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詩詞為什麼成為笑話?和白居易等大詩人的差距究竟在哪兒?

乾隆的詩,並非其遣詞造句的問題,而是其身份割裂帶給人一種精神分裂的感覺,讓人無法找到共鳴。

這話怎麼說呢?一首詩要得到人的認同,你得讓人感同身受。但乾隆的詩,恰恰缺少這樣的共情。寫普通人的生活,他是皇帝,老農民想象皇帝老兒金鋤頭;乾隆爺其實高不到哪兒去,他比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強些,但也就強那麼一點兒,他筆下的農民, 是帶著頂戴花翎去體驗生活的,是那個士大夫筆下詩情畫意帶點人生痛苦的溫文爾雅的農民。

比如這樣: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迴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前天我去考察啊,我不高興,因為那是官員安排好來糊弄我的;今天我不聽那些傢伙的,我去私訪了,發現吳地(蘇州一帶)的農民其實還是不錯的。男耕女織,生活得多麼愜意啊。粗布衣服爛穀子不夠吃,農民很辛苦啊,我吃著(龍團鳳餅)都沒意思了。

字裡行間都是農民伯伯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卷大蔥的那個味兒,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不說人話。

他試圖去理解人間疾苦,但他能理解麼?他去理解百姓生活,“率緣供覽官經理”,層層官僚早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他看到的,肯定都是豐衣足食,國泰民安,又怎麼會有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情況出現呢?

詩中還提到,他也不信那些當官的,所以他要出去私訪。問題是,不說周圍都是百官眼線,就是沒有,老爺們一聲招呼”皇帝陛下來了,都給我閉嘴,碰到陌生人別胡謅八嘞“,你覺得還有真話嗎?一個北京口音的外地人,在吳地,一張嘴,有點智商的都知道你可能是個啥玩意,我敢和你說真話嗎?

如此,他寫的民間疾苦詩就必然瞎編亂造,與普通人的生活隔得太遠,無法引起共鳴。這樣的詩怎麼會有人看呢?

如今的電視劇為什麼被人詬病?無非就是不說人話,比如楊天寶落魄北漂,住豪華大屋,兜裡空空,吃昂貴的外賣套餐;鹿晗大小姐,一個送外賣的,在上海住獨棟小別墅。這些破爛電視劇捱罵,是因為不接地氣。乾隆小哥哥寫的詩,同樣的不接地氣,不罵他已經是客氣了。


乾隆的詩詞為什麼成為笑話?和白居易等大詩人的差距究竟在哪兒?


真正記錄民間疾苦的詩應該是這樣的: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這是白居易的。貧婦,抱著兒子來撿被遺棄的稻穗果腹;家裡的糧食全被官府收稅收光了,所以只能一手抱著兒子,一手艱難的來撿點稻穗,”充飢腸“。每天一忙就忙到大中午,曬死個人,汗出如漿,請問,這些,乾隆大皇帝可能看到麼?

所以他寫的農詩、商人詩,其實都是隔靴搔癢,無病呻吟。無病呻吟的破詩,怎麼會有人喜歡呢?

遣詞造句,乾隆並不差,他的漢學修養是很高的,但他離生活太遠了。

現實主義的詩他寫不好,我們已經說過了。

浪漫主義的詩歌呢?每天案牘勞形,等因奉此,他又如何能有李白、蘇軾走遍天下的見識?沒有見識,又如何寫得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樣的佳句?

天天以來張口,飯來伸手,又如何能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也許,讓他被抓走關個三五年,他的詩篇就突破瓶頸了,就如同李後主那樣,水平提升了無數個層次,哈哈。

乾隆的詩詞為什麼成為笑話?和白居易等大詩人的差距究竟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