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深度認識全球變局下的中國

原標題:陳文玲:中國要順應"大變局"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適應"大變局"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陳文玲:深度認識全球變局下的中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當前,世界局勢愈加變幻莫測,全球化前景混沌不清,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正經歷深刻變動,全球治理遭遇嚴峻的挑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採取了逆全球化政策,歐盟、日本採取迂迴多邊主義政策,俄羅斯主張重構世界規則秩序。與之不同,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踐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維護多邊主義。中國要繼續加強研究世界正在發生的大變局,對外交往中保持務實、自信、低調,全面深化國內改革,順應"大變局"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適應"大變局"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中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和影響力日益上升的社會主義國家,應順應歷史潮流,肩負大國責任,努力適應全球化新形勢和世界政治經濟新變局,積極引領全球化進程和全球治理體系的調整,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成為大變局中不變的穩定力量。

世界未來大變局中主要存在哪些變量?

1、影響世界經濟的、政治的、外交的、文化格局的最大變量——中國的和平崛起;

2、昔日"自由燈塔"失去往日光芒,美國將進入由盛轉衰的歷程,霸權國家的歷史或將結束;

3、世界上大國之間的角力日益加劇,更多情況下大國關係取決於自身利益關係的排列組合;

4、南北關係出現重大調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板塊整體崛起,西方文化統治的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受到空前的挑戰;

5、科技革命加速極大解放了生產力,正在顛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命方式;

6、全球產業變革繼續深化,新的產業形態、產業佈局、產業組織方式、產業分工體系都將進入深度調整;

7、全球能源供求關係、能源結構、能源貿易流向、能源價格、能源技術出現重大變化,能源格局將深度調整;

8、國際金融體系可能走向重構,世界將進入去美元、去美債和去美元結算體系的"後美元時代";

9、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更多不確定性和不平衡性中尋求世界繼續前行的規制;

10、一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大封鎖,成為當前影響世界變局最大變量。

中國未來將去向何處?

1、在東西方文明的對決中,中國必將勝出,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理論、道路、制度、文化將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認識、認同與認知;

2、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生產力將邁上更大臺階,經濟實力將大幅度提升,將建成高質量現代經濟體系,將產生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企業家;

3、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會大大加快,而且將引領世界。以5G為代表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將會加快形成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高速寬帶網絡、傳統互聯網智能化升級,未來將實現萬物互聯、萬物遙感、萬物可視、萬物智能;

4、中國將建成全球經濟最活躍和現代商務環境最優市場;

5、中國將成為人民生活幸福指數較高的國家;

6、中國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民本化、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高效化、協同化;

7、中國將擔當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大國責任:在維護國際組織權威性的同時漸進式改善;在維護既有國際標準規則的同時填補空白;推動構建超越衝突、超越發展階段、超越單邊利益的國際治理體系;提高全球治理體系的包容、公平、效能、均衡、協調、創新與多元;

8、中國道路結束了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神話,證實了發展中國家也可以依靠自己選擇與西方不同的道路得到發展,在進一步豐富了世界政治制度多樣性的同時,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世界魅力,解構了"國強必霸"的邏輯。

【更多精彩觀點】

  • 習近平指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不刻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深度認識全球變局下的中國,就要認識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變量是什麼?就要認識中國從何處來,現在在何處,未來向何處去?就要在此基礎上,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願景。這是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思想修養,習近平關於認識世界、認識中國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我們深度認識變動中的中國與世界的綱領。
  • 世界在前100年曆史中,概括地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瓦解了兩個陣營,瓦解和正在瓦解兩個體系,正在改變了原來的三個世界格局。
  • 所謂瓦解了兩個陣營,即瓦解了原來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原來兩大陣營邊界非常明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這兩大陣營的對壘和博弈持續了幾十年。到1991年,這兩大陣營特別是社會主義陣營,基本上被摧毀,世界從原來冷戰時期的兩個"超級大國"變成了"一超多極",只剩美國一個超級大國。
  • 所謂瓦解和正在瓦解的兩個體系,前一百年,一戰、二戰之後,在20世紀下半葉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幾百年形成的全球殖民體系,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控制,比如英國控制了56個殖民地,法國控制了48個殖民地,西班牙、葡萄牙、美國等國家也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國家,這個殖民體系一戰、二戰之後,經歷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已基本瓦解,150多個國家先後成為獨立的國家。未來最有可能瓦解的是第二個體系,即以美國為首的盟友體系,當前美國盟友之間角鬥很激烈,美國原來的68個鐵桿盟友正在走向瓦解,作為盟友體系的代表組織G7的作用日益式微。
  • 所謂改變了三個世界格局,即毛澤東1974年對當時世界的一種劃分。第一世界是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亞非拉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為第三世界;處於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為第二世界。1991年之後,第一世界少了蘇聯一極,只剩下美國一極;第二世界出現很大分化,一些老牌工業化國家走向衰落;而第三世界則出現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比較快的國家,代表性國家是"金磚國家",或一批閃耀登場的新興經濟體"E11國"。前一百年,概括起來就是經過了二次世界大戰,處於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瓦解,原有的兩個體系,其中殖民體系已經土崩瓦解,而美國的盟友體系正在走向解構。

一、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對於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討論,見仁見智。從歷史發展的長週期和內在發展的規律來看,世界未來大變局中主要有十大變量。

變量之一:影響世界經濟的、政治的、外交的、文化格局的最大變量——中國的和平崛起。

按照OECD的報告,1820年,中國GDP佔全球的比重還在28.7%,即接近30%。鴉片戰爭1840年之後,是中國開始走向衰敗的百年。經過新中國7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重回世界舞臺,中國已經和平崛起。到2019年,中國實現GDP14.4萬億美元,佔全球的17%,佔美國的67%。從15世紀以來,西方主要大國的現代化競爭和霸權更迭,主要是通過海外殖民即構建殖民體系、對外掠奪、領土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略實現的。

近五百年以來,世界上有16次超車,也就是強國爭奪霸權國地位,其中12次是依靠戰爭解決的,只有4次是和平的權力過渡與轉移。從15世紀末一直到現在,曾經出現葡萄牙、西班牙、哈布斯王朝、奧斯曼帝國、瑞典、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美國、前蘇聯作為強勢者崛起,成為挑戰者16次超車,歷史上都有標誌性事件。其中14次發生車禍,就是發生了戰爭,只有2次是和平的交替,比如美國替代英國,即使如此也充滿了競爭和激烈的鬥爭。

只有新中國7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力拼搏,砥礪前行,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和努力,同時敞開心胸,敞開改革開放的大門,實現了從經濟弱國向經濟大國的跨越,正在邁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新徵程。不靠殖民,不靠戰爭,不靠征服,不靠掠奪,中國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發展史上一抹亮色,成為發展中國家爭取發展機會和贏得發展成果的獨特借鑑,成為當今世界難得的靠人民與政府同心同德創造國家奇蹟的示範。因此,中國和平崛起決不僅僅使本國人民成為受益者,其帶給世界的影響是深刻的,是深遠的,也將是根本性的。

變量之二:第一帝國的落日輝煌,昔日"自由燈塔"失去往日光芒,美國將進入由盛轉衰的歷程。

這是未來可以預見的情境,歷史上昨天的選擇決定了今天的命運,而今天的選擇將決定明天的命運。

美國全球戰略有六次大轉移。近一百年來,第一次戰略轉移是從西半球轉向兩洋,肢解了西班牙,接近了太平洋;第二次戰略轉移是利用一戰,從兩洋轉移,登陸歐洲最終導致英國衰落;第三次戰略轉移從歐洲擴大到日本和太平洋地區,二戰中同時在歐亞大陸獲取二戰勝利的大部分成果,徹底肢解了老歐洲;第四次戰略轉移是解體了蘇聯與華約,歐亞大陸基本破碎。第五次戰略轉移則鎖定了中東伊斯蘭世界,1991年海灣戰爭,然後是伊拉克戰爭,兩伊戰爭,終結了十字軍東征以來,基督教地區和伊斯蘭地區的千年博弈;第六次戰略轉移是捕獵式的戰略東移,遏制並準備肢解中國。而在這一戰略推進中,爆發了由美國隔岸觀火到自燃的疫情,導致了一場新的大變局,將使第六次戰略轉移成為自殘的過程和走向衰落的拐點。

一是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美國表現令人遺憾。美國從隔岸觀火到遍地災情,毫無疑問已經取得"世界第一"。到2020年8月16日,全球累計確診已經超過了2100萬例,死亡人數超過了70萬人。美國長達三個多月來,一直排在世界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雙雙第一。2月2日,美國從中國撤僑的時候,美國國內只有幾例確診病例;3月2日,美國只有103例;3月13日,WHO宣佈世界進入大流行時,美國超過1459例;而現在美國累計確診超過550萬例,死亡超過17萬例。一個醫療條件最好、戰時動員能力最強的國家,在面臨公共衛生危機和人的生命危機時候的表現,實在不敢令人恭維。

二是美國國家信用大幅度損耗。信用損失是一個國家的最大損失,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隨著國家信用的損耗,必將失去它在全球應有的地位和影響力。美國國家信用的損耗,當然是從美國政府政客開始的,言而無信,出爾反爾,謊言連篇。近幾年,美國領導人不僅在講話、在推特、在行動上出爾反爾,而且鬧出了很多國際政治笑話,採取了很多違背國際規則和國際常識的詭異行動和幼稚行為。很多人愛說"你開什麼國際玩笑?"而現在美國政客幾乎天天在開國際玩笑,天天在創造人類非常規、非理性、非規則打擊別人的"奇蹟"。特別是2020年,我們幾乎天天見證歷史,是這段扭曲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美國政客拙劣表演,成為世界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是美國社會各種矛盾交織,多重危機疊加,進入自己挖掘的陷阱難以自救。比如與主要大國之間的矛盾,國內的貧富矛盾、種族矛盾、兩黨矛盾、信仰矛盾,貧富矛盾、種族矛盾、兩黨矛盾一直存在,但美國引以為豪的所謂普世價值遭到了最嚴峻的挑戰,社會的信仰危機、信用危機、信任危機發展到極致。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二戰後救助經濟功勞最大的總統羅斯福,解放黑人的總統林肯,這些最偉大的總統的政績被質疑,銅像被塗抹,甚至被推到河裡,在美墨戰爭、南北戰爭中立了赫赫戰功的將軍羅伯特.李的雕塑也被推到河裡。美國出現了經濟危機,包括股市熔斷,債臺高築,油價下跌,匯率零利率,國債負收益,貨幣大放水等。IMF原來預測美國今年經濟增長是-5.9%,實際上,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就下降-32.9%。現在疫情仍然嚴重,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全年將下降-20%以上。

四是美國民粹主義、麥卡錫主義、反智主義的幽靈瀰漫。這特別令人痛惜。當政客的利益綁架了民意,使一個國家民族主義、民粹主義高漲,乃至成為社會思潮或者自認為先進思想的時候,這個國家往往就會出現反人類的行動或者舉動。二戰之前的德國納粹之所以悍然發動戰爭,就是因為自認為人類最優民族的日耳曼民族的集體瘋狂,使希特勒個人瘋狂轉化為國家瘋狂。美國現在有些像當時的德國,民粹主義泛化,麥卡錫主義、反智主義到了極致,人類常識性的錯誤,在美國卻成為政治正確的標誌。雖然英國原來是"群體免疫",意大利一些人也強調個人自由,但現在都放棄了原來的做法,而美國51個州中目前還有11個州不允許戴口罩。

五是美國收購世界財富的經濟武器逐漸失靈。全球去美元化、去美債化加劇,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和人民認識到,美國所謂長臂管轄,就是美國把國內法律法規變成"域外的法權",以此剝奪其他國家的權利和利益。美國近十年內從歐洲就獲得了執行長臂管轄制裁別國企業1900億美元的罰款,這些錢都進了美國財政部的金庫。長臂管轄是美國控制全球的經濟武器,美元是收割機,長臂管轄是收割機,美國大批量創造知識產權也是收割機。比如化學藥品生產出來以後,要有15年-20年的保護期,意味著在這15年-20年內,就要收取由創新創造的壟斷利潤,當其他國家這項技術沒有超越美國的時候,這種鉅額壟斷利潤將永遠存在。美國收割世界財富的經濟武器,從美元到長臂管轄,從知識產權收費到貿易訛詐等,內在運行運作密碼以及運行機理,已經大白於天下,所以,經濟武器也將漸次失靈。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前些年制定了專門針對美國長臂管轄的《阻斷法》等。

六是美國的民主政治也在變異。包括美國的總統大選,總統大選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金錢的比賽,變成了財團代理人的競爭,現在則直接變成美國資本家親自執政。美國現在制定的很多政策,都帶有明顯的商人思維痕跡。2018年初我曾經撰文說,美國特朗普政府已經成為"交易型的政府",所有東西都變成了交易的籌碼,連美國的盟友、駐軍都變成了一種商業的交易。現在美國政府要求,美國對於駐軍的盟友,除了必須承擔美國駐軍的費用之外,還要繳納50%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開始隕落,第一帝國將呈現"落日輝煌"。美國將從所謂"山顛上的國家"的山顛上跌落下來。所謂"自由的燈塔",閃爍的燈塔將漸漸熄滅。美國當前變局對世界整個格局演化非常重要。世界從"兩超"到"一超",這"一超"隨著時間推移將不復存在,霸權國家的歷史或將結束。

變量之三,世界上大國之間的角力日益加劇,更多情況下大國關係取決於自身利益關係的排列組合。

大國之間的競爭博弈異常激烈。現在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的國家都在做著民族復興再造歷史輝煌的夢。不僅中國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曾經的"美國夢"成為本國和很多國家人民嚮往的夢想。

俄羅斯普京在任第一屆總統時候說:"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我2014年到俄羅斯進行相關課題調研期間,看到莫斯科河上建造了一艘很大的固體巨輪,巨輪上站立著的就是彼得大帝雕像。當年彼得大帝到歐洲發達國家去取真經,他隱名埋姓,學習西方發達的科學技術,回來後經過奮鬥使沙俄帝國變得強大。普京總統特別推崇彼得大帝,他的夢想是要實現俄羅斯的偉大復興。

印度莫迪任總理前在家鄉古吉拉特邦學習中國,領導的所在邦經濟發展非常快,被稱為"印度的鄧小平",之後被選為印度總理。莫迪的夢想也是要使印度成為世界性大國,推進了印度製造、數字印度、創業印度、智慧城市和稅制改革等,印度多年在全球購買武器排在第一位,以實現印度的"大國夢"。土耳其埃爾多安的夢想,是在土耳其成立100週年的時候,即2023年實現土耳其的民族復興,把土耳其變成連接亞歐的東西方大通道,謀求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試圖恢復奧斯曼帝國。

法國總統馬克龍不僅要實現重振法國的"法國夢",而且提出重塑歐盟。默克爾自2005年執政德國15年,德國成為歐盟的軸心國家,她的夢想也是使德國成為世界強國。日本安倍晉三推出"俯瞰地球儀外交","俯瞰地球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站在頂峰來看世界,來尋找日本在世界的地位,所以,安倍力推把日本恢復成正常國家,並謀求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

可以看到,大國之間競爭博弈異常激烈,且大國之間很難劃分陣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它們之間的關係組合主要基於國家利益,有交集,有競爭,有博弈,有匯合。世界從過去單極即"一超"發展到多極、多元、多樣。與此同時,逆世界潮流而動的沉渣泛起,特別嚴重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利己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霸凌主義。民粹主義甚至成為一種"潮水",不僅一些國家領導人是民粹主義代表,比如美國的特朗普、巴西總統伯索納羅等,一些國家社會民眾也陷入民粹主義熱浪中。

大國之間激烈的競爭博弈,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類生存發展與安全的程度和方向。世界向何處去?是堅持單邊還是多邊,是保持單極還是多極?是一個國家的利益至上,保持一個國家第一,把一個國家的利益凌駕在全球利益之上,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大國帶領世界向何處去?這也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變量。

過去十年,世界已經出現了"斷線層",未來則可能會現"大峽谷"。美國雷厄爾·埃莉森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中指出:"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嚴重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思想,對當今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我讓哈佛大學學生去讀20世紀中期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科書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分析基礎》(1964年出版),蘇聯是1991年解體,在有27年後,接近30年時間,他們看到這本書時,都感到十分困惑。保羅·薩繆爾森是美國得過諾貝爾獎的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他在這部著名的經濟學中預測,到80年代中期,蘇聯的GDP將超過美國。之後他在書中論述了前蘇聯瓦解的過程,他說,'經過了40年的鬥爭,柏林牆於1989年倒塌,華沙條約組織於1991年解體,在1991年的聖誕日,蘇聯帝國最終分崩離析。'"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1964年美國權威的教科書在預測蘇聯經濟總量1980年代超過美國,但經過美國的一系列全方位鬥爭,包括對蘇聯的和平演變,在世界上構建盟友體系圍堵蘇聯,實行大戰略聯華抑蘇,最後解體了前蘇聯,摧毀了社會主義陣營。現在世界三大機構均預測,到2050年的中國將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全球很多研究機構都在預測,中國什麼時候會超過美國。蘇聯從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體70年,新中國成立到目前已經71週年,當前也處於歷史敏感期。中國從過去對美國望塵莫及到現在望其項背,美國已經把中國作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拉開架勢對中國進行全政府方式的遏制,如何避免重現前蘇聯悲劇,將是對中國最大的戰略挑戰,也是對中國智慧與戰略耐力的考驗。

埃莉森的書中指出:"自1945年以來,美國所投入的熱戰其進展都一塌糊塗,冷戰、原核能如何成功地被化解,我們的熱戰都敗得一塌糊塗,但緣何冷戰卻取得成功?......"。為什麼美國熱戰輸得一塌糊塗,冷戰卻取得成功?因為核武器導致了熱戰的終極形式,這是任何人都打不起的,一旦開戰就意味著征戰雙方同歸於盡。

艾莉森還指出:"從未見過世界上出現像中國這樣造成世界力量平衡發生如此快速的結構性變化。美國如果是一家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幾年裡,它佔據了全球經濟市場的50%,到1980年,這個數字下降了22%,而中國連續30年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使美國在全球經濟市場份額減少到16%。如果按照當時的趨勢繼續發展,在未來30年,美國佔全球經濟產出的份額將進一步下降到11%;同期中國從1980年的2%(其實1978年我們還不到2%,上升到2016年的18%,雖然按照2019年一般匯率算我們上升到17%),並將在2040年達到30%。"

變量之四,南北關係出現重大調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板塊整體崛起。

OECD統計,從1991年到2017年,發達國家國家全球GDP總量從78.7%下降到57.8%,發達國家G7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個工業化國家,二戰結束時經濟總量佔全球GDP比重80%,現在則下降到30%以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佔全球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19%上升到2018年58.5%,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高達80%。特別是2008年以後,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量貢獻在80%以上,2008年以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量貢獻年均30%左右。

全球南北關係已經發生並將繼續發生重大調整,原來是北強南弱,現在是南北勢均力敵,未來將是南強北弱,世界經濟格局將由此發生根本變化,不僅由此引發對世界治理體系的挑戰,還將引發東西方文化、東西方文明在交融的同時,也在交錯和交鋒。即使全球市場是開放的,世界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但支撐西方發達經濟體、代表"北"的勢力、話語權和所謂價值觀影響將與日俱減,而代表具有勃勃生機的新發展力量的理論、理念和文化文明,影響力則會與日俱增。這是近代西方統治世界500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人類生產力的大解放和思想的大解放,以西方文化統治的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雖然目前仍佔統治地位,但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變量之五,科技革命加速極大解放了生產力,正在顛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命方式。

世界16-17世紀開始了現代科學革命。18世紀以英國為代表的蒸汽機革命推動了機械化,19世紀以美國為代表的電的發明推動了電氣化,20世紀美國發明瞭互聯網推動了信息化。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撲面而來,世界科技發展處於快速進步之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變革加快,顛覆性技術新興技術不斷突破。特別突出的兩個方面:

第一,數字技術爆發式發展成為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主角。中國從2G跟隨、3G追趕、4G並跑到5G領先,中國在一些領域成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部隊。全球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雲服務、雲計算,計算機超算、3D打印等數字技術創新,實際上是顛覆性的,不僅顛覆了人們生產方式,還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命方式。5G技術本質上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和道路交通航線一樣,沒有意識形態屬性,美國把它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用舉國之力打壓中國在數字革命中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學技術,這是非常愚昧的。

第二,科學理論和思想的革命使人類認知產生了飛躍。第一次科學革命的主導學科是力學突破,始於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發展到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第二次科學革命以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和電磁理論等的認知變革為特徵;第三次科學革命,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出現為標誌;當前第四次科學革命,正在出現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對宇宙演化的認識,對生命起源的認識,對意識本質的認識,這些重大科學問題都有原創性的突破。

當前,世界處於四個"第四次"的歷史交匯期,將演奏一場激昂的交響樂。第四次科學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發生,即將迎來第四次經濟全球化。從歷史維度看,歐美工業革命兩個世紀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前面的2000多年。而在中國,新中國開始工業化,改革開放中國進入現代商業文明之後,趕超歐美在兩個世紀中發展中創造的科學革命、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發達國家並肩進入新一輪經濟全球化。

中國在少數領域,開始領跑世界;在一些領域,開始與西方發達國家並跑;在更多領域,中國還處於跟跑地位。但是,中國已經辦成了歷史上2000多年辦不成的事情,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迸發出巨大的創新能量。

變量之六,全球產業變革繼續深化,新的產業形態、產業佈局、產業組織方式、產業分工體系都將進入深度調整。

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將在四個"第四次"交匯期重構。特別是這次全球性疫情大流行,從原來美國推動的人為"脫鉤"到病毒引發的自然"熔斷",全球產業佈局會加快調整。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與價值鏈,以製造業體系與配套體系最完備的平臺為基礎,形成更為經濟、合理、快速、高效的傳輸與組織結構。全球產業鏈將因此東移,即全球產業鏈最主要部分——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會以亞太地區為主,亞太地區會以亞洲為主,亞洲會以東北亞地區為主。與此同時,歐洲、北美會形成全球產業鏈的次大陸。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肆虐,WHO認為,新冠疫情將有可能長期化,甚至可能數十年之久,疫情之後的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會顛覆前三次產業轉移的規律。前三次全球產業轉移,一是漸進式的,逐漸從一個製造業基地轉移到第二個製造業基地;二是在不同國度和地域之間的轉移,如從歐洲向美國、從美國向日本西德、然後向亞洲四小龍,然後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轉移;三是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或者其他國家轉移,從處於低度的產業開始轉移,逐步發展到高端產業的轉移,全球產業鏈總體上處於垂直分工狀態。

疫情之後,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重構會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選擇方向。

一是必然靠近規模最大的市場或者市場需求最旺盛的地方;

二是必然靠近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地方;

三是必然靠近人力資本和技術工人最充裕的地方;

四是必然靠近製造業產業配套和服務體系最完備的地方;

五是必然靠近資源最富集的地方;

六是必然靠近國家或地區政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最穩定和最優越的地方。

從全球來看,包括從亞洲來看,同時具備這六個條件的國家和地區,當今世界只有中國。

中國有巨大規模市場優勢,創新能力正在迅速提高,人力資本充裕,製造業產業配套體系完整,政治環境穩定,市場環境穩定,政策環境穩定。可以推斷,不論是在前三輪經濟全球化中,還是疫情之後,各國製造業獨立的時代已經結束,新的產業形態、產業佈局、產業組織方式、產業分工體系仍將是全球化的。

唯一可以縮短的是分工簡單的產業或者產業鏈,更加複雜、多維、相互依賴的、國際化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絕對不可能再回到"孤島"時代和手工作坊時代。它只會更加數字化、智能化、供應鏈化和資本化,社會化大生產的分工將更加細密,產業鏈、供應鏈鏈接會更加緊密,而非脫鉤或者解構。目前全球貿易品中,三分之二是中間品,疫情之後中間品貿易仍將是國際貿易的主體,絕對不會因為哪個國家政客的意願,而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違背科學技術發展對產業變革產生的內在推動力,靠人為力量向哪一個國家轉移。

變量之七,全球能源供求關係、能源結構、能源貿易流向、能源價格、能源技術出現重大變化,能源格局將深度調整。

全球能源將發生歷史性、根本性和顛覆性變化,對國際政治格局、經濟格局和地緣關係將產生重要影響。

全球能源供給關係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總體上供大於求,石油作為戰略性資源的使命行將結束。基辛格說過:"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石油曾經長期作為戰略性資源,全球總體上供求失衡,供小於求,世界上各國都在爭奪石油,美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入國,近幾十年發動的戰爭幾乎都是為了爭奪能源。而現在頁岩氣革命使美國成為最大的能源輸出國,加上世界能源結構性變化,新能源快速發展,全球能源供求關係發生著基礎性變化,未來供大於求將成為總的發展態勢。

按照聯合國能源組織的預測,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每年僅增長0.6%,大大低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因此,能源供給側的大戰將是常態。4月20日,美國能源出現負價格,一桶油-37.63美元,後來恢復到20美元左右,之後到35美元,之後到45美元,這就是供給側的大戰的表現,是主要生產國利益糾葛博弈的結果。現在全球能源價格又在暴漲,有機構預測,每桶石油價格會漲到180美元。這種供給側大戰引發價格跌宕起伏,價格大跌主要由一些能源生產國增產導致;漲則由聯合限產或者一方對另一方遏制打擊導致。

全球石油貿易中心,能源貿易中心將從大西洋盆地地區轉向太平洋地區。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17-2040年全球能源增量主要發生在"一帶一路"區域,中國、印度、中東、東南亞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和地區。2025年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國,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2025年以後,印度有可能超過中國,成為能源的第一需求大國。2040年,全球70%的石油出口到亞洲,60%的天然氣出口到亞洲,亞洲將成為世界能源貿易中心。

新能源在能源總量中的比重將持續提高。清潔能源、綠色能源、低碳經濟、可循環的經濟發展和能源發展方式,將成為各個國家共同的追求。所以,193個國家簽署了關於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美國退出以後,其餘所有的國家都沒有跟進,只有美國在"光棍跳舞"。這說明清潔、綠色、低碳、可循環,是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標,因為人類共同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

變量之八,國際金融體系可能走向重構,世界將進入去美元、去美債和去美元結算體系的"後美元時代"。

美元作為原來錨定的準國際貨幣,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賦予了其地位,美元和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在各國外匯儲備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分佈中佔絕對的優勢。現在則進入由盛轉衰的歷史拐點,以美元為主的結算體系或將逐漸結束歷史使命,歐盟的英國、法國、德國2018年底和伊朗建立結算體系,到10月4日增加到8個歐洲國家,今年又有11個國家加入了這個結算體系。中國建立的跨境支付體系,目前推進人民幣主權數字加密貨幣;俄羅斯建立了金融信息傳遞系統。

美國原來用美元結算體系作為實施長臂管轄收割世界財富的武器,現在去美元則成為一種"潮",繞開美元結算體系重新構建金融結算體系也成為一種"潮"。最近幾年,利用本幣和歐元或人民幣結算的國家達到34個,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納入了國家貨幣儲備體系。疫情之後,去美元速度會大大加快,據華爾街日報報道,6月份其中26天,美國就印了13.3萬億美元,其中用於抗擊疫情紓困款2.2萬億美元,最近提出再投入2.5萬億美元。美國目前國債25%是外國政府持有,44%是外國投資者持有,現在至少有22個國家的美債債主在拋售美債;今年3月份以來,全球多國又拋售了2.8萬億美債。

很多國家在加快增持黃金,13個國家已經運回在美國的黃金,全球還有80多個國家在美國紐約地庫儲藏著7000多噸黃金,其中中國600噸。中國黃金儲量到今年4月份1948噸,排世界第七位;德國排在第二位,3370噸;俄羅斯是儲備黃金增長非常快的國家,2242噸;美國是黃金儲量最大的國家,8313噸。但在二戰結束時,美國黃金儲量佔全球80%,儲存了2.13萬噸黃金。

為什麼當時美元和黃金掛鉤?因為美國通過一戰、二戰成為世界兵器工廠,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在金銀本位的貨幣體系下,賺了以歐洲為主的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大量黃金。所以,佈雷頓森林體系貨幣體系向美國傾斜,把美元作為了基準貨幣,35美元相當於1盎司黃金,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國幣與美元掛鉤。

美元由盛轉衰的歷史拐點到底會有多長?英鎊作為主要貨幣稱霸世界持續了125年,美元替代英鎊是個漫長的過程。美國經濟總量1874年超過英國,美元替代英鎊經歷了70年。從1913年美聯儲成立到2013年一百年間,發行的美元大約10萬億美元,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增發貨幣超過10萬億美元,而美國當前的國家信用損耗,現在超發貨幣急劇增加,疫情以來已經超發貨幣超過10萬億美元。佈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15日解體,但美元沿襲了準國際貨幣職能和慣性,仍然是美國稱霸世界的經濟武器。

但美國信用這種超級超速損耗,各國對美國利用美元、美債和美元結算體系依賴同時的厭棄和鄙夷,會大大縮短美元稱霸的週期,導致出現更加多元的國際貨幣。一批新的金融機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越來越活躍,亞投行在發出倡議時,第一批成員是57個,目前發展到102個成員,僅次於世界銀行。金磚國家新銀行,已經開始運行,總部設在上海,上合組織金融機構基本上已經成型。從全球看可以預期,一是國際性的幾大金融機構會變革,適應世界潮流;二是隨著美國國家信用下降,美元美債信用會急劇下降,未來將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之勢;三是美元結算體系鬆動。

美元結算體系SWIFT是全球性金融結算體系,一個總部在比利時布魯蓋爾,一個總部在美國紐約,涵蓋了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大銀行,近幾十年成為美國長臂管轄的工具。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企業或者個人,只要違背了美國的意願,動輒利用這個龐大的結算體系進行制裁,包括制裁伊朗、古巴、委內瑞拉、蘇丹等。物極必反,各國正在建立獨立於美元的結算體系,歐盟在建立,俄羅斯在建立,中國的人民幣、石油和黃金掛鉤,已建立獨立的能源結算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步伐在加快,基於主權的數字加密貨幣正在推進,而且將比美元結算體系的結算技術更為先進。中國、歐洲、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都在推動數字貨幣,將形成世界共識並大規模應用,基於主權的數字貨幣一旦聯網,美元結算體系就會徹底瓦解。

變量之九,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更多不確定性和不平衡性中尋求世界繼續前行的規制。

全球經濟正在經歷複雜的調整與演化,與全球治理格局相互影響。西方主導的所謂"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進入深刻的調整期,將重構全球的治理主體、治理議題、治理理念、治理路徑、治理規則和治理規範,將會調整各國的治理行為,提高基於全球共同利益的治理成效。除此之外,會出現一批新的多邊或者國際機構,原來三大國際機構,包括世界銀行、IMF、WTO,實際是美國推動建立的,是美國主導的國際機構。

現在世界銀行、IMF、WTO越來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多年形成的國際規則和標準被認可,根據世界發展作了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調整。美國對這些原來主導建立的國際經濟機構越來越不滿意,正在走向背叛自己的道路上,在全球疫情蔓延中,世界秩序與全球治理面臨著大挑戰,除了疫情之外,美國特朗普主義化,去全球化的意識形態,也成為一些特朗普鐵粉的執意和認知,美國社會思想認識空前混亂。美國背離了自己推動建立的世界秩序,之前大規模地"退群",7月6日又退出了WHO。

全球治理體系和機制進入加速變革期,影響全球治理體系的因素髮生重大變化。全球化大潮與逆全球化逆流湧動,新舊經濟形態、新舊發展動能、新舊發展方式交織錯落,圍繞新舊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新舊規則的競爭加劇,對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治理主體呈現多元化、多極化趨勢,主要大國難以就單一世界秩序達成一致,將在地區和全球議題上追求各自的戰略和利益,世界不確定性不穩定顯著增加。所以,現在世界上的"失敗國家"增加,難民潮潮水湧動,英國脫歐導致歐盟重創,民粹主義盛行,中美關係惡化,氣候變暖繼續惡化,將加速世界秩序的調整甚至崩潰,如果不停止人類的愚昧與固執,很有可能使地球退回到"叢林時代"。

變量之十,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大封鎖,成為當前影響世界變局最大變量。

這是當前影響世界走勢的最大的變局。大流行導致百年不遇的全球大封鎖,受疫情影響的主要經濟體,連續數月經濟處於停頓狀態。全球性生命危機、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社交危機、信仰危機、信任危機、政治危機和全球治理危機相互交織,從來沒有如此多的危機同時發生並交織在一起。在經濟危機中,又包括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產業鏈斷鏈的危機、大宗商品價格危機、糧食危機,難民危機等,又交織在一起。

所以,百年未遇的大封鎖,會使世界經濟2020年出現1929-1930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今年以來,IMF、世界銀行、OECD都做出了預測,共同判斷就是全球經濟進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90%以上甚至95%以上的經濟體進入負增長。IMF4月14日預測,印度經濟增長1.9%,中國經濟增長1.2%,6月24日IMF調整了預期,中國增長1%,印度增長-3.2%,除中國之外,基本上就沒有正增長的國家了。

疫情導致了傳統認知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的大分野。西方的價值觀正在崩潰,1991年當時36歲的弗朗西斯-福山寫了《歷史的終結》一書,結論是社會主義已經終結於美國為代表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但在疫情中他多次指:"新自由主義已死","美國重返法西斯主義"。

這場疫情讓世界看到,一些國家不負責任導致了新冠病毒肆虐,政客利益綁架了國家利益,西方所謂價值觀綁架了人的生命價值。在疫情最嚴重的美國,美國最權威的傳染病專家的建議毫無作用,總統連選連任的競選演說沒有停止,由白人警察跪壓窒息而死引發的大規模騷亂如火如荼。一些所謂發達國家反智主義空前地嚴重,西方社會民眾對於自由價值和生命價值產生的認識衝突,在疫情期間表演得淋漓盡致。

美國的社會大撕裂,在疫情中達到了一個歷史高點。美國前國務卿坎貝爾3月18日說"這場疫情會成為美國的蘇伊士運河時刻"。蘇伊士運河時刻在1956年發生,是結束英國霸權地位的標誌性事件。現在美國4600萬人申請失業救濟,美聯儲預測,更多人將長期失業,美國黑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4%,各地爆發針對種族歧視和警察暴力的抗議活,已經從黑人從平權到黑人特權,提出了將6月19日設立為黑人節,建立和白宮相對應的黑宮,建設華盛頓黑人自治區,其實反種族歧視也走向了異化。

前美國國務院顧問的新書《涉事之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揭露了美國特朗普政府種種決策的內幕。這一切都說明,老美國實際上已經毀滅,原來世界上所謂"自由燈塔"、"山顛上的國家"已經不復存在。

這次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引發了一系列變化,使人們再次反思,到底世界向何處去?96歲的基辛格,2020年4月3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新冠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文章說,新冠疫情對人類健康的攻擊可能是短暫的,但其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盪可能會持續幾代人。疫情爆發之前,基辛格就反覆指出,中美兩國對抗的後果將比引發歐洲危機的一戰、二戰更為嚴重。毫無疑問,這次疫情比中美貿易戰的對全球影響和後果要更為嚴重。基辛格最近表示:"如果美國失敗了,誰都不會好過,尤其是中國!中國一定要救美國"。我個人認為,基辛格作為美國偉大的戰略家,更多地當然是考慮美國戰略利益,他深深擔憂美國會由此走向衰落。

福山現在談得最多的是:"新自由主義已死","法西斯捲土重來,最大的變數是美國。當危機襲來時,美國由現代史上最不稱職、最能分裂社會的領導人掌舵,這是何其不幸。大蕭條刺激了孤立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也造就了新政,以及最終的非殖民化。"福山指出:"中國實際上創造發明了現代國家政治,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早得多,中國製度是對全球現代國家政治的重大貢獻,這場疾病大流行是一次全球政治的嚴厲測試,有些國家既有能力又有合法性,這樣的國家將相對順利地通過測試,還可能通過改革變得更加強大,更具韌性,為未來的卓越表現打好基礎。"

二、中國從何處來,現在在何處?

習近平主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

中國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有近代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富強的170多年曆史,有中國共產黨成立99年的奮鬥史,有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發展史,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這些歷史都是人民書寫和創造的歷史,中國經歷了百年的滄桑,歷經坎坷的近代史。鴉片戰爭被帝國主義列強踐踏的中國,開放國門,割地賠款,開埠通商,喪權辱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悲慘境地。無數志士仁人探求救中國的道路,經歷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才找到了救亡圖存的道路。新中國的和平崛起,成為世界大變局中的最大變量。

(一)經濟領域,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實現了從貧窮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偉大變革。

站起來時的中國,是在一片廢墟上站起來的。1949年和全面抗戰之前的1936年比較,工業總值下降了50%;糧食作物從1936年1.5億噸下降到1.1218億噸。1949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才466億人民幣,現在是5萬多億美元,那時候人均GDP是69.29元,現在人均已經超過1萬美元。新中國70年之後,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

一是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過建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平均每8年翻一番,現在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1985年超過了印度,而新中國建國初期印度人均GDP是中國人均GDP的2倍。中國GDP1986年突破1萬億元,1991年突破2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超過了加拿大、意大利;2006年超過了法國、英國;2007年超過了德國;2010年超過了日本,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國GDP突破80萬億元,2019年達到99.1萬億元,佔全球GDP的17%,佔美國GDP的67%。

二是中國已經成為第一大貿易體。從1949年到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幾乎為零,香港是內地通向國際市場的唯一通道。中美關係1971年尼克松、基辛格的破冰之旅,1979年卡特、布熱津斯基時期中美建交。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才20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29位。2001年12月21日中國加入WTO,中國國際貿易快速發展,到2013年,中國成為第一貨物貿易進出口國家。2017年中國進出口總值達到4.1萬美元,2019年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31.54萬億人民幣,相當4.6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54152.9億元,近8000億美元。中國貿易已經佔全球12%,成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三是中國實現了從落後的農業國演進為第一製造業大國。1952年中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50.5%,到現在農業佔8.2%。當時的農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90%以上,現在在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經超過60%,這是非常大的變化。二戰後,1947年美國推出了馬歇爾計劃,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幫助西歐經濟振興,西歐總共接受美國各種形式援助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而中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美西方對中國採取的是封鎖和扼殺,只有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6.5億美元的貸款,加社會主義陣營其他國家貸款,總共中國獲得了24億美元貸款。

在艱難的國際環境中,在"一五"時期、"二五"時期,中國製定了的包括156個工業項目的國家計劃,60年代在三線建設佈局工業,到1978年,中國全部工業固定資產總值才9000億元人民幣。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製造業承接了全球製造業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到電子信息產業、到重化工和現代智能製造,抓住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承接產業轉移,使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總值佔全球比重達到了19.68%,首次超過了美國佔比19.28%。2019年中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比重達到了30.4%,而改革開放初期是,美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1/3左右,二戰後美國曾佔全球的50%。

四是中國正在成為創新大國。新中國從建立開始一直努力到現在,始終沒有停止過。從1956年到1967年,中國製訂了12年科技發展規劃,1963-1972年,中國製訂了10年科技發展規劃。1978年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1978-1985年制定了中國8年科技規劃綱要。1985年通過了科學技術體制改革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這是從2006-2020年15年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其中部署了16個重大專項,8個技術領域的27前沿技術,18個基礎科學,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2020年,國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除此之外,國家制定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973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等;建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等。

中國邁向創新大國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儘管如此,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或者製造業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工信部部長苗圩曾經在2015年"兩會"上對記者說,"中國製造業總體上處於第三梯隊"。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加上已經奠定的基礎,中國目前有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二梯隊,有了局部的重大突破。比如說"兩彈一星",是在中國最困難時期和改革開放之前最重要的科技創新。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發展了載人航天工程,天眼工程,"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深海探測工程;5G、超級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雜交水稻;青蒿素,等等。特別是當前集中國力與企業之力,正在攻克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有了重要進展。在有些領域,中國開始進入無人區。

五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性金融大國。新中國白手起家,建立了統一的法定貨幣制度。從上世紀50-70年代,中央金融機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到現在為止,中國已經建立了現代銀行金融體系,共有金融機構4588家,金融總資產268萬億,到2019年末,外匯儲備3.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總共才有1.67億美元,還不如現在一個企業擁有的外匯多。所以,多少年以來,中國外貿出口的指導思想和口號,一直都是出口創匯,因為當時中國確實沒有外匯,難以走向國際市場。

中國證券現在總資產是7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18萬億元。民間資本在股份制銀行超過40%,在城市銀行超過50%,在農村合作醫療機構超過80%。中國債券市場規模目前有90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1984年發行了第一隻股票,1990年中國上海、深圳兩大交易所成立,目前上市公司3700家,市值54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中國還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2019年,我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為4.26萬億元,突破4萬億大關,較2018年增長12.17%。中國建立了面向全球的金融開放體系,包括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2016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幣加入IMF,成為SDR籃子裡五種貨幣之一,佔總額的10.92%。

六是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大國。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清代以降的200多年,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國策。建國初期一直到中美建交之前,中國不是不開放,而是被西方實行了經濟封鎖,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持續了3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漸進式改革到全方位開放,從加入WTO組織到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從4個經濟特區到21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68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還有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國家級新區等。

從2013年9月在上海設立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到經過4次擴圍,目前發展到18個省市的55個片區的國家自貿區試點。近幾年中國發展105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奠定了發展下一代貿易方式——數字貿易的基礎。中國已經簽署了19個包括25個國家和地區的FTA,正在談判的12個,進入研究的8個。近年來,中國又邁出了新的對外開放步伐,包括"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上海新片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等。

(二)中國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這是中國迅速崛起並立於不敗之地的制度性保障。

深度認識中國,就要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沒有執政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道路,沒有政治的進步,就不可能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

第一,中國共產黨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黨,創建了中國穩定和完善的國家制度。

一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經過長期探索,建立了完善的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9000萬人參加的最大的執政黨,具有最廣泛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一黨領導、多黨合作;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充分發揮各黨派的作用。既不同於西方國家政黨的兩黨制和多黨制,也不同於前蘇聯的一黨制。黨的執政宗旨具有"人民性和先進性",執政綱領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執政團隊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執政制度有長期性和全局性。從黨的"一大"到"十九大",其中建國後從"八大"到"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國家從苦難輝煌中一路走來,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二是建立了穩定和完善的國家制度體系。人類歷史上,各種制度的產生、發展、興盛、消亡,就是制度創造和選擇的過程,就是不斷選擇和創造最優制度的進程。只有選擇了最優的制度,才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智慧與保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確立了中國的國體,中國的政體,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個方面重要的制度。包括政黨的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包括中國的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等,中國已經形成一整套治國理政的穩定製度框架。

三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作為14億人口大國的執政黨,肩負著艱鉅的、複雜的歷史使命,在把握人類發展一般規律上,探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調整變革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新型政黨。

四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是黨執政的核心價值理念,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過去和現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未來經過幾十年努力爭取成為發達國家。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力量,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人民觀,把人民群眾當作歷史發展的主體,當作歷史發展的動力,當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使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是有不斷進行自我揚棄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巨大的、強烈的政治和社會變遷中,既保持先進性,又不斷與時俱進。包括經濟制度的揚棄,比如從建國初期一直到1978年中國經濟制度都是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之後改革開放,實現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直到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成為完全的市場經濟的國家。比如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反腐行動等,都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自我揚棄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六是向世界貢獻中國的智慧和中國方案。包括上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現在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的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則等。

第二,從宏觀管理制度方面看中國的制度優勢。

中國有很多方面的制度優勢,僅就國家宏觀的經濟管理制度分析,可以看到中國製度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一是中國有長週期的國家戰略目標。中國共產黨有兩個100年的奮鬥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確定了"三步走"戰略,發展到現在的"兩個階段"即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後,到2035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都是長週期國家戰略目標,未來的中國是什麼樣的願景,中國共產黨一直在不斷地描繪著宏偉的藍圖。

二是國家有五年計劃和五年規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53-1957年,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等。從"一五""二五"一直到"十五"計劃,從"十一五"開始,國家將"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體現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帶來的政府市場與企業組織關係的調整,反映出作為組織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行機制向作為政府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到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

三是自1994年開始,黨中央每年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總結,對第二年經濟社會工作作出部署。每年召開"兩會",部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重要工作。這是根據國家全局性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召開的年度會議制度。

四是制定長週期的專項規劃。比如科技發展長週期規劃,有15年期的,有8年期的,有10年期的,有8年期的,等等。中國高鐵發展既有長週期規劃,也有五年規劃和年度規劃,前兩年制訂了到2030年中國高鐵發展規劃,到2030年修建3.6萬公里高鐵,實現八橫八縱網絡體系。疫情之後,國家新的高鐵發展規劃,未來要實現十縱十橫高鐵網絡體系。再比如,中國區域規劃都是長週期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第一個國家出臺西部大開發戰略文件後十年,發佈了第二個文件,現在剛剛出臺了新的第三個西部大開發文件,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這些長週期的專項規劃非常重要,是國家落實長週期戰略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是國家五年規劃和長週期戰略銜接落地的制度性安排。

日常的經濟社會運行工作,有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確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和重大方向。有國務院常務會議,基本上是每週一次,討論中國經濟社會運行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研究出臺一些重大政策措施。除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會議制度,國務院相關部委,如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部、外交部、農業部、環保部等,這些國家部委有相關的本領域、主管部門的部委文件和會議制度,指導分管領域開展工作。

除此之外,還有體制內的決策諮詢部門,包括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參事室等等。還有智庫和各類為決策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的研究機構。2015年中央確定了25家高端智庫試點,現在各類智庫迅速發展,包括一批高校研究機構、民間智庫和大型企業的研究機構等。

宏觀經濟管理制度,從戰略目標到長週期的專項規劃,到五年計劃、規劃到每年度的工作安排,到日程針對經濟社會運行中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進行重大問題的例行會議,到各個部委的工作部署,到中國各類智庫,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是我們的制度優勢。

第三,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上在全世界排在第一位,比如,重大的交通工程,成渝鐵路,長江大橋,五縱七橫的國道主幹道、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市地鐵、城際列車、港珠澳大橋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大興國際機場一亮相在全世界就被震驚到了。比如,中國的超級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南水北調、淮河治理、黃河治理、荊江分洪,紅旗渠等。比如重大的建設工程項目,像蘇聯援建的以156項為主的215項工程,北京的十大建築,寶鋼建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核電站、第一汽車製造廠、三線建設、鳥巢建設等。比如,中國的應急救災行動,戰勝1954年長江大洪水,1956年的象山颱風,1958年黃河大水,1959-1961年自然災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抗洪救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那時候中國才開始修建高速公路,已經形成了發達的高速公路體系。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啟動了4萬億元救助經濟計劃,其中一筆很大資金投資了"鐵公基",逐漸形成了中國高速鐵路體系,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到未來的十縱十橫,中國迎來了高鐵時代。

從抗擊疫情看,中國的制度優勢非常突出。這次全球性疫情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疫難度最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習近平主席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統攬全局,14次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4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和其他會議。國務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國務院常務會每週研究重大事項,聯防聯控機制每天向全國通報抗擊疫情重大情況。全國一盤棋,高度服從黨中央的統一指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動員,全員參戰,人民解放軍和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人民警察、商業物流、快遞小哥、社區工作者晝夜兼程,中國14億人都是抗擊疫情的參與者。

中國人崇尚的是科學態度和客觀規律,道德觀是人本主義和天人合一,關鍵時刻是集體主義和救助弱者。中國人幾千年文化培養了一個厚德的民族,而且人民群眾對於黨中央、對於政府是高度信賴的。中央怎麼指揮,政府怎麼安排,全體人民就怎麼做。不論男女老少。2018年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對50個國家問卷調查,當問到對自己國家未來發展信心時,中國有強烈信心的佔91.4%,高居榜首。2020年7月,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連續13年持續跟蹤調研數據,中國人對政府滿意度高達94.1%,還是高居榜首。

三、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和深層次問題

中國確實已經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經濟大國、開放大國、金融大國、創新大國、貿易大國、製造業大國,但中國自身還存在很多深層次矛盾,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很嚴峻。

第一,一些值得深刻思考的大問題。

1、如何面對全球存在的"四大赤字"與日俱增的困局?

我們面臨的是怎樣一個更加不確定性和更具挑戰的世界?如何應對來自國際社會的輸入性風險?如何推動世界從根本上解決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現在世界上這些赤字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特別是信任赤字增加了,治理赤字也增加了,發展赤字始終就有。現在聯合國190多個國家中,排在第一位到第十位的國家佔世界經濟總量的80%,排在第11位到20位的國家佔10%,其餘170個國家佔10%。從中可以看出,全球發展赤字是非常大的。和平赤字,由於美國退出《中導條約》,退出《伊核協議》,準備退出《開放天空條約》等,陡然增加了戰爭的風險,和平赤字大幅增加。所以,現在全球這四大赤字不是減少了,而是與日俱增,到底中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動推動世界解決這些問題?是聽之任之,各掃自己瓦上霜,還是有所作為,大有作為,主動作為?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難題,也是擺在世界面前的難題。

2、我們如何判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學者,往往在解釋前一百年的變局和當前的變化,而對未來百年大變局則很迷茫,沒有穿透歷史看到未來的眼光、眼界和眼力,缺乏透過現象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儲備。一些時候社會輿論潮忽左忽右,對國家的信心忽高忽低,對打擊遏制我們的對手判斷忽強忽弱。如何看待和應對逆全球化的潮流?如何推動全球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有些人甚至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只要西方一些人提出質疑,或者出現確實應該解決的問題,思想一下子就開始搖擺,如何構建可以得到全球認知和跨國界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

3、如何真正形成中國的舉國制度優勢?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中,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如何讓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如何創造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效率和國家治理能力?如何既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政府更好作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優勢,同時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在市場機制運行中的主體作用?

4、如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如何跳出歷史週期論,邁過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如何突破西方現代化的危機,正確認識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倒退乃至終結,解決一些領域和一些人的全盤西化?在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是否做好了作為世界性大國的思想準備?我們如何進行偉大斗爭,從事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建設偉大工程?等等,這些都是在我們面前提出來大的問題。

5、如何實現從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的超越?

"超越"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幾千年都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秦始皇統一中國,漢唐盛世,大明王朝,大清帝國等。新加坡馬凱碩說,"除了近代,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中國現在成為世界第一是迴歸到歷史本位。"1875年,中國的工業產量還佔全球的32.8%,同期英國佔1.9%;1880年,中國GDP佔32.9%,同期美國佔1.8%。但是閉關鎖國近200年以來,中國積貧積弱,一直持續到新中國建立之前。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實現中國歷史上最輝煌那個時期的國家狀態。孫中山先生在《治國方略》中就提出,中國應該而且能夠超過美國。毛澤東主席1958年提出新中國的超越夢想,15年超英,20年趕美。當大躍進失敗之後,毛主席在7000人大會上指出,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中國夢"分兩個階段,到2050年,本世紀中葉,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正好和毛主席說的"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相吻合,屆時正好是新中國建國100年。中國早就超過了英國,趕美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當然,我們不能犯戰略性錯誤或者顛覆性錯誤,中國前進的步伐不能被中途打斷。

第二,中國自身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還需要下更大力量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中國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解決中國絕對貧困問題,到2020年按照中國標準將實現零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是對世界脫貧事業的巨大貢獻。但總的看,目前的脫貧還是中國標準的脫貧,2020年脫貧的貧困線一年是4000元人民幣,大約平均1.25美元/天,這是聯合國2009年貧困線的標準。

2017年,世界銀行重新設定了貧困線的標準,赤貧購買力水平每人每天1.9美元,中低收入水平貧困線每人每天3.2美元,中高收入水平貧困線每人每天5.5美元。中國2010年上升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新的標準,2017年中國貧困人口為3.08億人,貧困率22.16%。中國GDP現在佔美國的67%,2019年,人均GDP剛剛超1萬美元,位於全球第65位,而美國人均6.5萬美元,中國是美國大約1/6多一點。即使未來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人均GDP仍不到美國的1/4。從世界橫向比較看,中國已經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新的貧困線標準看,中國相對貧困人口還在3億人左右。

——中國製造業總體上大而不強。工信部苗圩部長2015年指出,從全球製造業發展水平看,中國總體上處於第三梯隊,現在五年過去了,中國正在從第三梯隊邁向第二梯隊。2015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這也是美國遏制打壓中國2018年3月22日出臺"301調查報告"直接"引線"。美國對中國有很大的誤解和誤判,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現在已經實現了第一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距離實現第二個一百年還有30年時間,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中國人還得繼續奮力拼搏,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前進。才能趕上世界一流水平。

其實《中國製造2025》是奮鬥目標和實現路徑,推動我國製造業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而現在中國製造業總體上大而不強。所以才被美國一劍封喉,出現中興通訊這樣的情況;才被美國進行技術制裁,出現對華為等企業進行圍堵的無理舉措;才被進行技術切割,出現美國推動全球產業鏈斷鏈的危險局面。美國的長板正好是中國製造業的短板,2018年6月13日,中國有關部門對外公佈,我們還有60個重大科學和重大工程技術難題,240多項卡脖子的技術。

——中國未來有可能會出現人口危機。中國很快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00年中國和全球同步進入老齡化社會。2019年末,60歲以上的是2.54億人,佔18.1%;65歲以上1.76億人,佔12.6%,預計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14%,到2050年將佔到35%,按照聯合國的標準,60歲以上佔10%、65歲以上佔7%就進入老齡化社會,佔比14%即深度老齡化社會,佔20%就是超級老齡化社會。中國2020年就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

我們還會進入深度少子化社會。據WHO統計,1950-2020年,中國女性生育率從6.11%降到1.69%。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統計數據,2019年,新生兒1465萬人,是建國以來最低的數字。未來十年,年輕勞動力將減少30%,0-10歲人口從1982年佔總人口的33.6%會降到16.2%,少年兒童會從1982年的3.4億人降到3.2億人,2027年,中國將步入人口負增長時代。2030-2050年,人口將減少7800萬人,到2065年,將降至12.48億人。少年兒童佔比低於15%為超級少子化社會。深度老齡化,深度少子化,將來人口下降、勞動力短缺將是中國面臨的大問題。印度、印尼和非洲國家人均年齡28-30歲,勞動力紅利將持續釋放10-20年,中國人均年齡38-40歲,人口紅利,特別是體力勞動作為主要支付能力的勞動力會急劇下降。

——中國貧富差距問題還在加重。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從三個方面可以看到中國貧富差距:

一是從名譽家庭資產看。央行2019年城鎮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總資產均值317.9萬元,其中住房擁有率96%,總資產中房產佔比重相當大。從調查看,中國富有的10%家庭平均資產是1500萬元,加起來佔全社會的47.5%,接近50%;前20%的家庭加起來佔23%,底層的20%佔2.8%。按淨資產分組,前10%的家庭擁有17.1%的財富,前20%的家庭擁有64.5%的財富,前40%的家庭擁有82.6%的財富,底層的20%家庭僅有2.3%的財富。

二是從基尼係數來看。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係數低於0.2,屬於收入絕對平均,0.2-0.3比較平均,0.3-0.4相對合理,0.4-0.5差距較大,0.5以上收入懸殊。中國1978年是0.317,1994年是0.434,2016年是0.789,2017年是0.467,2018年、2019年以後,國家統計局不再公佈這方面數字。現在聯合國150個有統計的國家,超過0.49的國家不到10%,我們就在其中。

三是從收入差距看。表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國民經濟總投資與總儲蓄的差額,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剪刀差,這是從建國以來一直到現在仍然存在的問題,包括工資分配的地區差、單位差、行業差、官兵差,包括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收入差,資產性收入與勞動性收入的差別。

——仍存在明顯的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中國存在四大差距,即東西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內地與沿邊的差距。現在東西差距有所縮小,在原來西部12個省市裡,一些地方像重慶,四川、陝西等在西部省份脫穎而出,東西差距在縮小。但南北差距卻在加大,東北三省近40年GDP總量在全國佔比下降了一半兒,全國的經濟重心進一步向南轉移。中國城鄉從收入、教育、醫療、消費、就業、公共服務到基礎設施、市場環境,差距也非常之大,雖然這些年有所縮小,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城鄉差距仍然很大。

還有內地與沿邊的差距,沿邊是2.2萬公里,沿海1.8萬公里,沿邊這些鄰國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或貧困國家,中國沿邊省份大部分也是欠發達省份。雖然"一帶一路"建設使沿邊地區變成了對外開放的前沿,但沿邊地區主體省份的帶動力、經濟實力嚴重不足。

——生態安全面臨重大挑戰。中國存在幾大汙染問題,近年來加大了治理的力度,但治理的任務仍然嚴峻。

如大氣汙染,國家2018年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計劃",在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這三大重點區域進行大氣環境治理。但到2019年,在全球十大汙染城市中中國就佔7個,包括太原、北京、烏魯木齊、蘭州、重慶、濟南、石家莊。在中國500個大城市裡,不到1%的城市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空氣質量標準。

如水環境汙染,現在的海河、遼河是重度汙染,淮河、黃河、松花江中度汙染,長江、珠江水質良好,但一些江段、河段汙染。淺層地下水50%受到汙染,淡水資源40%不能飲用,近海汙染嚴重。

如土壤汙染,土壤裡包括有機物的汙染,無機物的汙染,重金屬的汙染,還有重汙染企業的用地,工業的廢棄地,工業園區的廢棄地,固體廢物的集中處理場地,現在採油區、採礦區、汙染灌溉區、幹線、公路兩側的土壤汙染。

還有化學品汙染,化學品汙染,包括一些化工廠向水中排放的廢水,轉移到食品裡的包裝汙染,由於化學品汙染出現了一些癌症村。還有一些化學品添加劑或包裝轉移到食品的安全風險,這個問題值得高度重視。美國一個高級記者寫了一本書《百年謊言》,揭示世界從1906年氫化出第一個化學品後,化學品平均幾分鐘就出現一個新品。這些化學品作為食品添加物、化妝品添加物,90%以上沒有進行毒副實驗。因此,美國是使用化學品最早和最多的國家,一個人早上起來不到1個小時內,就會接觸到126種化學品。美國醫療費用總支出佔GDP的17%-18%,但是美國人的壽命在77.3歲,比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7歲才多0.3歲。

——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問題。中國在修復恢復保護生態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從美國航天局航拍的世界地圖看,中國佔全球新增綠色面積的一半以上。但是,中國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有4000-5000種受到威脅。有人正在把稀缺的種子保留下來,建設原生種子博物館,這很令人感動,但也很令人擔憂,我們的很多生物種類瀕臨滅絕。

四、中國奮鬥目標——自豪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時間節律基本上是30年一個週期,第一個週期從1949年到1978年,是師從蘇聯,採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第二個週期從1978年到2008年,是師從美國,學習並融入西方為主的市場經濟體系;第三個週期,蘇聯模式、美國模式的弊端都越來越明顯,我們既不能照搬原來的蘇聯模式,也不能照搬現在的美國模式,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到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35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2035-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中國70年和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偉大成就,未來中國有很多重要的戰略紅利。中國未來有巨大的市場紅利,基礎設施的紅利,人力資本的紅利,實體經濟為主的紅利,戰略組合的紅利,歷史文化的紅利。中華民族將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為什麼能實現這樣的願景?有幾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第一,中國在道德、道義和文化價值觀上佔據了世界高地。

在東西方文明的對決中,中國必將勝出。習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季羨林先生在1992年3月份寫了一篇文章《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他寫道:"21世紀是東方的世紀,西方在資本主義法治到帝國主義,自以為是天之嬌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打倒1918年,基本上是歐洲人打歐洲人。戰後二十年代,歐洲思想出現了反思的熱潮,他們思考的是為何自認為文化至高無上的歐洲都要自相殘殺?看來西方不行了,要看東方。

有本風行一時的書叫《歐洲的沒落》,說歐洲要垮臺,要滅亡,仰望東方。當時中國的非常流行,德文譯本有五六十種。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了6年,死得人比一戰還多,戰後歐洲再次出現仰望東方的反思熱潮。當時除了外,又增加了禪宗、中醫、,還有印度大乘佛教。"季羨林先生還指出:"一位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在他所著的中,把各國民族的歷史做了一個總結,他認為,人類共同創造了23或26個文明或文化可以貫穿千秋。從他的哲學基礎出發得出的結論是,西方的文化將來要消滅。""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們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當代政客和戰略家也有很多反思,法國總統馬克龍說:"必須承認西方霸權或許已經終結。法國、英國、美國讓西方偉大300年,法國是文明,英國是工業,美國是戰爭。我們習慣了這仲偉大,它讓我們在全球經濟和政治掌控者絕對的支配權。但是事情正在變化,有些危機來自於我們西方國家自身的錯誤,而有些則來自新興國家的挑戰。美國是我們長期的盟友,同時它也是一個長期綁架我們的盟友。文明逐漸消失,歐洲逐漸消失,西方霸權的時刻也會一同消失,最終世界將圍繞兩個極點運轉,即美國和中國,歐洲就必須在這兩個統治者之間做出選擇,歐洲將無情地失去控制權。"德國總理默克爾指出:"中國已經崛起成為一個主要經濟大國"。中國的成功證明,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殊途同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成功,這對西方模式帶來了挑戰。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理論、道路、制度、文化將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認識、認同與認知。

第二,中國經濟將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超越。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生產力將邁上更大臺階,經濟實力將大幅度提升,將建成高質量現代經濟體系,將產生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企業家。

中國將建成經濟強國。如果未來15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4.8-5.6%,到2035年在全球佔比將達到27.25-31.4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佔比超過1/3。按照這樣的速度,中國可以在2035年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均發展水平達到美國70%。世界銀行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24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

中國將建成製造強國。中國製造業到2050年,可以連續邁上三個大臺階。到2025年,將基本形成數字化基礎設施,實現"互聯網+智能製造";到2035年,基本形成新一代智能製造,製造業總體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到2050年,建成製造業強國。

中國將成為科技強國。中國製定並將啟動2021-2035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左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2018年中國創新能力排在全球第17位,2019年進入第14位,2025年將進入前8位,2035年將進入前5位。中國將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

中國將會產生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企業家,這個群體是未來中國會進入世界的經濟強國的先進生產力。到目前為止,世界500強企業、獨角獸企業中國企業佔比均已經超過美國,名列全球第一位,未來中國企業的創造創新能力將得到極大釋放。

第三,中國將建立最完備最先進的基礎設施。

在原來的高鐵網、高速公路網、航空網、航海網、港口網這些硬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會大大加快,而且將引領世界。以5G為代表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將會加快形成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高速寬帶網絡、傳統互聯網智能化升級,未來將實現萬物互聯、萬物遙感、萬物可視、萬物智能。

在新基建方面:2020年3月23日,賽迪《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到2025年,七大領域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到10萬億元,帶動投資積累或超過17萬億元。如在5G方面:預計2020-2025年,5G基站將會發展到500-600萬座,每座50萬元,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預計帶動全產業鏈投資5萬億元。5G商用將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10.6萬億元,直接創造經濟增加值3.3萬億元。中國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域實現5G覆蓋的國家,新一輪科技革命,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派生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和新生活場景,中國都會在全球起到引領作用。

在價值賦能的基礎設施方面:未來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如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雲計算、固定寬帶網絡、傳統互聯網智能化升級等將成為中國經濟幾十年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如工業互聯網,2025年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1.2萬億元,基礎設施約佔總規模的41%,軟件與應用規模佔31%,通信與平臺28%,工業安全軟件規模佔0.8%。再如物聯網,預計2020-2025年,至少有30-50億終端聯網,投資2-3萬億元,在萬物遙感的基礎上形成萬物互聯。中國還將在智能製造、智能農業、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金融、智能物流、智能教育、智能醫療、智慧文旅方面快速發展。

將潛在優勢變成顯性優勢的基礎設施方面:會進一步形成十縱十橫的高鐵網絡體系,更多城市直接的城際列車將成為城市群、城市帶的鏈接。中國還有把潛在優勢變成顯性優勢的基礎優勢,如高鐵網絡、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中國現在新能源汽車佔到全球的53%,在全球排第一位,但充電樁是短板,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網絡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能源汽車。中國將充分利用和放大中國形成的技術支撐體系的優勢,釋放和發揮北斗、航天、航海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級計算機、數據庫、區塊鏈、傳感器、虛擬現實、開源性平臺等的巨大潛能。

第四,中國將建成全球經濟最活躍和現代商務環境最優市場。

一是中國具有巨大市場規模優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9年41.2萬億元,物流市場總規模2019年298萬億元,國際貿易總額2019年31.54萬億元,房地產市場2019年銷售近16萬億元,合計近400萬億元。"十二五"期間中國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年均增長15.6%,"十三五"規劃年均增長10%左右,未來10年預計年均增長8%左右,屆時中國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萬億元。

二是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貿易中心、能源交易中心。中國是120多個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廣交會進出口貿易,上海進口博覽會,接近5000個類似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正在成為全球採購貿易中心。因此,中國未來不是一般的貿易強國,而且會是世界的進口、出口、轉口貿易中心,將會成為全球的交易中心。2020年前,鞏固經貿大國地位;2035年,基本建成經貿強國;2050年全面建成經貿強國。成為進口出口轉口貿易中心。未來5年新增進口商品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

三是中國將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信用度的提高,人民幣在全球儲備貨幣佔比,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分佈中佔比會大幅提升,中國人民幣將成為三大支柱貨幣。預計2035年貿易結算貨幣分佈佔比將超過20%,2050年超過30%;人民幣離岸中心從目前13個增加到50個。人民幣能源交易中心佔比,從目前12%到2035年將提高到25%左右,2050年提高到40%左右。

四是中國將成為現代商務環境最優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評估,2017年中國現代商務環境位於第78位,2018年位於46位,2019年位於31位。2025年進入前20位,2035年進入前10位,2050年進入前5位。按照國際組織評價,中國現在商務環境最優的是香港,中國香港一直排在全球前五位,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香港實施國安法之後,香港社會將會恢復長期穩定,會使香港現代商務環境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放大,從而為全國的現代商務環境進一步改善提供經驗。

五是中國將成為全球最開放、最活躍、最現代的市場。中國目前有1.2億個市場主體。2019年數字經濟規模31.3萬億元,2019年手機移動支付滲透率94.7%,移動支付較5年前增長27倍,達到266.2萬億元。

第五,中國將成為人民生活幸福指數較高的國家。

一是學習中國:中國將建成學習型國家;15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70%以上;一批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者前列,具有源源不斷的原創性創造能力。

二是健康中國:已經實現《健康中國2020》,人均預期壽命77.3歲;正在實施《健康中國2030》,人均預期壽命79歲;邁向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國,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週期的醫療服務,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到2050年,我國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前列。按照聯合國新的年齡劃分:0-17歲為未成年人、18-65歲為青年人,66-79歲為中年人,80-99老年人,10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中國還需要加快發展,成為富裕且公平的國度,提高人的全生命週期的生存質量、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三是美麗中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推進美麗鄉村、美麗城市、美麗山川、美麗生態建設,推進綠色製造、綠色能源、綠色消費、綠色發展。力爭在2030年進入全面生態盈餘期,2050年實現綠色現代化,全面建成生態文明社會。

四是幸福中國:超越以經濟現代化、物質現代化為標誌的西方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提高全體人民的福祉。高水平生活狀態與公共服務體系;人的自由度和創造力極大提高;政治清明,實現社會治理從人治到法治轉變;政府更負責任,決策更加科學民主,權力得到有效監督;社會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和諧、更加安全;更加穩定。

第六,中國將實現現代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現代國家制度,改革開放創新完善國家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到2035年,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我國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國家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民本化、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高效化、協同化。

第七,中國日益成為受到世界認同和尊敬的國家。

普京表示:"中國和俄國是世界秩序的維護者。兩國的關係是絕對不可能被動搖的,正是由於我們兩國的存在,才使世界形成較為和平穩定的友好秩序。"(文章發表於俄羅斯《國家利益》雜誌上)李光耀指出:"中國的發展使得中國人的預期和抱負不斷提升,中國人想和美國人平等分享這個世紀。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國。中國不是霸權國家,中國希望通過自己不斷提升的影響力贏得世界的尊重。"(摘自李光耀《中國與世界》)

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1世紀人類新文明。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共商共建共享共贏,中國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將不斷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是全球高標準開放規則的參與者、維護者、建設者、創造者與領導者;將與更多國家和地區構建平等的、建設性合作伙伴關係;將與參與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擴大與世界各國文化價值觀和利益重疊交匯部分。中國將積極參與應對和解決全球性挑戰和問題,在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公共衛生危機、難民問題、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領土安全、人口老齡化等全球性問題和議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探索數字經濟、數字貿易、網絡空間與太空空間治理規則。

中國將擔當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大國責任:在維護國際組織權威性的同時漸進式改善;在維護既有國際標準規則的同時填補空白;推動構建超越衝突、超越發展階段、超越單邊利益的國際治理體系;提高全球治理體系的包容、公平、效能、均衡、協調、創新與多元。

第八,中國道路將為世界做出五大貢獻。

一是中國發展道路打破了原來福山提出的"歷史的終結",結束了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神話。新自由主義和所謂"華盛頓共識"逐漸失去了過去的神聖。從"柏林牆倒塌"到"美墨牆修建",從西方自由主義的休克療法到西方自由主義自身的糾結甚至休克,從西方發達國家超強的動員能力到這次疫情中的全面潰敗,凸顯了中國道路的正確。

二是發展中國家可以依靠自己選擇與西方不同的道路得到發展。中國解決了佔1/4人口的生存問題,使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水平。所以,從中國艱苦卓絕的努力中,佔全球國家總數8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走自己的發展之路,這是中國對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

三是中國的道路豐富了世界政治制度多樣性。中國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包括髮展水平、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國際環境和人民意願,設計和形成一套適應中國發展的制度。中國製度的重要價值,就是不照抄照搬,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尋找國家發展之"大道"。中國能夠快速發展並取得成功,豐富了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樣性,對世界作出了制度性貢獻。

四是展示中國文化的世界魅力。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傲立於世的燦爛文明,逐漸形成了具有高度文化認同感與極富生命力的文化精神,既具有當代價值,也具有世界意義。中國人的精神境界、政治抱負、民族氣節、寬容氣度、進取精神,形成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是中國能通過付出與隱忍獲取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這次抗擊疫情之所以14億人氣出一孔的內在邏輯。

五是解構了"國強必霸"的邏輯。促進世界多極平衡,反對單極獨霸,堅決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提供維護世界和平的公共產品,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各國攜手建設開放的世界,和平的世界,共享的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

說明:本文轉載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號2020年8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