警醒父母:別讓你的這種愛,再去傷害孩子

柳宗元有句教子格言:

雖日愛之,其實害之。

溺愛不是愛,是害一一它猶如一把舉向孩子的屠刀,一點點地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也一次次斬斷了他們翱翔的翅膀。

03

記得,我一位朋友講:她小時侯學習好,媽媽從來不讓幹家務活。師範畢業那年,她在大姨家幫看門。大姨走時告訴她有鹹鴨蛋。中午,她拿一個洗洗磕破,咦?怎麼淌水了?又拿一個磕破還是淌水,鴨蛋壞了,不能吃!她竟然不知道鹹鴨蛋也得煮熟才能吃。那天中午只能幹啃饅頭對付一頓。

可見一些家庭對子女的寵溺到了何種程度。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華萊士,將溺愛稱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他說:“這個陷阱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這種家教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幫自己做,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他們在面對問題表現得手足無措,缺少了長輩呵護的他們會感到恐慌甚至絕望,產生輕生的念頭。

警醒父母:別讓你的這種愛,再去傷害孩子

04

目前,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象。

來看一組來自“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的數據:

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

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人們不禁問:這些孩子為什麼會自殺?

原因眾多:也許因為考試不理想;也許因為學業壓力大;也許因為同學間糾紛;或者因為被罰寫檢討……甚至於僅僅只是因為一兩句的批評或沒有清晰的自殺原因。

每當出現自殺的事例,家長總歸結為孩子的內心越來越脆弱,可否問一句:是誰造就了他們脆弱的心?

知乎上卻有一位網友面對大學生自殺,寫下這樣的留言:

有時人活著比死難得多了。

溺愛早已讓孩子如溫水中的青蛙,一但離開舒適的環境,無法適應外面的環境。

複雜的社會,學業壓力,人際關係足以讓他們身心疲憊。如果再遇到點事,往往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棵稻草,頓時失活下去的勇氣。

05

作為父母該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做些什麼呢?

1三歲以後逐漸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決不包辦。

從學洗一雙小襪子起,鍛鍊孩子認真對待每件事,學會生活的最基本能力。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孩子最終要獨自面對外界,就從現在起,讓他們學著為自己的事做主,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同時也要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並加以指導。

3給孩子成長的獨立空間。

進青春期後,孩子獨立意識增強。父母要守住:孩子好好學習,不做壞事的底線,讓他們自由成長。

警醒父母:別讓你的這種愛,再去傷害孩子

要想讓孩子有小草一樣頑強的生命力,就要像大地一樣睿知:讓他們享受陽光雨露,也經歷風霜雨雪。

如果說孩子是天使,那麼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