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國古代商人都是如何發家致富的

古代商人發家致富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掌握供求關係賺大錢

秦朝末年,督道縣地處邊疆,縣裡駐紮了很多軍隊,儲藏了很多軍用的糧草和犒賞軍隊的金銀珠寶。某天有一個消息傳來,漢王劉邦帶領軍隊攻下咸陽城,秦王子嬰出城投降。聽到此消息後,地方官和駐軍四散而逃,縣城一下子由曾經秦朝的國家倉庫變成了無政府狀態,當地的平民在戰亂中紛紛打開倉庫,搶劫裡面的金銀財寶,很快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但是唯獨糧倉無人問津。因為在眾人眼中,糧食遠遠不如珠寶值錢,況且兵荒馬亂之時,眾人四處逃難,糧食也不好隨身攜帶。

揭秘:中國古代商人都是如何發家致富的

但是一位人稱任氏的糧倉管理員認為,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張嘴吃飯的,糧食一定是重要的東西,於是任氏和家人一起在自己家挖了很多地窖,把沒有人要的糧食用馬車悉數運到自己家的地窖中。

秦朝滅亡之後,楚漢戰爭持續了四五年,連年戰亂,土地荒蕪,糧食越來越貴,曾經搶到金銀珠寶的人把財物拿出來換糧食,任氏通過出售地窖的糧食把當地的金銀珠寶收入囊中,很快任氏由倉庫管理員變成當地首屈一指的富豪。

任氏完成財富的原始積累後,大力發展農田畜牧,購買價貴質高的產品,最後任氏的富有延續了好幾代。

提前預測到未來的政治經濟形勢,抓住未來供求關係的重點,是任氏能夠在亂世發家的關鍵,但是不可否認,任氏發家也是在恰當的時機下。在今天,類似任氏的發家機會雖然不再有,但是任氏對於商品供求的預測是值得借鑑的。

繡花不如當街做買賣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寫有這樣一句話:“窮人要想發財致富,種田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繡花不如當街做買賣。”在古代,經商是窮人發財致富的可靠途徑。

戰國末年,甘肅省平涼地區在當時被稱為烏氏。一位人稱烏氏倮的普通牧人,以放牧牛羊為生,通過十幾年的辛勤勞動,烏氏倮的牛羊小有規模。但是某天他登上山頂,看到各個山谷中滿山滿谷的牛羊都是西域國王的財產。烏氏倮在羨慕之餘想到,如果以自己目前的方式,恐怕幾輩子也積攢不下這些財富。

烏氏倮苦思冥想後,賣掉牛羊,在中原地區買了很多精美的高級錦緞,運回西域後,獻給西域國王。國王高興之餘,以大量的牛羊作為回報。而牛羊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以山谷來計算數量。

烏氏倮通過牛羊和錦緞的往來貿易,獲利十幾倍,這正是通過和西域國王這個大主顧做買賣獲得的。看來,做“倒爺”挺好!

揭秘:中國古代商人都是如何發家致富的

壟斷市場得暴利

漢成帝年間,成都人羅哀替石氏掌管錢財,石氏很相信羅哀,給了他很多錢,讓他往來於巴蜀和京師兩地通過貿易販賣經商賺錢,羅哀帶著一萬錢來到京城經商。幾年之後,羅哀的一萬錢被他打理到一千多萬錢。

但是羅哀還是覺得財富增長速度慢,販賣的利潤是有限的。於是羅哀動了動腦筋,他把這一千多萬錢,拿出其中的一半賄賂曲陽侯王根和定陵侯淳于長,讓他們把井鹽的生意全部交給他來做,不讓別人做這份買賣。在羅哀壟斷了井鹽生意後,他還把剩下的錢貸給其他郡國。由於有曲陽侯和定陵侯的撐腰,也沒有人敢欠他的債。這樣羅哀一年的利潤就是他投入本金的一倍。

任何時候,壟斷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高利潤也意味著高風險,畢竟有太多的人盯著這塊肥肉。歷史上官商勾結搞壟斷的人,有好下場的人並不算多。

暴利與性命可兼得乎?

資源性生產很吃香

在古代經商,可以做奢侈品買賣,買賣珠寶玉器,古玩珍奇,和有錢人打交道,獲利百倍。也可以做小本買賣,販賣衣食住行生活所需,雖然利潤微薄,但是消費者多,出貨量大,也同樣可以發家致富。但這些市場,只要有本錢,誰都可以玩,但是稀缺資源性的資產就不一樣了。

秦國攻破趙國的時候,趙國卓氏夫妻被流放到蜀郡。被一同流放的犯人們,都拿著自己的積蓄賄賂管事的官吏,請求他們把自己遷徙到近一點、條件好一點的縣城居祝只有卓氏一家打聽到一個情況,某個偏僻的縣城裡面,地方狹孝土地貧瘠,但那裡的百姓善於經商,而且這個地區富藏鐵礦。於是卓氏夫妻要求流放到這個很遠的地方。

卓氏夫婦的決定是正確的,於是他們在那裡的山上開礦鍊鐵,鑄造鐵器,還與滇、蜀地區的人們做買賣。經過卓氏夫妻的苦心經營,他們變得很富有,家裡僱得起八百個奴僕。

揭秘:中國古代商人都是如何發家致富的

無獨有偶,從山東流放到西南地區的俘虜程鄭,也在流放地經營冶煉鍛造業,把鐵器賣給當地的少數民族,和卓氏夫妻的富有程度不相上下。卓氏夫妻和程鄭屬於技術型人才,他們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長,做生產加工,然後出售,頗有前店後廠的範兒。卓氏夫妻和程鄭都進入了“藍海市潮,以此致富。

新行業造就新財富

就像當今電商、智能手機的出現帶起了一大批富豪一樣,古代商人的富有和當時的產業浪潮一樣密不可分。

流通業是漢代鹽鐵之外最易致富的行業,可謂當時新興經濟增長點,漢代冶鐵富商孔氏靠冶鐵鑄造致富後,投身於長途販賣業,帶著成隊車馬,往來於各諸侯國之間。靠著長途販賣,孔氏實現了財富的再次飛躍。

宋代職業經理人階層萌芽,當時他們被稱為“幹人”,他們依靠為大家族理財而積累財富,清朝首富伍秉鑑的父親在創立怡和行之前,就在當時廣州首富潘啟家為其理財。

明朝由於棉花種植的擴大和棉紡技術的革新,棉紡織迅速成為全國第一大手工製造業。《松江府志》記載:“松之為郡,售佈於秋,日十五萬焉。”棉紡織業的繁榮催生了以產銷棉布為業的江浙商幫,他們主要由布號商人、染坊與踹坊商人、遠途販運商人組成,圍繞著千家萬戶的織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和銷售體系。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頭條號:史學速遞,每日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