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電信詐騙為什麼這麼猖獗?

網絡時代,伴隨公民個人信息洩露而來的惡果令人瞠目。國內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洩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的金額更是大的驚人。

網絡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日益猖獗,涉及身份信息、電話號碼、家庭地址,擴展到網絡賬號和密碼、銀行賬號和密碼、購物記錄、出行記錄,且形成了“源頭—中間商—非法使用人員”的黑色產業。機關單位、服務機構以及個體企業相關人員參與的洩露活動更加隱蔽,而通過技術手段實施攻擊、撞庫或利用釣魚網站、木馬、免費WIFI、惡意APP等技術手段竊取成為重要的洩露方式。

互聯網時代,電信詐騙為什麼這麼猖獗?

那為什麼電信詐騙這麼猖獗呢?

詐騙手段專業化

從最初的中獎、房租匯款,到網銀升級、郵包藏毒,再到冒充公檢法等公職人員、偽造網上通緝令、助學金領取,通訊信息詐騙類型已擴展到數十種,更從過去的“撒網式”詐騙,變成了“精準化”鎖定。這種靶向性更強的行騙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個人信息售賣產業鏈之成熟,正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分行業“定點投放”:學生、股民、金融理財客戶、產婦、家長應有盡有,不同群體售價不同。社交平臺被“充分應用”:建數十個QQ群不斷推送廣告,最終指向同一個數據商。

互聯網時代,電信詐騙為什麼這麼猖獗?

網民信息洩露嚴重

隨著互聯網軟件的普及,我們安裝一款APP,用戶需要開放10多項權限許可,一些完全和功能無關的權限也赫然在列,然而面對程序的“越權”,用戶為了正常使用程序,卻不得不讓渡隱私權,就如某外賣APP,不授權定位就無法正常使用,更過分的是很多APP訪問聯繫人、訪問通話記錄等權限直接開啟了,不需要主動授權。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民對自己隱私的保護意識是真的不夠到位,有些人甚至是認為自己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是什麼有錢人,個人信息他們拿去也沒有太大影響,殊不知在這個時代的大數據下,一切被打包,明碼標價,批量出售。

社會反欺詐聯盟還未有效建立

當前公安雖然在各地陸續建立反欺詐中心,還是需要聯合各行業的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與銀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的協同,成立社會的電信反欺詐聯盟,加大反欺詐知識的普及,加深企業間信息的共享,加強大數據信息的關聯整合,從而推動反欺詐的工作深入。

沒有完善的信息保護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應在法律層面加大懲處力度、完善相關司法解釋。目前我國並沒有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現有法律中的相關規定過於寬泛、模糊。現在電信詐騙利用網絡作案較多,應出臺司法解釋完善電子證據的認定標準,對有關“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應加強法律適用、加大追責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