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为什么这么猖獗?

网络时代,伴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而来的恶果令人瞠目。国内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金额更是大的惊人。

网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日益猖獗,涉及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扩展到网络账号和密码、银行账号和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且形成了“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黑色产业。机关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参与的泄露活动更加隐蔽,而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手段窃取成为重要的泄露方式。

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为什么这么猖獗?

那为什么电信诈骗这么猖獗呢?

诈骗手段专业化

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再到冒充公检法等公职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助学金领取,通讯信息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更从过去的“撒网式”诈骗,变成了“精准化”锁定。这种靶向性更强的行骗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个人信息售卖产业链之成熟,正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分行业“定点投放”:学生、股民、金融理财客户、产妇、家长应有尽有,不同群体售价不同。社交平台被“充分应用”:建数十个QQ群不断推送广告,最终指向同一个数据商。

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为什么这么猖獗?

网民信息泄露严重

随着互联网软件的普及,我们安装一款APP,用户需要开放10多项权限许可,一些完全和功能无关的权限也赫然在列,然而面对程序的“越权”,用户为了正常使用程序,却不得不让渡隐私权,就如某外卖APP,不授权定位就无法正常使用,更过分的是很多APP访问联系人、访问通话记录等权限直接开启了,不需要主动授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民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意识是真的不够到位,有些人甚至是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个人信息他们拿去也没有太大影响,殊不知在这个时代的大数据下,一切被打包,明码标价,批量出售。

社会反欺诈联盟还未有效建立

当前公安虽然在各地陆续建立反欺诈中心,还是需要联合各行业的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的协同,成立社会的电信反欺诈联盟,加大反欺诈知识的普及,加深企业间信息的共享,加强大数据信息的关联整合,从而推动反欺诈的工作深入。

没有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应在法律层面加大惩处力度、完善相关司法解释。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现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模糊。现在电信诈骗利用网络作案较多,应出台司法解释完善电子证据的认定标准,对有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应加强法律适用、加大追责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